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褐种牛场扩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出场 F2 美系瑞士褐牛 (冻精) 鉴定 整群,以产奶性能 为主,达到一级以上者 5%选留 出场 选留,组建核心群,进 行特殊培育,着重观测 适应性能,培育出新疆 褐牛乳用类型 至适应性能出现衰退现象时终止导入美血,进行横交固定 育种方向应和本 牛场 生产经营方针一致,以培育新疆褐牛种畜为主。 在保持和发扬新疆褐牛已有的体质结实、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适宜草原放牧同时,导入美国瑞士褐牛血液,以人工授精冷配为主进行导入杂 交,针对现有新疆褐牛存在的尖尻、斜尻,背腰结合不良,体型结构不匀♀ ♂ ♀ ♂ ♂ ♀ ♂ ♂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称,乳房结构差,尤其是产奶量偏低等缺点进行异质选配,从而选育出体型结构良好、产奶量多、乳脂率高的乳肉兼用型优秀个体,着重提高新疆褐牛个体生产性能,提升整体品质,为培育出新疆褐牛乳用品系打好基础。 育种任务和指标 在现有的牛群基础上,本 牛场 到 20xx 年新疆褐牛总头数发展到 423头,其中一级以上新疆褐牛成年母牛 216 头,占 51%;青年、育成牛 105 头,占 25%;犊牛 102 头,占24%。 主要指标: ①繁殖指标:年总怀胎率 90%以上,年均情期 怀胎率60%以上,繁殖成活率达 85%以上。 ②生产指标:定型年前成年母牛淘汰 10%,定型年后成年母牛淘汰率保持 15%以上;育成和青年母牛 5% 15%进行淘汰,育成公牛淘汰 10% 15%,公犊淘汰 20%。 定型年后每年培育出优质新疆褐牛种公牛 80 头。 ③产奶量指标:生产母牛在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补饲条件下,产奶量达 3000 公斤 /头,乳脂率 4%以上,达到新疆褐牛母牛良种特一级等级的标准。 卫生防疫措施 引进后备种公牛,坚持从非疫区(场)购入,经过检疫并进行两个月的隔离饲养后,确认健康无病时,方可进入后备种公牛舍饲养。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种公牛饲养区及生产区,非工作人员无特殊原因一律不得进入,如特殊情况经批准后须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 外来人员来场办事、购买液氮、冻精及其他器材的,一律在办公区接待,不得进入生产区和饲养区。 外来各种车辆不准进入站内,一律停放在站门口停车场。 ,圈舍定期进行消毒。 兽医工作人员、饲养人员要经常观察公母牛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场内使用的工具不得外借,各牛舍的工具也不得串舍使用。 各牛舍必须严格执行总站制定的卫生防疫制度,牛舍消毒制度和免疫工作。 由兽医工作人员监督做好饲料卫生、饮水卫生、牛舍卫生、环境卫生等工作。 无害化处理 粪污 处理 粪污 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家肥施用。 固体粪便无害化处理采用静态通风发酵堆肥技术。 粪便堆积保持发酵温度50℃以上,时间 7天以上;或保持发酵温度 45℃以上,时间不少于 14 天。 病死牛处理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病死牛无害化处理制度:①严禁在场内解剖;②及时运出牛舍,并报告领导及兽医;③处理时,采用挖宽 米、长 、深 米的坑, 坑底洒厚度 5厘米的石灰,埋入死牛后再覆盖厚度 10 厘米的石灰,最后覆盖填埋。 饲养管理技术 饲养方式 犊牛采用散放饲养,喂定量饲料时用扣头颈枷,其余时间犊牛可在牛舍内运动场之间自由活动。 公母牛分群饲养。 夏秋季放牧,冬春季半放牧半舍饲。 舍饲采用散放与隔栏栓系饲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即补饲时用链式颈枷,其余时间可自由出入于牛舍与运动场之间。 平均补饲量为精料 5kg,干草 5kg,青贮 18kg。 后备种公牛饲料配方均按照种公牛的营养标准,结合长期种公牛饲养 经验, 根据州直本地饲草料资源合理 制作饲料配方。 种公牛所需全价配合饲料严格按照制订的饲料配方进行加工和贮存,以保证饲料的质量。 饲养管理 母犊牛群, 0~ 3 月龄左右哺乳。 , 3~ 6月龄断奶犊牛群,饲养于同一舍内。 