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天,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霍城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察布查尔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伊宁市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尼勒克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伊宁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巩留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新源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昭苏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0 天;特克斯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 年均高温日数分布图见附件 1图。 雷电 雷电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是指强烈发展的积雨云的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发生的 放电现象。 主要是在夏季局地强对流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产生,大多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生命史一般比较短,长则数小时,短则几分钟。 雷电造成的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和一切生物。 雷电击中建筑物、电子设备、树木、人畜,造成建筑物、电子设备、树木的破坏或人畜的伤亡,常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称为“雷击”。 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敏感,更扩大了雷电灾害范围。 “联合国减灾十年”称雷电灾害是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为避免雷暴灾害,凡属高大建筑物 、铁塔等均应安装避雷装置。 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暴日数(也叫做雷电日数),只要在这一天内曾经发生过雷暴,听到过雷声,而不论雷暴延续了多长时间,都算作一个雷电日,“年雷电日数”等于全年雷电日数的总和。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伊犁河谷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天,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5天;霍城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5 天;察布查尔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0 天;伊宁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2 天;尼勒克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45 天;伊宁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8 天;巩留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51天;新源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40天;昭苏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102 天;特克斯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75 天。 年均雷暴日数分布图见附件 1图。 霜冻 霜冻是危害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霜冻指农作物生长季内,受冷空气入侵 影响,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以下,引起农作物植株遭受冻伤或死亡的现象。 一般当地面最低温度降至 0℃以下时,作物开始受害,为轻霜冻;当最低气温降到 0℃以下时,作物开始严重受害或死亡,为重霜冻。 在分析霜冻气候规律时以日最低气温≤ 0℃为标准。 霜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夜间地面温度冷却到 0℃以下时 , 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冰晶既是霜。 其中,地面温度冷却到 0℃以下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因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统称霜冻。 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 初霜冻,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叫终霜冻,初、终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都较大。 霜冻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伊犁河谷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72 天,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89 天;霍城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90 天;察布查尔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74 天;伊宁市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83 天;尼勒克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42 天;伊宁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94 天;巩留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76 天;新源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92 天;昭苏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25 天;特克斯 县年平均无霜期日数为 155 天。 无霜期日数分布图见附件 1 图。 暴雪 冬季 24 小时降雪为 毫米或以上,或者 12 小时降雪为 毫米或以上的雪称为暴雪。 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伊犁河谷冬季( 12 月 — 2 月)日降水量≥ 10mm 平均日数为 天,其中:霍尔果斯口岸为 天;霍城县为 天;察布查尔县为 天;伊宁市为 天;尼勒克县为 天;伊宁县为 天;巩留县为 天;新源县为 1 天;昭苏县、特克斯县发生率较低。 河谷全流域雪灾 3次,发生频率约为 16%;平原地区 1次,发生频率约为 5%;伊犁河谷高海拔区发生频率为 79%;河谷东部(新源县、尼勒克县、巩留县山区)8 次,发生频率 42%;南部山区(昭苏县、特克斯县、) 4 次,发生频率 21%。 霍城县果子沟 3 次,发生频率约为 16%;发生时间以 1 1 2 月最多,约占63%;主要是暴雪和寒冷造成灾害。 10月山区常常是暴风雪阻塞交通、加上寒冷,牧业专场,牲畜采食困难,孕畜体弱,牲畜大量死亡,形成灾害,约占32%;夏季出现一次在昭特盆地,约占 5%,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灾害较重;全区特强灾 害出现一次,为 50 年一遇。 年均日降雪量≥ 10mm 日数分布图见附件 1 图。 雾 雾是指空中弥漫着大量的乳白色的直径微小的小水滴或冰晶,能见度小于。 伊犁河谷大雾主要以平流雾、辐射雾为主。 出现大雾时,有时伴有雾凇和米雪,能见度极差,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同时,大雾不利于空气中尘埃物的扩散,加重空气污染程度,严重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雾主要形成因素是高湿、低温、风力小及逆温层的存在。 