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本科生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合我国现状,利用规范研究结合 具体案例的方法,证实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 证明亏损上市公司普遍有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和动因。 第四部分:针对盈余管理的现象, 结合我国现行制度进行研究,以发现目前具体制度的缺陷,针对发现的制度缺陷,又提出治理 政策及 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部分。 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在于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会运用实证分析法,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5 一 、 盈余管理的含义 及其相关 概念辨析 (一)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 盈余 管 理的 概 念 在会计 学 界存 在着诸多不 同 的 意 见 : 美国会计 学家雪普( Katherine Schipperke)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并非仅仅 为了重力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地干预。 美 国 会计 学 家 斯 考特 (Scott)在 《 财 务会计理论 》 一 书 中认 为 , 盈 余 管 理是 指在会 计 准 则允许的范围内 ,管 理 者 通过 对 会计 政 策的 选 择以 实现经营者自身 利 益 或企 业市场 价 值最 大 化的 行 为。 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目前大家普遍认 同 的盈 余 管 理 ,是 指 管理 者 在有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自由时使自身利益或 者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正因为这些定义的涵盖面太广 ,才造成 人 们 对 盈余 管 理概 念 的一 些 误解 或模糊。 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玻尔哈利 ( Paul M Healy)和詹姆斯瓦伦( James m Wahlen)在其联合发表的《盈余管理文献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意义》一文中通过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作了如下归纳和总结: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 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 的契约的后果。 他们之中 以 Healy和 Whalen的定义最为全面、贴切,不仅包括了 Schiper定义中所定义的披露盈余管理,而且还将管理当局进行通过规划交易和组织设 计等有意识的改变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也归为盈余管理,是大家普遍认为最合适的定义。 (二) 盈余管理的特征 1.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选 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2.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多选择性、会计估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 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或利益驱动下,对上述客体进行组合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的。 6 3. 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4. 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 5. 盈余 管理必然会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信息的信号作用问题。 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正是会计信息中的信息含量和信号 作用。 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 ”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他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三)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 的区 别 盈余管理具有二元性,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破坏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机制,而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则因为动机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提高会计盈余反映公司价值的准确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相一致。 企业管理层通过一定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稳定经营的信息 ,从而维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利益。 而当盈余管理超过一定度时,虚假会计报告的披露却只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 也正因如此在实务届甚至于一些理论界人士,有一种观点把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等同看待。 本文认为, 它们是不同的。 1.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本质不同 盈余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提高会计盈余反映公司价值的准确性为目标,它是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统一管理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的内容。 具体是指通过合理科学地规划目标利 润、进行利润分析等达到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种管理过程。 “操纵”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控制支配。 ” 引申到利润操纵,是运用不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的行为。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 尚不完善,存在着监管不力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受各种利益的驱动,在违规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采用违法的手段控制盈余。 可见利润操纵是不正常的、是违反法律规范的做法,属于造假行为。 2.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目的不同 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出发,通过提高会计 盈余反映公司价值的准确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相一致。 企业管理层通过一定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稳定经营的信息,从 而维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利 7 益。 利润操纵是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 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 ,误导信息使用者,以损害国家、债权人、广大股东的利益为代价,采取欺诈手段获取资金、偷逃税款、谋取私利。 3. 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方法不同 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均是将企业的账面盈余尽量提升到自己所需的水平,但盈余管理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损害公司价值为前提的。 盈余管理使用的方法包括增加公司价值的活动 (如增加一条能赢利的新生产线、生产一种创利能力大的新产品 )和不增加但也不损害公司价值的活 动 (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增拨研发费 )。 利润操纵使用的方法或直接损害公司价值 (如生产过剩、使用不合理的价格折扣 并以牺牲下期的利润为代价售买当期存货以达到增加当期收入和盈余的目的、贿赂审计员 等 ) ,或虽不直接影响公司价值但属违法行为 (如通过不公平和不公开的关联交易向子公司转移不良资产 )。 一切以牺牲公司价值为代价而使得某期账面盈余达到所需水平的活动和交易,尽管有些可能并不违法,但实质上均为利润操纵。 换言之,盈余管理造成的会计信息差异或失真没有超过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它是会计准则允许或默认的,也是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事先已经或应当预料到的。 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相互对立,前者利用合法手段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后者属违法并直接或 间接地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 有时两者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度”不同 (即其合法与不合法的区别 )。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将其两者混为一谈。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性 1. 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比分析 盈余管理作为管理层在既定制度安排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行为 , 自然会受到治理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造就了不同的盈余管理模式。 英、美等国的公司 ,股权高度分散 ,经理人为获取个人利益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成份更多。 而日、德等国的公司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属于股权加债权的共同治理 模式 ,盈余管理倾向于提高公司整体的市场价值的成份更多。 由于国外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及发达程度不同 ,特别是在股权结构特点、公司治理模式上 ,我国上市公司与国外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我国“一股独大 ”的股权结构 ,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多呈现为短期利润最大化 ,而基于经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尚不是主要成份。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别目的 美国会计学 家 凯瑟琳 .雪泊( Katherine Schipperke)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有目的地控制财务呈报的过程 ,并且这种控制行为 是基于私人利益的。 从动机上说 , 凯瑟琳 .雪泊( Katherine Schipperke) 的概念相对来说是狭义的 ,并且他认为盈余管理与财务的中立性原则相对应。 对于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 凯瑟琳 .雪泊( Katherine Schipperke) 的观点较为适用。 斯考特认为 ,盈余管理行为主体自身效用 8 最大化 ,也可以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 但从现实的情况看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实现公司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只存在行为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以非流通股为代表的大股东和管理层二者有相当程度的融合。 国内相关文献多将上市公司为实现融资的盈余管理动机归因于监管政策。 这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 ,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为大股东的融资需求提供服务。 总体上可以认为 ,股权结构的特性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本原因。 9 二 、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方 法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下有 其特殊的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方法。 (一)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实施 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我国,由于企业上市制度的一些特殊安排和缺陷,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尤为强 烈, 以下是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由于计划经 济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的色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资源,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是获准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一方面,为了取得上市 资格,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 另一方面,一旦获准发行股票,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又会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股票的顺利发行,盈余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财务包装是一些公司在首次公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