7~ 16 月龄,按月龄和体重分群饲养管理。 , 17~ 18月龄,配种后到临产前的牛群,按月龄和体重分群饲养管理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临产牛群,即将分娩的牛群,转入临产牛群。 建立规范的档案 档案卡:登记牛的编号、品种 、出生日期、初生重、系谱、体尺体重、外貌结构及评分、繁殖记录等。 繁殖记录:包括发情记录、配种记录、妊娠检查记录、产犊记录等。 生产记录:记录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产肉性能等。 其他:饲料消耗记录、转群记录、疾病治疗记录及各种年、月统计报表。 消防设施 牛舍构造均为砖混结构,舍内设施大部分为水泥、钢铁制品。 各牛舍内设消防来火器若干,饲草贮存棚周围高地下消防栓四个,并与给水管道连结。 牛舍建设相隔 50 米以上,四周均留有通道,符合消防规范要求。 基建设施工程方案 种公牛舍、生产母牛舍: 采用密闭钢架 结构散栏式 牛舍。 种公牛舍长宽尺寸为 100 m 12m 2 栋,共 2400 ㎡ ;生产母牛舍 长宽尺寸为 125m 20m 4 栋,共 10000 ㎡。 均采用新型轻型建筑材料,墙面、屋面均为带隔热保温的金属压型板,南半部屋顶盖以万通苯板,屋架为轻钢屋架,牛床用立砖铺设,其他部分则用混凝土。 牛床有一定的坡度,有一定厚度的垫料。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办公楼 及观望 台 : 两层带地下室,楼顶 建观望 台 ,观望台 顶 加盖 水塔 ; 楼顶四周 进行 围栏,加盖钢制遮雨 棚, 建筑面积 共 1500㎡ ; 配套水暖电及其它办公 附属 设施。 牛场围栏: 拆除牛场四周以及 1000亩打草场、 450 亩饲料地原有的破旧围墙和围栏设施, 架设钢网结构围栏 进行改造 ,每隔 4 米使用水泥底座和钢管进行固定 , 共需架设 1万米围栏。 挤奶厅: 根据国家有关挤奶厅建设的相关标准进行建造, 每批次可挤奶母牛 20头,配备挤奶器和集奶罐等设备。 有机肥料加工处理设施: 新建 1000 m3粪污发酵池一座,砖混结构 有机肥料加工处理房 一间 ,配套加工处理设备。 青贮窖: 半地下式,窖内使用水泥 抹面 加固,按照每头种公牛每日饲喂 20kg青贮, 100头种公牛培育 8 个月 240天计,共需约 480吨青贮饲料 , 1000m3 的青贮窖可贮存约 500吨青贮饲料,可以满足种公牛培育期间青贮饲料需求。 饲草料加工车间: 新建 500㎡ 砖混结构 饲草料加工车间一座,精饲料的贮存量满足 7~ 8 个月生产用量的要求。 道路硬化: 从牛场大门至交通干线入口处,及牛场内部分道路的硬化处理,共计 3000m,铺砂石后进行水泥硬化处理。 运动场: 对 种公 牛舍及犊牛舍外部的 120xx ㎡ 运动场进行平整、硬化处理,场内搭建遮荫棚, 四周使用钢架围栏,建设 饲喂槽和饮水设施。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机井和蓄水池: 打机井一口,新建蓄水池一座,以满足全牛场 用水需求以及 消防措施需要。 水 利设施: 完成 450 亩 水浇饲料地的支、斗渠 防渗 建设。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区地域辽阔,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清新,水质与土壤基本未受污染,有利于发展养殖业。 项目区主要污染物是奶牛粪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废水、臭气和生活垃圾,牛粪和垃圾等固体污染物主要污染土壤和大气;尿液和废水主要污染水源和土壤;臭气主要污染大气, 影响 人居环境。 项目主要环保设施:排污沟、污水池、 有机肥料加工处理 等设施与项目建设同时进行,由环保部 门监督执行。 项目生产中对牲畜粪便、污水及臭气合理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据国家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进行生产。 粪便及固废处理 场区采用干清粪工艺,设置堆粪场并在堆粪场周围挖设排水沟, 对有机肥料进行加工处理, 粪便在 发酵池内 经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后,全部还田用于肥田,改良土壤,实现良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性循环,确保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场区绿化 项目对环境卫生条 件有一定要求。 