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伊犁河谷年平均雾日数为 天, 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年平均雾日数为 24 天;霍城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28 天;察布查尔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23 天;伊宁市年平均雾日数为 31 天;尼勒克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7 天;伊宁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24 天;巩留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18 天;新源县年平均雾日数为19 天;昭苏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63天;特克斯县年平均雾日数为 5 天。 年均雾日数分布图见附件 1 图。 四、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气象灾害风险系统的构成 气象灾害是一个特殊的变异系统,它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 和灾情四部分组成。 当然,自然的变异并不等于灾害,只有这种变异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资源等形成危害或造成损失时,才能视为灾害。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孕灾环境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孕灾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变化。 致灾因子是在孕灾环境中,自然变异的具体体现,致灾因子对灾情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灾情的形成决定于致灾因子对承灾体的影响,同样的致灾因子作用于不同的承灾体,会形成不同的灾情。 人类及其创造的文明社会,在自然灾害系统中扮演承灾体的角色,人类活动不仅能改变承灾体,同时影 响到孕灾环境的灾情构成。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任何灾害的发生总是极端自然现象作用于社会经济环境上,单有极端的自然现象不是灾害。 气象灾害的发生除了具有必要极端气候现象之外,人口密度、资源的丰富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受灾体的抗灾性能都是决定灾害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灾害风险评估不仅要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而且要考虑地理、人口及社会经济等承灾体的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 风险区划能为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 1) 伊犁河谷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原则 ( A)综合性与主导因素原则 气象灾害是自然条件 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等子系统的综合划分,每个子系统都有若干指标,因此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各子系统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各子系统中又要考虑主导因子的制约性。 以大风、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为主,在充分分析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等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及强度、人口、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建立单灾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制作单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 B)客观定量分析与实际灾情相结合原则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定量判定模型,风险指数的大小是区划的主要依据,并根据实际灾情结合专家经验进行修正。 ( C)精细化原则 利用 GIS 技术以及空间差值方法,进行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因地制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和标准,提高防治效益。 ( 2) 伊犁河谷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方法 气象灾害风险是气象灾害影响频率、影响强度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气象灾害风险可表达为: 气象灾害风险 =孕灾环境敏感性 +气象灾害危险性 +承灾体易损性 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灾情资料为依据,分析构成风险的各因子,利用数学方法建立风险 评估模型,基于 GIS 技术进行精细化区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修正。 伊犁河谷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流程图见。 根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原则和方法,伊犁河谷各种灾害风险为五个等级,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低风险区”。 孕灾环境敏感性模型 危险性模型 易损性模型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 图 伊犁河谷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流程图 ( A)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评价指标 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能够引发灾害的气象事件,对气象灾害致灾因子的分析,主要考虑引发灾害的气 象事件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气象灾害强度、出现概率来自伊犁河谷各县市气象台站的气象要素资料,包括降水、气温、风、冰雹、霜冻、雷电等致灾因子的出现概率和分布。 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潜在易损性,包括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流水系分布、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人类的防灾抗灾能力(防灾设施建设,灾害预报警报水平,减灾决策与组织实施的水平)。 ( B) 分灾种风险评估模型 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如下灾害风险指数评估 模型: H=∑ WHKXHK E=∑ WEKXEK V=∑ WVKXVK R=∑ WRKXRK 其中: DRI 是各灾种灾害风险指数; H、 E、 V、 R 分别表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御能力因子指数; Wh、 We、 Wv、 Wr相应地表示其权重, XK 是指标 k量化后的值; WK 为指标 k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气象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变量 a 是常数,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 DRI 所起的作用。 ( C)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综合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各分灾种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为权重,将各灾种的风险指数进行叠加计算得到综合风险指数。 