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立项,在 20xx 会计年度发生并支付的利息 ;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 500 万元以上、 6000 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 年。 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 20xx 年 1 月 1 日至 20xx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 100 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 500 万元以上、 6000 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期限为实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 1 年。 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中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 6000 万元。 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和项目对贴 息资金需求等情况确定。 3 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现状 据河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小麦总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 为了提高种粮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河南不仅重视小麦生产 “量 ”的增加,更重视 “质 ”的提高,提出了 “建设以优质专用小麦为主的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和加工基地 ”目标。 河南通过国 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带动了优质小麦快速发展。 同时,河 合作社基本情况 12 南下大 力 气 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实现了优质小麦优质又高产,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 优质小麦种植和粮食产业化发展迅速 从 1999 年起,河南以 “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 ”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小麦生产结构实施大规模调整。 通过更新品种、规模种植、产销衔接等措施,尝试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 优质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优质小麦主导品种逐步明确,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根据 “专家推荐、示范鉴定、市场引导、企业确认 ”的原则,评价和确定出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加工用途需要的主导与搭配品种合理和早、中、晚茬,强、中、弱筋配套的优质小麦品种群。 据河南省农业厅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全省小麦播种面 积 7832 万亩,比上年增加 12 万亩。 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 5506 万亩,超过小麦种植总面积的 70%,而全国优质小麦的种植比重大约是 55%,优质小麦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郑州 902豫麦 3豫麦 4高优 503 等已成为优质强筋小麦的主导品种。 二是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渐趋合理,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生态条件、土壤质地和品种品质性状表现,全省形成了豫北、豫西优质强筋小麦 种植 区,豫中、豫东、豫东南、豫西南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种植 区,豫南淮河两岸优质弱筋小麦 种植 区。 同时,为便于各类专用优质小麦单收、单打、单储、单销,避免混杂, 合作社基本情况 13 确保品质性状的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各地普遍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初步做到了 千亩成方、万亩连片、一村一个品种和一乡一、二个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格局。 小麦加工取得长足进步 ( 1) 面粉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面粉为主体的初级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加工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我省粮食加工业已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向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建、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到 20xx 年底,全省拥有工厂化磨粉企业 2671 家,年加工能力达 2729 万吨。 目前, 我省总制粉能力已跃居全国第一位。 其中,技改后日处理能力达 2200 吨的郑州金苑面粉实业公司,已成为全国加工规模最大的制粉企业之一。 全省已有过半的市、县磨粉厂,能够生产出满足不同需要的专用粉。 以多品种、小包装和专用、精制为主要特色的 “金苑 ”、 “神象 ”、 “舒丰 ”、 “双鱼 ”、 “雪健 ”、 “新良 ”面粉等,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 2) 食品生产优势日益显现。 到 20xx 年,全省食品加工已发展到24 个行业、 23 个门类,主要分布在粮食、商业、轻工等部门及个体私人经营,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国有及限额以上 食品工业企业达 1672 家,固定资产净值 万元,从业 3 万人;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 %;完成工 合作社基本情况 14 业增加值 1 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 %;实现利税 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 %。 以面制品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也逐步实现了粗粮细做和细粮精做,由简单的复制品、熟食品发展成为节令食品、快餐食品和速冻食品等,日趋精细化、品牌化。 