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娃传与聊斋志异-霍女看封建文人的女性理想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社会,门阀观念由来已久。 门阀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唐代社会的门阀观念比南北朝时期有所削弱, [6] 21但是仍然盛行。 新贵们需要依靠旧的门阀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后者亦需前者来扩张势力。 与门阀结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用李娃的话说“子行秽迹鄙,不侔于他士”,因此,新上任的郑生实在不能与李娃结为夫妻,必须选择“鼎族”。 更何况 《户婚律》 (总 188条 )规定 :“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 违者,杖一百” [7] 176,这使父母在儿女的婚姻上有绝对的自主权。 当初,郑生因李娃沦为“挽歌郎”,荥阳公就将其鞭打至死。 如今,李娃又怎敢想象再嫁给已经为官的郑生呢。 而且《户婚律》(总 191条)规定 :“人各有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 第 6 页 共 33 页 色类须同。 良贱既疏,何宜配合” [7] 175,即禁止良贱通婚,而郑生是士子,李娃是妓女,二人不能结婚。 此外,《户婚律》(总 178条)规定“妻者 ,传家事 ,承祭祀 ,既具六礼 ,取则二仪。 婢虽经放为良 ,岂堪承嫡之重” [7] 179 ,这就否决了李娃成为郑生妻子的可能。 更甚者,良贱为婚,所生子女的归属,法律也有明文规定。 据疏文“其所生男女,依《户令》,不知情者从良,知情者从贱” [7] 179,这就是说,郑生与李娃的孩子将是贱民。 因此,李娃不管是为了郑生的仕途,还是为了他们的子女,都必须离开,而郑生也必须同意。 由此可以看出,李娃此时选择离开是遵循了社会要求。 苦尽甘来终团圆 —— 封建道德的赞歌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李娃与郑生行至剑门,遇到调任为“成都府尹兼剑南采访使”的荥阳公。 父子相认,和好如初。 荥 阳公得知事情始末,极为称赞李娃,力主郑生迎娶李娃。 婚后,李娃“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尚”,“后数岁,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 最终 “娃封汧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 至此,谱写了一曲封建道德的赞歌。 从李娃这一角度来看,李娃殷切监督郑生读书,睿智辅佐郑生,不仅获得了郑生的爱情和敬重,更获得了封建家长 —— 荥阳公的认可,得以顺利嫁入豪门望族。 婚后,又持家有方,使邻里和睦,家庭温馨,子孙绵延,门楣光耀,获得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被封为汧国夫人。 及至事迹广为流传,白行简为其作传,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认 可,并且留名于世。 即李娃达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从郑生来看,高中甲第,加官进爵,任一方大员,“累迁清显之任”,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对男性的要求。 从荥阳公来看,儿子功成名就,自然就该和好如初。 李娃是儿子的贤内助,所谓娶妻娶贤,李娃当是理想人选,并且依据《户婚律》,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享有绝对的主动权与决定权,荥阳公是有权利让郑生迎娶李娃而不被诟病的。 更何况,从本质上说,没有李娃就没有志得意满、光宗耀祖的郑生,更没有教子有方、门楣光耀的荥阳公。 迎娶李娃,凸显了荥阳公的深明大义、知恩图报,满足了封建社会对封建家长的 要求。 可以说,一曲封建道德的赞歌在李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 第 7 页 共 33 页 第三章 霍女形象与清朝女性生存状况的背离 《霍女》 [8] 382385 是清代文人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位似仙实妓的女子霍女“以一从四”的故事。 霍女先从富贵吝啬的朱大兴,穷奢极欲,两年间败落其家;接着逃到邻村豪纵好客的何姓大户人家,惹得何家与朱大兴因自己打官司;又奔贫寒无妻的寒士黄生家。 