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毕业设计结构部分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0 厚纵墙自重: ()= 20 厚混合砂浆: 17 kN/m3 ( ) 2= 合计: ⑨轴 2 、 B轴 1同⑨轴 3 B 轴 2 200 厚纵墙自重: ()= 20 厚混合砂浆: 17 kN/m3 ( )2= 合计: C 轴、 D轴同 B 轴 2 十层: 1)外纵墙自重: A 轴 1: 铝合金门自重: kN/㎡ = 合计: A 轴 2 同 A轴 1 F 轴 1 同 A轴 1同 A轴 2 F 轴 2: 200 厚纵墙自重: kN/m3 12 = 铝合金门自重: kN/㎡ = 20 厚水泥砂浆外墙面自重: 20kN/m3 = 20 厚混合砂浆内墙面自重: 17kN/m3 = 合计: 2)内纵墙自重: ⑨轴 1: 200 厚纵墙自重: ()= 20 厚混合砂浆: 17 kN/m3 ( ) 2= 合计: ⑨轴 3: 200 厚纵墙自重: ()= 20 厚混合砂浆: 17 kN/m3 ( ) 2= 合计: ⑨轴 2 、 B轴 D轴同⑨轴 3 B 轴 2 200 厚纵墙自重: ()= 20 厚混合砂浆: 17 kN/m3 ( )2= 合计: 屋面: A 轴、 F轴女儿墙: 砌块自重: 13 =抹灰层: 20 厚水泥砂浆 20 kN/m3 2=合计: 活载: 根据《荷载规范》查得: 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不上人屋面 kN/㎡ 上人屋面 kN/㎡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办公楼 kN/㎡ 走廊 kN/㎡ 厕所 kN/㎡ 楼梯 kN/㎡ 14 (二)、屋面荷载计算 屋面层结构平面图 指定分析框架 9 轴 15 由于时间紧迫,而整理荷载计算书工作量大,耗时较 长,且初期手算荷载的计算过程已详尽于草稿纸上,本着将有限的时间用于解决更多实际性问题的原则,故不一一列出各荷载详细计算过程,具体数值见一品框架荷载图。 A 处承受两侧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梁自重、女儿墙重及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墙自重 =12 [ ㎡ + + kN/m ]= kN 活载 =12 ( ) ㎡ = ⑨ ⑩:梁自重、女儿墙重及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12 {[12 (+)m ] ㎡ + + kN/m }= 活载 =12 [ (+)m ] 2kN/㎡ ]= 16 AB:恒载: A B 梁承受梁自重以及⑨轴右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⑨轴右侧板传来的力 AB 段荷载简图 B 点承受两侧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 (图略 ) ⑧ ⑨ :梁自重、两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12 {[12 (+3)m + ] ㎡ + kN/m}= a, b点活载 =12 [ (+3)m + ] ㎡ = ⑨ ⑩:梁自重、两侧板重、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集中力 =12 {[12 (+)m + ] ㎡ + kN/m }= 恒载 =12 {[12 (+)m + ] ㎡ + kN/m + }= 集中力 =12 {[12 (+)m + ] 2kN/㎡ }= 活载 =12 {[12 (+)m + ] 2kN/㎡ + }= BC:恒载: B C 梁承受自重以及两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梁两侧板传来的力 17 BC 段荷载简图 C 点承受两侧 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 :梁自重、两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12 {[12 (+3)m + ] ㎡ + kN/m}= 活载 =12 [ (+3)m + ] ㎡ = ⑨ ⑩ :梁自重、两侧板重、两侧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计算过程略,结果见荷载图 ) CD 恒载: CD 梁承受梁自重以及⑨轴右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⑨轴右侧 板传来的力 CD 段荷载简图 D 点承受两侧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 :梁自重、两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12 {[12 2+ ] ㎡ + kN/m 18 + }= 集中力 =梁自重 +两侧板重 =12 {[12 (+)m 2] ㎡+ kN/m }= 活载 =12 {[12 2+ ] 2kN/㎡ + }= 集中力 = 12 {[12 (+)m 2] 2kN/㎡ }= ⑨ ⑩:梁自重、两侧板重 恒载 =12 {[12(3+)m +12(3m )] ㎡ +3m}= 活载 =12 {[12(3+)m +12(3m )] 2kN/㎡ }= DF:恒载: DF 