建立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如下: 其中: 是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 是灾种 k 的风险指数, 为灾种 k的权重。 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 1)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计算得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并绘制成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见附件 2:图 伊犁河谷雷电风险区划图)。 由图可见,伊犁河谷雷电灾害高风险区面积较小,主要 位于昭特盆地以南的高山区;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中高山带;中等风险区的范围较大,主要位于各县市沿山区域及昭特盆地;伊犁河流域雷电灾害风险相对较低,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 2) 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大风灾害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计算得到大风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并绘制成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图。 (见附件 2: 伊犁河谷大风风险区划图)。 由图可见,伊犁河谷大风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霍尔果斯口岸沿边境线、霍城县以西局部地区和尼勒克、新源县山区局部地区;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霍尔 果斯口岸、霍城县、察布查尔县局部和伊宁县以东的尼勒克县、新源县区域;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河谷中西部、东部县市;河谷南部的昭特盆地属于大风灾害风险相对较低的次低风险区或低风险区。 ( 3) 暴雨风险区划 伊犁河谷暴雨灾害主要是造成局地洪水,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衍生灾害,出现在城市或农村,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对水利设施、城市和农村设施造成损毁,对于受灾区作物有着直接的影响。 暴雨灾害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 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计算得到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并绘制成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见附件 2:图 伊犁河谷暴雨风险区划图)。 由图可见,伊犁河谷暴雨灾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河谷东部地区,包括新源县、尼勒克县山区、霍尔果斯口岸、霍城县北山、伊宁县北山、察布查尔县南山、昭苏县南、北山区、特克斯县、巩留县山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浅山带;伊犁河谷其余区域暴雨灾害风险相对较低。 (4)暴雪风险区划 暴雪灾害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 计算得到暴雪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并绘制成暴雪灾害风险区划图(见附件 2:图 伊犁河谷暴雪风险区划图)。 由图可见,伊犁河谷暴雪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高山区域;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中、浅山带;中等风险区到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昭特盆地、伊犁河流域。 (5)冰雹风险区划 冰雹灾害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计算得到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等级,最终绘制成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见附件 2:图 伊犁河谷冰雹风险区划图)。 由图可见,伊犁河谷冰雹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昭特盆地的南部高山区;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河谷。伊犁河谷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口 20万人,年人均出行乘坐公交车 20次的保守估算,尚不考虑外来人口的影响因素, 伊通满族自治县 城近期的公共交通需求就已达到 400 万人次 /年。 本项目近期规划配备中巴型公共交通车 96 辆 ,预测年客运量可达 750 万人次。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事实对于满足 伊通满族自治县 城市的公共交通需求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伊通满族自治县 城市公共交通项目 申请报告 11 第四章 建设内容
, P=75%)可供水量 、供需水量及预测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保证率 50%)情况 下,可供12 水量为 10 万立方米 , 4 月、 5 月份播种和植树期为干旱期,故应建塘坝拦蓄雨水,以保证农业及林果业生长的需要。 第五章 规划设计 指导思想 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预防为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治管结合,突出效益; 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紧急三种状态及以下六个方面: ①向大气排放污染物; 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③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④对植被土壤的破坏; ⑤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 ⑥各类资源和能源利用情况 b 识别的方法:由项目总工程师主持,主管工程师组织,各有关部门参加,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观察和过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并按精伊霍 新建 铁路 S5标段 第一项目经理部 项目管理计划 第 16 页 共 45 页 编号进行认真填表。
情况的发生 ,提高了运行效率 ,符合了经济生产、生活的需要。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中的全厂计算负荷就为各个设备计算负荷之和的 95%即: 全厂计算负荷 = (纺练车间计算负荷 +原液车间计算负荷 +酸站照明计算负荷 +锅炉房照明计算负荷 + 排度车间计算负荷 +其他车间计算负荷 ) 0 .9 ( 9 8 2 .4 7 8 0 1 6 9 2 4 0 1 1 2 1 6 8 ) 2 2 0 6
部为黄褐色砂岩与紫色、杂色粘土岩、泥岩互层。 底部含砾粗砂岩,厚层状,斜层理发育,胶结中等。 岩性为深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夹砂质粘土岩、泥岩、煤线及粉砂岩。 砂岩致密坚硬,含砾石及云母碎片。 岩性为灰白、灰黑色细、粗粒砂岩、砂质泥岩、和粘土岩,含 、 、 号煤层,其中 号不稳定, 号煤较稳定,全区大部可采, 号煤不稳定,局部可采。 岩性为厚层灰白、黄褐色砂岩,夹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簿层粘土岩
出场 F2 美系瑞士褐牛 (冻精) 鉴定 整群,以产奶性能 为主,达到一级以上者 5%选留 出场 选留,组建核心群,进 行特殊培育,着重观测 适应性能,培育出新疆 褐牛乳用类型 至适应性能出现衰退现象时终止导入美血,进行横交固定 育种方向应和本 牛场 生产经营方针一致,以培育新疆褐牛种畜为主。 在保持和发扬新疆褐牛已有的体质结实、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适宜草原放牧同时,导入美国瑞士褐牛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