为发挥树木对环境空气的调湿、调温及净化作用,场区绿化采取总体布置、 内外结合 的办法 ,广植绿地,形成良好的绿化网络。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无大的不良影响。 项目场区与周围村庄保持规定间距,避免互相影响,有利于人畜卫生防疫和健康。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使土地利用趋向合理。 项目每年提供有机厩肥增加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只要合理地利用和安排,不仅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而且有利于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期 1 年( 20xx 年),采取边扩建边生产的方式。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 5月设计, 6月份工程招标, 7~ 9月扩建主要建 (构)物 ; 5~ 6月设备采购招标, 7 月设备安装与调试 ; 10月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建设投资估算 基建设施 工程投资 基建项目总投资合计为 2230 万元。 ( 1)牛舍: 新建种公牛舍 2 栋,面积为 100 m 12m 2栋,共 2400㎡ ; 生产母牛舍 4 栋 ,面积为 125m 20m 4栋,共 10000㎡ ; 1000 元 /㎡ 计,共 1240 万元; ( 2)办公楼 及 观望台 :建设面积共 1500㎡ ,造价按 1500元 /㎡ 计,共需 225万元; 配套水暖电及其它办公 附属 设施,共需 100 万元。 合计 325 万元 ; ( 3)牛场围栏:牛场四周以及 1000 亩打草场、 450 亩饲料地共需架设 1万米 钢网结构 围栏, 100元 /m计,共需 100万元 ; ( 4) 挤奶厅:根据国家有关挤奶厅建设的相关标准进行建造,配备挤奶器和集奶罐等设备,共需 95 万元 ; ( 5) 有机肥料加工处理设施: 1000 m3粪污发酵池一座,砖混结构有机肥料加工处理房一间,配套加工处理设备,共需 140 万元 ; ( 6) 青贮窖: 1000m3 的青贮窖 一座, 造价按 300 元 /m3计,共需 30 万元 ; ( 7) 饲草料加工车间:新建 500 ㎡ 砖混结构 饲草料加工车间 一座,造价按 800 元 /㎡ 计,共需 40 万元; 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 8) 道路硬化: 3000m 道路的硬化处理, 造价按 100元/m 计,共需 30 万元。 ( 9) 运动场: 120xx ㎡ 运动场及配套设施, 100 元 /㎡计,共需 120 万元; ( 10) 机井和蓄水池:打机井一口,新建蓄水池一座,共需 10 万元 ; ( 11) 水利设施:完成 450亩水浇饲料地的支、斗渠建设,共需 100 万元。 仪器设备投资 仪器设备投资共计 270 万元。 ( 1) 购买自 动 式 TMR 机(全混合日粮自动搅拌机)一台,共计 80 万元 ; ( 2)购买拖拉机一台 20 万元,青贮收割机一台 65 万元,打草机 一台 10 万元,合计 100 万元。 ( 3)购买牛场监控设备一套,共需 5 万元。 ( 4)引进国外优秀褐牛胚胎 100 枚,每枚 4000 元计,共需 40万元;引进国外优秀褐牛冻精 5000剂,每剂 100元计,共需 50 万元;合计 90 万元。 投资总额 基础建设投资 2230 万元,仪器设备投资 270 万元,项目总投资 2500 万元。 总投资 2500 万元 中, 其中申请国家投资 20xx 万元,占伊犁新褐种牛场 扩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总投资的 80%; 牛场 自筹资金 500万元,占总投资的 20%。 第八章 效益分析 扩建项 目建设完成后,至 20xx年 ,年培育出售种公牛 150 头, 10000 元 /头计,共计 150 万元; 至 20xx 年 ,生产母牛存栏达到 200头,每头生产母牛年 平均 产奶 3000 公斤、每公斤牛奶 2 元计,共计 120万元; 年 出售 淘汰 牛 30 头,每头 5000 元计,共计 15万元; 至 20xx 年项目定 型年, 牛场 年收入合计 285万元 ,扣除饲料、人员、生产管理等生产成本 77 万元,年销售利润 208 万元。