全省现有 85 个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创出了 13 个名牌产品。 味精、方便面、速冻食品年总产分别达 30万吨、 45万吨和 6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46%、25%、 60%,均居全国首位。 “白象 ”、 “南街村 ”方便面, “科迪 ”、 “三全 ”、“思念 ”水饺、汤圆等,成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远销 20 多个省(区、市)。 ( 3) 粮食精深加工成效斐然。 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加工项目,如运用先进的小麦分离技术。 提取小麦蛋白生产谷朊粉,以小麦代替玉米生产味精,用小麦原料生产酒精、液体二氧化碳、车用乙醇(汽油)等项目进展顺利,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已得到陆续应用。 不少地方相继新建和续建了一批高起点、高附加值、外向型的深加工和综合 利用项目,研制开发出了一批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拳头、名牌产品,提高了我省粮食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全省已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企业 10 多家,开发产品近百个品种。 莲花集团通过技改,以小麦、玉米等级粉加工分离为谷朊粉、 AB 淀粉、小麦胚芽、戊聚糖、膳食纤维等,以此为原料深加工成味精、葡萄糖、氨基酸、医药系列产品,并用其副产品和污水分别生产饲料及各种复合肥料等,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转化增值。 莲花集团已经成为拥有资产总额近 60 亿元的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味精生产、出口基地。 河南天冠集团以小麦、玉米、淀粉和薯干 为主要原料的酒类酿造,年消耗粮食达 40 多万吨;随着年产 合作社基本情况 15 30 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的建成,形成了 105 万吨/年的粮食加工处理能力。 20xx 年底,全省共拥有酒类生产企业 1672 家,白酒、啤酒、酒精的年产量分别为 万吨、 万吨、 万吨,共转化粮食 万吨。 ( 4) 多元化的粮食加工企业格局逐渐形成。 我省已从原粮食部门单一的国有企业经营形式,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营和股份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粮食加工企业新格局。 在现有粮食加工企业中,民营和股份制企业 1869 家,占加工企业总数 的 70%。 国有食品企业已有 85%以上经过改制、改组、改造,成为混合型经济体。 这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活力。 涌现出一批发展小麦产业的龙头企业 我省小麦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快发展,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加工型、流通型、专业市场型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与中介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土地入股建设生产基地等多种利益机制与农户结成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利益共同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延津县龙头 企业河南金粒麦业公司以发展粮食订单为突破口,通过 “公司 +协会 +农户 ”的形式将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了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商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兴麦、富民、强企的路子。 小麦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在延津县以优质专用小麦为基础的 “小麦经济 ”生机勃勃,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包装业 合作社基本情况 16 等行业方兴未艾,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 延津县探索发展小麦经济的模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温家宝、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 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宣传和推广。 安徽省粮食局组织全省粮食部门干部职工专程前来学习,并在全省推广延津经验。 郑州第二面粉厂也创造了发展小麦经济的 “龙头企业 +科技 +种植基地 ”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将《郑州第二面粉厂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化经营的调查报告》印发各地推广。 沈丘县依托纸店镇国家粮食储备库,推行 “公司 +农户 ”与 “订单 +期货 ”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20xx 年发展订单小麦 25 万亩,增加农民收入 1200 万元,同时,向加工业延伸,并积极引进省内外十几家客商投资建厂,小麦经济带动了整个纸店镇的经济发展。 省粮食局原直属 30 多家 粮食企业经过整合组建了河南金地、金粮、金麦、金鼎粮食集团,四个集团总资产分别达 、 、 3 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了主导业务明确、经营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格局。 当前河南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小麦品种多、乱、杂。 优质小麦品种较多,但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品种少,真正突出的品种在纷繁的品种宣传和运作中难以得到优先发展机会;各地在选择优质品种发展时,缺乏有效的鉴别、鉴定手段,导致选择错误的品种类型或在求稳思路下实施 “小而全 ”的发展;没有适当的机构对各地适宜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进行 指导和宏观调控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河南优质小麦发展中多、乱、杂现象的出现。 合作社基本情况 17 一个县、地区发展的优质小麦品种多达 10 多个,类型涵盖强筋、中筋、弱筋等类型,最后因形不成规模化生产,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收购加工。 ( 2)优质小麦品质不稳定。 