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 21 世纪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从过去的 “量 ”向 “质 ”方面转化,不再单纯追求 “量 ”的满足,而更加重视 “质 ”的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特别是对纯天然绿色食品和调味品的需求迅猛增长。 而良种产业化可以从生产源头 加以控制,生产无公害、绿色辣椒产品,且以此为主要原料开发的辣椒系列产品,完全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营养、方便、安全的要求。 18 产业关联度分析 促进库区农业结构调整、移民、扶贫和生态建设 三峡库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地区,同时还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区和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 由于该区农村人多地少,传统的粮猪型农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生产效益差,增收困难,产生了大批贫困户,生活亟待扶持,国家实施 25 度以上坡耕地逐步 “退耕还林 ”后,形成了社会长远生态效益与农民眼前经济收益的矛盾。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 “移民、扶贫、生态环境建设 ”作为 “三件大事 ”交办给库区党委、政府和人民。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带动 全县农户结合 “退耕还林 ”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辣椒种植基地,本身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行动。 在项目实施中,有针对性的吸收农村移民和贫困农户参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可拉动库区特色工业发展和 “再就业 ”工程 三峡库区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城市人民就业十分困难。 特别是大批工矿企业随着移民搬迁关闭破产后,数以万计的移民企业职工加入 “下岗失业 ”人员队伍。 通过本项目实施,发展以本地资源优势为特色的辣椒深加工工业,在加工工业和商业营销环节,能安置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再就业 ”,可有效缓解库区城市移民 “就业难 ”的矛盾,有助于库区社会稳定和发展。 19 带动包装印刷业的发展 项目建设完成后,辣椒种植业、加工业每年需消耗大量玻璃瓶、铝箔、塑料、纸盒、纸箱等包装材料,有利于带动相关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辣椒制品生产还可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辣椒产品的主要辅料有菜油、黄豆、花椒、生姜、葱等,用得最多的是菜油,与辣椒的比例大体为 10:1,如按一年辣椒制品产值 为 4 亿元计算,可拉动 80 万亩油菜、 11 万亩黄豆的种植,可以对几十万户农民的增收致富产生促进作用。 20 4 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及市场前景 自然条件 县位于 **市 东南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 , ≥10℃ 有效积温 4500℃ ,无霜期 286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1350 小时;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 1096mm,四季分明,冬暖春早,盛夏炎热, 8 月至 9 月上旬通常是高温天气伴随伏旱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其它蔬菜生长不利,但对辣椒的辣椒素形成、红熟、采收极为有利,适宜辣 椒特别是辛辣型加工辣椒的生产。 而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方进行品种试验,可加快育种研究。 生态环境 县是全国林业先进县,林地覆盖率达 52%,森林覆盖率 %,自然环境优良,空气、水质良好,辣椒生产区域的大气、水质、土壤等产地环境已通过 **市 农业局农环站检测无公害产地认定。 拥有丰富的资源 富余劳动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全县辖 32 个乡镇, 232 个村(居)委, 128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51 万,其中农业人口 44 万人,劳动力 26 万人,因退耕还林等因素,预计未来几年 县富余 劳动力将达 10 万人以 21 上,人工成本 15- 20 元 /工日。 充足的水电资源 县河流、溪沟纵横交错,特别是近几年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基本解决农村饮用及灌溉水问题;通过龙河流域梯级开发,特别是藤子沟电站、牛栏口电站等的修建和农村电网改造,完全能满足全县农村、工业、城镇对电力的需求。 便利的交通条件 县城至 **主城区 230km,至 **市 江北机场220km,至 **万州机场 160km,紧邻长江黄金水道,在建中的 “沪蓉 ”高速公路横贯境内 67km,即将开工的 “涪利 ”铁路将极大地 提升 县区位优势。 丰富的土地资源 县幅圆面积 3012 平方公里,折合 450 万亩,耕地面积 万亩,除去退耕 35 万亩,其它占用地 28225 亩,尚有耕地面积 427775 亩,其中田 216340 亩,土 211435 亩,完全能够满足辣椒每年或隔年轮作的需要,促进优质辣椒产业化建设。 辣椒产业已具规模 自 20xx 年 县委、县政府开始着力辣椒产业发展,到今天已将其建成 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点 产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20xx 年2 月王鸿举市长亲笔为 辣椒题名 “红 ”。 22 基地建设情况 基地渐成规模、效益日趋显著。 全县 21 个基地乡镇、 153个村、 940 个组、 万余户、 21 万多人种植辣椒 万亩,尽管在开花结果期遇两个多月的多雨寡日照影响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大面积平均单产仍达 715kg,年产辣椒 13104t,椒农收入 亿元,农民人均增收 114 元。 品种不断更新、布局日趋合理。 全县推广辣椒良种22100kg,种植面积 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 %。 其中杂交良种 1125kg,种植面积 万亩,常规种 19850kg,种植面积 万亩,比上年增长 个百分点。 