伊犁新褐种牛场扩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部为黄褐色砂岩与紫色、杂色粘土岩、泥岩互层。 底部含砾粗砂岩,厚层状,斜层理发育,胶结中等。 岩性为深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夹砂质粘土岩、泥岩、煤线及粉砂岩。 砂岩致密坚硬,含砾石及云母碎片。 岩性为灰白、灰黑色细、粗粒砂岩、砂质泥岩、和粘土岩,含 、 、 号煤层,其中 号不稳定, 号煤较稳定,全区大部可采, 号煤不稳定,局部可采。 岩性为厚层灰白、黄褐色砂岩,夹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簿层粘土岩
情况的发生 ,提高了运行效率 ,符合了经济生产、生活的需要。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中的全厂计算负荷就为各个设备计算负荷之和的 95%即: 全厂计算负荷 = (纺练车间计算负荷 +原液车间计算负荷 +酸站照明计算负荷 +锅炉房照明计算负荷 + 排度车间计算负荷 +其他车间计算负荷 ) 0 .9 ( 9 8 2 .4 7 8 0 1 6 9 2 4 0 1 1 2 1 6 8 ) 2 2 0 6
天,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霍城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察布查尔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伊宁市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尼勒克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伊宁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巩留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新源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昭苏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0 天;特克斯县年平均高温日数为 天。 年均高温日数分布图见附件 1图。 雷电 雷电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
工种之间的配合,土建、装修、安装之间各工序之间需做好交叉施工,方能保证工程工期,使工程顺利进行。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力合 .伊水 苑 二 组团 56楼 , 该项目位于洛阳市 拓展 区。 由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设计。 总建筑面积为 ㎡ , 结构为剪力墙结构,层数: 5楼 地下二层,地上二 十六层 ,建筑面积: ㎡ , 6楼 地下二层,地上二十 四 层 ,建筑面积: ㎡。 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
防水保护层施工→绑筏板钢筋→浇筑筏板砼 →绑扎地下室剪力墙、柱钢筋 → 支剪力墙、柱模板 →支地下室 梁、板、楼梯模板→绑扎地下室梁、板、楼梯钢筋→浇筑地下室剪力墙、柱、 梁、板、楼梯砼→地下室防水施工→地下室防水保护墙施工→回填土→地上一层剪力墙、柱钢筋绑扎→一层剪力墙、柱支模→ 一层梁、板、楼梯支模→ 一层梁、板、楼梯钢筋绑扎→ 一层剪力墙、柱、梁、板、楼梯浇 20
为简单~复杂型,含夹矸 11 层,平均 3 层,单层夹矸最大厚度 左右,平均夹矸厚度 ,煤层中夹石平均总厚为 ,岩性为粘土岩、泥岩、碳质泥岩。 煤层顶底板岩性为粘土岩、砂岩和泥岩。 距 9 上 煤层间距 ~ ,一般在 7m 左右,属较稳定煤层。 煤质 (一)物理特性和煤岩特性 宏观特性: 内蒙古工业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6 井田内煤呈黑色,条痕为黑棕色,沥青及弱沥青玻璃光泽,裂隙不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