长期以来为解决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把小麦科研与生产的目标主要定位在主攻产量上,忽视了对小麦品质的改良和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致使目前的商品小麦品质,特别是加工品质普遍较差。 据国家粮食局 20xx 年对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 5 个小麦主产省 153 个县种植的 122 个优质 小麦品种的化验分析结果,能真正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的品种只有 6 个,其中以河北的 8901品质表现最为突出,与美国硬红冬麦、澳大利亚优级硬白麦相当;其次是山东的烟农 1河南的高优 50豫麦 34 和豫麦 47 与加拿大硬红麦品质指标持平或接近;其余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有些虽然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但与国外优质小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国家粮食局 20xx年所抽样测定的 456 份商品小麦样品中,各项指标都符合优质小麦国家标准的样品仅有 79 个,占全部样品的 %,其主要差距在于面筋数量和面筋质量 (面团稳定时间 )指标。 造 成我省优质小麦品质不稳、波动大,商品价值低的原因十分复杂,包括可控因素如品种、栽培技术等,不可控因素如气候、地域等。 河南小麦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及土壤类型各异,加上小麦品质生态区划及优质配套技术研究滞后,小麦生产规模小、管理方式不同,不同地区间、年际间种植小麦品种的品质差异较大。 据对河南省 40 多个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小麦品质性状变异较大的是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等。 但对河南小麦来讲,在所有可人为调控的因素中,因农户小规模的生产导致的高效、 合作社基本情况 18 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无法落实乃是河南小麦品 质不稳、一致性差的重要原因。 与此相比,进口小麦因以大农场为单位进行规模化生产,小麦播种、施肥、浇水、收获、储藏、运输都是统一机械作业,确保了小麦品质质量的统一与稳定。 因此某一进口小麦品种在使用前只进行一次品质指标测定,就可以按固定配方长期生产,而不必担心其面粉质量的变化。 ( 3)优质小麦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河南小麦的产量水平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居于较高水平,这主要应归功于河南发展小麦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雄厚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基础以及各级政府对小麦生产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的领导。 但总的来说,河南小麦生产科 技水平仍然偏低,农民的投入和产出比偏低。 更为危险的是,在这种较低生产技术水平下实现的高产,是以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发为代价的。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小麦生产过程中用水量比我国的平均水平低 33%,而且更加注重采用免耕、秸秆还田等生态保护技术。 而河南小麦生产的现状是,大水漫灌、过量化肥仍然是相当多的地区推广的高产技术。 ( 4)小麦的品质状况与标准还存在很大距离。 我国优质小麦标准划分虽与。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加重,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人口的刚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关部门预计,到 20xx 年,我国小麦总量必须达到 亿吨才能保持我国小麦的总量平衡需要。 据不完全20xx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将超过
择在 城关镇 、陈 靳 、温堡三 乡镇的 8 个行政村。 其中: 城关镇 4000亩,包括 南河 村 1000 亩、 红崖 村 1000 亩、 张寺 村 1000 亩 ;陈靳乡20xx 亩,包括新 星 村 1000 亩, 清凉 村 1000 亩 ;温堡乡 4000亩 ,包括温堡村 1800 亩(其中育苗 1000 亩),杜堡村 1500亩,吴沟村 1000亩。 地理位置
止蔓延流行。 免疫接种春季是鸡群免疫的最好时机,要根据本地的疫病发生流行特点,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做到免疫彻底,不留死角,不漏一只鸡,以免造成免疫失败。 治疗措施:( 1)球虫病:选用抗球虫药物治疗。 如选用 球速杀50 克,混拌饲料 300 千克饲喂;三字球虫粉 100 克兑水 50 千克饮用,二者交替使用。 ( 2)鸡白痢:环丙沙 星原粉 4 克加水 3550 千克饮用,二者各用 34
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加重,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人口的刚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关部门预计,到 20xx 年,我国小麦总量必须达到 亿吨才能保持我国小麦的总量平衡需要。 据不完全20xx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将超过
对于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具有深远的生态效益。 因此,发展肉鸭生产,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推动博兴“农业生态县” 建设步伐。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博兴县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南临淄博市的桓台县和临淄区,北接滨州市的滨城区,东与东营市的广饶县、垦利县相邻,西与淄博市高青县接壤,处在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腹地,辖 10个镇
能存养 300 头种猪的猪场,建设猪舍 2520 平方米。 从国外购买 100头优秀种公猪。 建设人工授精中心 1440 平方米,建设猪人工授精技术研发中心、猪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室 720 平方米 ,并购置相应仪器设备。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建设周期为 1 年,即 4 个月完成土建, 3 个月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1 个月的清洗消毒, 3 个月完成购买种公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