特别是今年引进博辣六号、博辣二号、辣丰三号、湘辣四号、贵州小米辣等辣椒新品种以及“红二号 ”大面积推广,使辣椒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增强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实行示范带动、生产日趋标准。 各辣椒基地乡镇建设 12个 50 亩以上的生产示范片,共 5570 亩;建成南起下路,北止河嘴,全长 80 多 km 的 “辣椒百里长廊 ”,全面推广辣椒规范化栽培技术,种植 辣椒 5238 亩,平均亩产 1500kg。 自 20xx 年开始推广地膜、专用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辣椒生产控制性技术,20xx 年获得无公害辣椒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20xx 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 品种试验示范。 每年引进国内外辣椒优良品种,进行品 23 比试验,不断充实 县辣椒品种资源库。 引进经品比试验筛选的优良品种在不同海拔区域进行多点试验,然后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 建立良种扩繁基地 700 亩。 其中临溪镇民主村红园椒基地 200 亩,王家乡五岭村 红尖椒基地 300 亩,三星乡石星村 朝天红基地 200 亩。 同时,改进烘炕设施和技术,提高了种子纯度、质量和发芽率。 杂交种繁育繁制取得突破。 一是与川椒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海南省建立了杂交种繁育基地,繁制双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 “红二号 F1”辣椒种子;二是与市农科院签订了《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合作协议》,拟定在县建立其新品种示范基地,全力满足 县良种扩繁所需常规种原种,在海南省建立杂交种繁育基 地生产艳椒 42 J4017 种子;三是与湖南兴蔬种业、湘研种业签订《辣椒品种繁育繁制协议》,适应 县生长且满足市场需求的辣椒品种将在生产上推广。 产业发展机制初步形成 创新形成 “五大 ”产业发展机制。 县创新形成了 “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了 “谁投资、谁建基地、谁订单、谁收购 ”的产业服务机制;健全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规制的价格决策机制;建立了以辣椒最低保护价为前提基地业主(包 24 括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等 )筹资、财政按 1: 1 配套设置的市场风险保障机制 ( 共 460 万元 ) ;有效的形成了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与行业协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秩序管理机制。 其中市场风险保障机制、价格决策机制等在全市乃至全国都算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先进性。 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在市农科院指导与参与下,每年采取县、乡(镇)、村和辣椒专业合作社(或业主)分级负责的梯级培训办法,通过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和图片宣传等形式将辣椒生产技术培训到千家万户。 20xx 年全县共培训 958 期次,培训 54200 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60000 多份,印发技术挂历 11000 张。 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广泛深入田间地角指导椒农生产。 搭建产销平台。 一是与 **、成都、武汉等辣椒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二是与 **观音桥农贸市场签订了《共建基地协议》;三是与成都郫县等辣椒加工大企业开始了合作沟通,拟建立长期原材料供应合作关系;四是成功举办 “20xx中国 **辣椒推介会 ”。 同时,上海、福建、广州、台湾及日本、韩国等客商多次到 县考察并初步达成产销协议,使县辣椒销售市场逐步扩大,销售网络逐步建立。 加工业发展情况 本地企业加工能力增强。 全县 200 多个大中型辣椒干加 25 工设施满负荷运行,全年加工辣椒干 3500t,比 20xx 年增两倍。 三红、临溪等六个泡椒加工厂加工泡椒 1500t。 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 **德庄辣椒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完成泡椒池整修,并添制了 100 多个泡缸,新增加工能力350t, 20xx 年收购鲜椒 300 多吨;与北京农业大学签署了 “共同开发辣椒碱 ”协议。 二是 **香水火锅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并收购鲜椒 600t。 三是 **怡留香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加 工鲜椒 400 多吨。 四是 **小天鹅百福食品有限公司 20xx 年 8 月竣工投产,收购加工鲜椒 800t。 五是 **康欣源食品有限公司、 **谭妹子土家香菜坊将于20xx 年投入生产。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市 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 县结成“产学研 ”合作关系,并与 县 aa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良种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良种产业化发展。 已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随着辣椒产业的壮大发展,一是培养了一批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乡(镇)辣椒技术员(每个基地乡镇 12 名专职技术员);二 是村组干部和典型示范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和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三是广大椒农已基本掌握了辣椒播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技术,产量与品质逐步提高;三是已建立 “以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外销商或农村经纪人为基础,吸收广大椒农参与,产前开展宣传发动并与椒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产中负责技术培训与生产指导,在全县统一供种 26 和品种布局基础上搞好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产后做好收购、加工、销售和利润分配 ”的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中介服务组织,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干制技术及加工工艺 不断改进和完善;多数营销大户,经销老板已掌握和了解国内辣椒的销售市场和网络渠道。 