梁承受自重以及两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梁两侧板传来的力 DF 段荷载简图 F 处承受两侧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 :梁自重、一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12 {[12 2] ㎡ + kN/m+ }= 集中力 =梁自重 +两侧板重 =12 {[12 (+)m 2] ㎡ 19 + kN/m }= 活载 =12 {[12 2] 2kN/㎡ + }= 集中力 = 12 {[12 (+)m 2] 2kN/㎡ }= ⑨ ⑩:梁自重、一侧板重 恒载 =12 {[12(3m )] ㎡ + 3m}= 活载 =12 {[12(3m )] 2kN/㎡ }= 20 (三)、十层楼面荷载计算 十层结构平面图 指定分析框架 9 轴 21 A 处承受两侧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梁自 重、墙重及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墙自重 =12 [ ㎡ + + kN/m]= 活载 =12 ( ) ㎡ = ⑨ ⑩:梁自重、墙重及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12 {[12 (+)m ] ㎡ + + kN/m }= 活载 =12 [ (+)m ] ㎡ ]= AB:恒载: A B 梁承受梁自重以及⑨轴右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右侧板传来的力 22 AB 段荷载简图 B 点承受两侧梁 (⑧ ⑨、⑨ ⑩ )传来的集中力 (图略 ) ⑧ ⑨ :梁自 重、两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墙重 =12 {[12 (+3)m + ] ㎡ + kN/m+ }= a, b点活载 =12 [ (+3)m + ] ㎡ = ⑨ ⑩:梁自重、两侧板重、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集中力 =12 {[12 (+)m + ] ㎡ + kN/m + }= 恒载 =12 {[12 (+)m + ] ㎡ + kN/m + + }= 集中力 =12 {[12 (+)m + ] ㎡ }= 活载 =12 {[12 (+)m + ] 2kN/㎡+ }= BC:恒载: B C 梁承受自重、墙重以及两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两侧板传来的力 23 BC 段荷载简图 C 点承受两侧梁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 :梁自重、两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12 {[12 (+3)m + ] ㎡ + kN/m}= 活载 =12 [ (+3)m + ] ㎡ = ⑨ ⑩ :梁自重、两侧板重、两侧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计算过程略,结果见荷载图 ) CD:恒载: C D 梁承受自重、墙重以及右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右侧板传来的力 CD 段荷载简图 D 点承受两侧梁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 :梁自重、两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24 =12 {[12 2+ ] ㎡ + kN/m+ }= 集中力 =梁自重 +两侧板重 =12 {[12 (+)m 2] ㎡+ kN/m }= 活载 =12 {[12 2+ ] 2kN/㎡ + }= 集中力 = 12 {[12 (+)m 2] 2kN/㎡ }= ⑨ ⑩:梁自重、两侧板重、墙重 恒载 =12 {[12(3+)m +12(3m )] ㎡ +3m+ 3m }= 活载 =12 {[12(3+)m +12(3m )] ㎡ }= DF:恒载: D F 梁承受自重、墙重以及两侧板传来的力; 活载:两侧板传来的力 F 处承受两侧梁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 :梁自重、一侧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12 {[12 2] ㎡ + + }= 25 集中力 =梁自重 +两侧板重 =12 {[12 (+)m 2] ㎡+ kN/m }= 活载 =12 {[12 2] ㎡ + }= 集中力 = 12 {[12 (+)m 2] ㎡ }= ⑨ ⑩:梁自重、一侧板重 恒载 =12 {[12(3m )] ㎡ + 3m}= 活载 =12 {[12(3m )] ㎡ }= 26 (四)、九层楼面荷载计算 九层结构平面图 指定分析框架 9 轴 27 A 处承受两侧梁传来的集中力,包括由于梁柱中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⑧ ⑨:梁自重、墙重及板重 恒载 =板传来的荷载 +梁自重 +墙自重 =12 [ ㎡ + + kN/m]= 活载 =12 ( ) ㎡ = ⑨ ⑩:梁自重、墙重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