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 33 核心参考文献原文 36 致谢 53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 开题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不断丰富、经办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不断提高,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存在不少缺陷, 与进出口业务发展相比较 ,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并不十分理想。 (一)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得到了大幅增长。 据资料统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xx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 亿美元,比 20xx 年下降 %。 20xx 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大,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对外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但从长远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国际贸易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在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 时,也为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 外资银行的进入, 更是加剧了 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 在 20xx 年 12 月11 日以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于在中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使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截至 20xx 年 4 月末,共有 33 家外资银行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 111 家外资银行分行,以及 235 家外资银行驻华代表处。 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在管理水平、金融服 务水平等方面 都领先于国内银行。 如果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上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无法避免在竞争 中处于劣势。 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先天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推出了国际贸易融资 产品。 但是,总的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 国际 贸易融资 业务 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规范 和完善。 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在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选择 从国内商业银行 的角度,分析研究国内商业银行 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 并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对这些贸易融资风险加以控制。 (二) 选题意义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 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 它以该项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金融单据等权利凭证作为进出口商履约的保证。 一方面,它具有利润丰厚、收益高、综合性强等优点,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理想方式;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的解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 决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不仅增强了企业在谈判中的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和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此外,它还是国家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在调节进出口结构的同时,还可以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然 而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逐渐增多, 伴随而来的是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增加。 实际国际贸易融资中,商业银行给进出口商提供了贸易融资,可能会遇到政策或市场的变化,以及来自进出口商的信用、银行内部人员、业务流程、系统方面的问题,从而使银行的融资款项难以收回,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起步较晚,不仅对其缺少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就如何防范和管理贸易融资风险也缺乏具体和有效的措施手段。 很多商业银行尚处于凭经验行事的阶段,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提供相 对应类型的业务和授信。 如此一 来,一旦商业银行遭受较大损失,就容易产生“惜贷’’行为。 其实, 从根本上说,这些现象的产生 还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风险 控制方面存在欠缺。 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方面的认识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国际贸易融资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不断加大,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以及对相应风险对策的研究仍然有不少模糊的 地方, 简单地套用这些结论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本选题试图 加强 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的 系统研究,找出我国 商业银行在国际 贸 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 提出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解决措施, 以便 促进我国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的发展。 二 、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戴魁早 ( 20xx)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现状分析 了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成因,分别从组织结构、内控制度、业务操作和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具体对 策措施。 孙磊 ( 20xx) 在充分分析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 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拓展该业务的对策。 最后就如何防范国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4 际贸易融资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通过把国际上通用的管理标准化方法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中,构建了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内部控制体系。 蒋晓全、丁秀英 ( 20xx) 针对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所面临的进出口商资信风险、代理行资信风险和金融欺诈风险等几大主要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宋云萍 ( 20xx) 以信用证为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经常面临的各种风险情况,并针 对这些风险点,分别从金融、法律、外汇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她还深入研究了以银行为对象的信用证欺诈所发生的原因,最后,对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设想。 王宁 ( 20xx)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了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强化对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突出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和重点部位,以推动银行经营管理的明晰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讨了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与对策。 