霍女与黄生一起过了六七年的贫苦生活后,先是设计逼黄 生把自己卖给一位富商的儿子,却旋即从巨商子那里逃出,为 黄生大捞了一笔;后是假扮黄 生的妹妹,为黄生娶妻。 最终,为避免“嫡庶之争” [9] 118 ,飘然离去。 中国女性一直很重视贞洁,不要说嫁了一个又一个,单单没有一次是明媒正娶,就足以让人咋舌了。 何以霍女如此特殊,以一从四呢。 显然霍女的形象与清朝女性的生存状况是背离的。 霍女“以一从四 ”与清代女性贞节观念强烈 霍女在文中分别与四位男子有过交往。 一夜,家财万贯的吝啬鬼兼好色鬼朱大兴外出回家,碰到霍女强行将其带回家,二人同居。 霍女在朱大兴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挥金如土,将朱大兴的财产挥霍殆尽后于夜间悄然离开,奔至邻村豪纵好客的何姓大 户,与何老爷同居。 后,朱大兴因此与何老爷打官司,朋友劝说何老爷 “ 收纳逋逃,已 干 国纪 ” ,“ 况此女入门,日费无度,即千金之家,何能久也 ”。 霍女因此被送回朱家。 不久,霍女又于夜间逃走,奔至寒士黄生家,与黄生同居。 后来在与黄生一起回娘家的时候,遇到一个富商的十分好色的儿子,远远瞥见霍女,就调转船头追赶霍女与黄生的船。 霍女心生一计,逼着黄生以千金把自己卖给了前来买自己的巨商之子。 岂知,前脚被巨商之子带走,后脚霍女又回到黄生身边。 蒲松龄评价道:“ 女其仙耶。 三易其主不为贞。 ”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虽然塑造了霍女这个形象,她 惩罚了朱大兴,何老爷,巨商子等人,却对她的贞洁保留了意见,只好将其归为仙女,因为仙女不必受人间约束 [9] 119。 但是,这正显示出了蒲松龄有着强烈的贞节观念。 蒲松龄这样写并不奇怪。 “清代,虽然没有像明初那样,给予贞洁烈女的家族赋税方面的优待,但贞洁已经成为普遍观念。 统治者也把妇女的贞洁看得同男性的忠君一样重要” [10],并将贞洁女子载入史册。 清初,寡妇李氏与家人避难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 第 8 页 共 33 页 回到杭州,当时清军刚刚进入这一地区,盘查严格,有车入城,男子须下车,女子须打开车帘。 其车入城,守门的军卒远远地看见,“为嫚语”,李于车中略 知一二。 回到家后,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未能为丈夫守住贞洁,绝食而亡。 赵某妻王氏,丈夫出门,独自在家午睡,风吹门帘微动,疑是有人偷窥,竟然愤不欲生,自杀而亡。 [11]康熙时,扬州“池烈女”是贫家女,其父将之许配给当地吴氏长子廷望,未成亲吴廷望即从军并不幸战死。 吴氏想将池氏改配次子,池氏知道后,乘父亲外出之际上吊自杀。 [12] 386387 康熙时 ,文人嵇永仁被叛藩耿精忠所捕,嵇永仁被害时,其妾苏瑶青年仅 17 岁,与嵇永仁同时取白绫,面对着嵇永仁上吊而死。 [13] 664 康熙时平定台湾的名将海兰察,于归途中 ,在苏州 娶了青楼女子阿芸为妾。 后来,阿芸于海兰察去世当晚自杀。 [14] 361362 只是几个例子不具有普遍性,但是“ 据北师大图书馆藏的 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 乾隆八年续修 , 乾隆四十一年重续修的《淄川县志》卷六下《列女》记载‘淄称礼义之邦 , 其来旧矣。 下逮妇人女子 , 或本之天性 , 或得于熏陶 , 节烈者代不乏人。 ’在《县志》的这卷这目下 , 共记清代列女 11 人 , 其中少年夫亡 , 守寡至老至死的 4 人 ; 年十八 , 夫死即自杀而死的 1 人 ; 在谢迁之变中不屈‘贼’而死的 6 人。 至这卷的《续列女》 ,记清代列女约 117 人 , 其中少年夫亡 , 守寡至老至死的 104 人 ; 夫死后即自杀而死的 8 人 ; 这其中有 1 人甚至未亲迎成礼 , 未婚夫死即绝食死 ; 另外 5 人或不屈无赖死 ,或对翁姑特孝。 在这所有的 128 人当中 , 守寡至老至死或夫、未婚夫死即自杀而死的年份在蒲松龄生前 , 即清康熙五十四年 (公元 1715 年 ) 前的约有102 人 , 她们有的是庠生、诸生、监生、廪生、贡生、增生等读书人的妻妾女儿 ,有的只是一般贫苦乡民的妻女。 有的丈夫死时有孩子 , 有的则没有。 而且 , 就在蒲松龄长期坐馆的毕家 , 见于《列女》、《续列女》的就有 4 人。 ” [15] 25 以上材料反应了清代女性贞洁观的状况。 首先,贞洁女人数很多。 其次,行为悲壮。 从是否成亲来看,有未成亲就自杀的,有成亲后丈夫去世而自杀的;从自杀方式来看,有上吊的,有绝食的。 第三,覆盖面很广,既有读书人的妻妾女儿,又有贫民的妻子女儿,还有从良的青楼女子。 第四,此种行为很受社会认可和推崇的。 载入县志,即是希望流传史册。 最后,贞洁观已经极端化了。 未亲迎成礼 , 未婚夫死了立刻就绝食死;刚刚十八,丈夫死了也立刻自杀而死;最极端的,要属李氏和王氏了。 李氏 ,只是被门卒远远看了几眼,还是例行检查,最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 第 9 页 共 33 页 只是听了几句不干净的话,竟然自杀了。 