县人民政府与 **市 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建设 “**市 农业科学院 辣椒研究中心 ”协议书》,于20xx 年 10 月成立了 县辣椒研究中心。 优惠的扶持政策 每年 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明确辣椒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 例如 委发 [20xx]6 号文件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 培植大户,发展规模种植。 从 20xx 年起,对连续 3 年、 5年、 10 年租赁承包经营耕地面积 50 亩以上的业主,按不同年限分标准予以补助, 享受县上出台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相关优惠政策。 农业科技人员租赁承包耕地从事辣椒规模种植的,承包经营期间在原单位的编制、行政职级(专业技术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保持不变。 健全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按照 “业主、政府各出一部分 ”的原则,基地建设业主每年缴纳 3 至 5 万元的风险抵押金,政府按 1: 1 的比例配套建立辣椒产业风险基金,用于行情发生重大波动时,补贴按最低保护价收购辣椒的业主。 27 示范片(含万亩现代辣椒产业示范园)建设补贴政策。 ①村 级示范片补贴标准:集中成片 100 亩以上的按 20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80 至 100 亩的按 15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20 亩以上的按 10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② 乡镇级示范片补贴标准:相对集中成片 1000 亩以上的按 30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800 至 1000亩的按 25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500 至 800 亩的按 20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100 至 500 亩的按 15 元 /亩的标准给予补贴。 种植基地建设补贴政策。 ① 杂交良种推广按 16 元 /亩的标。优质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思想、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标志、安全规章制度以及用电、防碰、防附、防火的教育工作,新工人经培训后才上岗。 按照施工组织方案,落实安全技术措施,负责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安全竞赛活 动。 监督职工坚持使用“三宝”。 经常检查施工现场搭设的施工围蔽、支撑、用电及机械设备、防护装置的情况,有防护装置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若生产和安全矛盾,应服从安全,不违章指挥并监督工人按章作业。
比,无论在品牌的知晓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此可以预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日程。 而且,中国会展业的品牌化应主要围绕三个内容来进行,即培育品牌展会、建设会展名城和扶持领导企业。 5)专业化趋势 : “ 只有 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品牌 ” 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 专业化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国际汽车展、深圳高交会等,这些品牌企业或展会为我国其它城市发展会展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览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晓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此可以预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中国会展业发展的 日程。 而且
技进步二等奖( 20xx 年)等 多项国家、省级奖励。 已完成技术情况 核心技术 分子育种技术 项目申报单位是我国较早开展优质鸡育种的机构之一,在优质鸡重要经济经济性状遗传本质研究的基础上,培育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鸡配套系。 同时在分子育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岭南黄鸡不同品系的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采用岭南黄鸡 A、 B、 E E
壮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因此,项目建设将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是振兴传统优势产业,加快 纳雍 茶业发展的需要 茶叶产业是纳雍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由于历史原因, 往年 纳雍 县茶叶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远远落后省内其他的主要产茶县份 ,近年来,纳雍县茶叶产业 得到快速 发展,振兴茶叶产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对提高纳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南与果布戛、野钟、杨梅等乡接交,北与盐井乡毗邻。 境内交通便利 , 玉马公路、水盘公路成纵横成米箩 交通网络, 为米箩乡 的产业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二) 工作基础 米箩 茶场建于 上世纪 70 年代 , 种植面积 1300 余亩,生产出的 米箩村 富硒茶备受外地客商的青睐。 加上 1998 年组建的水城 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 、 2020 年成立的 六盘水青龙春茶业开发有限公司 和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