赛学军 ( 20xx)分析认为我国贸易融 资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同时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认识较模糊,各银行之间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担保难。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要更新观念加快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并加强融资管理等建议措施。 陈丽芳 ( 20xx)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分了 贸易风险 、 操作风险、银行资信的风险及进出口企业资信风险 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业务操作,完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 等风险防范措施。 综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 单纯研究国际贸易 融资风险的文献并不多见,更多地把风险管理的对象集中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上;二是 国外的学者 的研究要比国内更深入, 现阶段国内的研究大多数针对理论,对商业银行实际操 作该如何进行较少论述; 三是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大多研究主要是针对贸易融资风险的现状、特征进行定性的分析,缺乏对风险的 量化衡量。 因此,我国学者有必要通过学习与吸收国外学者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上的研究成果,然后根据我国具体国际贸易融资运行情况,加强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提高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最终促进整个对外贸易制度 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二) 国外 风险研究的主要方法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 险等,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其中主要为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 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根据分析技术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古典信用分析方法和现代信用或工程技术分析方法。 两者主要的区别和判断标准主要是信用风险能否被单独剥离和定价。 ( 1)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专家制度 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其最大特征就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管理人员所掌握,并由他们 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因此,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专家制度法下,绝大多数银行都将重点集中在借款人的“ 5C”上,即品德与声望( Character) 、资格与能力 ( Capacity) 、资金实力 ( Capital or Cash) 、担保( Collateral) 、经营条件或商业周期 ( Condition)。 也有些银行将信用分析的内容归纳为“ 5W”或“ 5P”。 “ 5w”系指借款人 ( Who) 、借款用途 ( Why) , 还款期限 ( When) 、担保物 ( What) 、如何还款 ( How) ;“ 5P”系指个人因素 ( Personal) 、目的因素 ( Purpose) 、偿还因素 ( Payment) 、保障因素 ( Protection) 、前景因素 ( Perspective)。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主观性太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信用分析工具。 贷款评级分类模型是金融机构在美国货币监理署 ( OCC) 最早开发的评级系统基础上拓展而来, OCC 对贷款组合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 5类,并要求对不同的贷款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金以弥补贷款损失。 信用评分方法是对反映借款人经济状况或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 的若干指标赋予一定权重,通过某些特定方法得到信用综合分值或违约概率值,并将其与基准值相比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其代表为 Z计分模型。 Altman( 1968) 提出的以财务比率为基础的多变量 Z 计分模型。 该模型运用多元 判别分析法,通过分析一组变量,使其在组内差异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组间 差异最大化,在此过程中要根据统计标准选入或舍去备选变量,从而得出 Z判别函数。 根据 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从而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 1995 年,对于非上市公司, Altman对 Z 模型进行了修改,得到 Z 计分模型。 Altman、 Haldeman 和 Narayannan 在 1977 年对原始的 Z计分模型进行扩展,建立的第二代的 ZETA 信用风险模型。 该模型在公司破产前 5 年即可有效划分出将要破产的公司,其中破产前 1 年准确度大于 90%,破产前 5年的准确度大于 70%。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 2)现代信用分析方法 80 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 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 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90 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 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 ( 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 ) 促使人们对市场风险的关注。 一些主要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 不足。 同时,各国银行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工程化的思维和技术逐渐被运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功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Black— Scholes( 1973) , Merton( 1974) 以及 Hull 和 White( 1995) 提出期权定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当公司的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时,企业就会对其债务违约。 Gulfason 和 Helliwell( 1983) 提出了一个汇率决定的一般模型 ( 文中简称 G— H 模型 ) ,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资产市场组合理论的一种综合。 G— H 模型表明,不同理论的分歧来源于它们忽视了经济其他方面的反馈。 而且货币、财政政策将因为假设条件的不同而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不同的预测效果。 1995 年美国 KMV 公司开发了 KMV 模型,该模型又称为预期违约概率模型 (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简称 EDF) ,模型使用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和资产的市场价值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来计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使用企 业资产的波动性和企业股权的波动性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计算企业资产的波动性,同时统计在一定标准差水平上的公司在一年内破产的比例,以此来衡量具有同样标准差的公司的违约概率。 KMV 发现违约最频繁的分界点在公司价值等于流动负债177。 长期负债的 50%时。 有了公司在未来时刻的预期价值及此时的违约点,就可以确定公司价值下降百分之多少时即达到违约点。 要达到违约点资产价值须下降的百分比对资产价值标准差的倍数称为违约距离。 违约距离 =( 资产的预期价值一违约点 ) /资产的预期价值资产值的波动性。 JP Man( 1997) 银行开发了信 用度量制 ( Credit Metrics TM) 系统,该系统解决了诸如贷款和私募等非交易性资产的估值和风险计算。 该方法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信用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推断个别贷款或组合的 VaR,从而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信用风险评价。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7 ( 1)贸易结算的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纯理论的角度,购买力平价理论 (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对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做了有说服力的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 调整是出于维持通货之间购买能力均衡的目的。 此理论又分为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 absolute。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