王氏只是怀疑有人偷看她,没有任何证据,也自杀 而亡了。 由此可以见得,蒲松龄生活圈内的女性贞节观念是多么的强烈。 原因也很清楚明了:首先,明末已经形成的贞节观念深入人心,贞节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土壤;其次,统治者大肆修史书予以表彰,贞节观念有着良好的政治氛围。 最后,女性们又愿意以命守贞,贞节观念有着尽忠职守的执行者。 这样,贞节观念想不强烈都不行。 由此就可以很清楚地显示出,霍女的自由行为与清朝女子,至少与蒲松龄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女子的生活格格不入。 霍女根本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类。 霍女交游广阔与清朝女子生活空间狭小 在文中可以看出,霍女每次都是成功逃走 ,并成功到另一位男性家。 这就是说,当初遇到朱大兴被强行带回,都是她自己策划好的,因为她完完全全有全身而退的能力,可是她没有走。 而离开朱大兴家直奔何姓大户,何老爷收留了她。 后来,到黄生家,文中说:“ 黄素怀刑 ”,可是黄生最后还是跟她一起生活了。 从这三次经历可以说明:霍女很了解朱大兴,何老爷和黄生的为人。 半夜遇到朱大兴,她深知朱大兴会将其带回;也深知她要山珍海味、水陆奇珍、绫罗绸缎,朱大兴会全部依她。 后来她半夜直奔何家,何老爷收留了她,并且心甘情愿为了她与朱大兴打官司。 能“直奔”邻村何姓大户人家,说明霍女很了解 当地的地理环境;预料被收留,说明她很了解何老爷的为人。 同理,霍女对黄生也很了解。 最奇特的是巨商子,霍女从巨商之子远远瞥了自己一眼和调转船头的行为,就立即断定巨商之子想要买她,并顺利将计就计骗取千金,而自己又全身而退。 可见,霍女必定交游广阔,生活空间大,与男性交往多,才能知之甚详,料事如神。 可是,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清朝女子贞洁观强烈,一般女子不可能交游面广,更别说与男性交流频繁,生活空间广阔了。 在文中就有鲜明的例子,霍女假扮黄生的妹妹为黄生张罗亲事,使其娶阿美为妻,延续子嗣。 从文中可以判断出,阿美和霍女家实际 上离得不远,阿美竟然不知道当地根本没有黄生这个人,更别提他还是霍女的亲生哥哥了。 而且从下文阿美发现黄生与“父母”关系微妙,并查出实情这一点,可知阿美并非痴呆之人,完全是个正常的女子。 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清朝女子生活空间是多么狭窄。 蒲松龄塑造的霍女与清朝女性简直是格格不入,而正是这个特立独行的霍女使得黄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代替蒲松龄惩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 第 10 页 共 33 页 罚了那些好色骄纵之流。 霍女就像是一朵罂粟花 [16] 46,绽放着,摇曳着,诱惑着,芬芳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 第 11 页 共 33 页 第四章 李娃霍女形象异同 李娃霍女形象的共同点 虽然李娃的形象与唐代文人生活是契合的,而霍女的形象与清代女性生存状况是背离的,但是她们的形象是相似的。 风尘女子,身份卑微 先来看李娃,《李娃传》开篇即说,“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 此外,文中又借郑生的朋友长安通说道,“此狭邪女李氏宅也”。 显然,李娃是风尘女子。 再来看霍女,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霍女是什么人,只是说道 “ 女其仙耶 ?”可见蒲松龄认为霍女有可能是仙女。 尤其是在计取千金时,霍女明明是上了巨商之子的船,可是,在黄生上岸后,她竟然随即出现在黄生眼前,显然这不是一 般人能做得到的。 再加上《聊斋志异》描述了很多幽冥仙灵,花妖狐媚。 所以韩田鹿认为,霍女应该是仙女。 [9] 119 这种说法从表面看似乎天衣无缝,但仔细推敲就不够严密。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聊斋志异》写的是人,写的全部都是活生生地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 [17] 15。 第二,“所谓幽冥仙灵,花妖狐媚,不过是作者用来调配情节的工具,增加文章的浪漫色彩,趣味性,可读性罢了” [19] 15。 而蒲松龄写《霍女》的本意,用文章中的话就是“ 为吝者破其悭,为淫者速其荡 ”,意在劝诫。从李娃传与聊斋志异-霍女看封建文人的女性理想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