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洱县梅子乡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土 地开发整理是实施这一基本国策的主要措施,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以贯彻基本国策为总的指导原则。 (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 坚持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协调统一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本要求。 ( 3)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目前,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必须保证土地的持续存在和效益的持续产生。 ( 4)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各有不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充 分发挥资源优势,尽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 5)协调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协调性原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城镇、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在编制项目规划时,应做好与各方面相关规划的协调;二是规划不能脱离当地实际,盲目地追求高标准。 ( 6)坚持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电全面规划,集中连片,统一综合治理的原则。 ( 7)坚持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配套,依靠科学、保证质量、注重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该项目按节水、节土、园田 化、高标准的总体思路规划。 为体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宗旨,规划布置中以土地开发整理为主体,合理配置田间配套工程,达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目的。 12 规 划 标准 (1)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2020),结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项目区土地开发面积为 公顷,建设规模 公顷,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 99)及项目区气候特点,项目区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以 水稻、蚕豆等为主。 结合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和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取 85%,水浇地取 75%。 (3)项目区所在地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大,据《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SDJ84)确定项目区内的排涝设计标准采用十年一遇暴雨设计,旱作物 1 日设计暴雨 日排出,水田为 1 日暴雨 日排至允许耐淹水深。 (4)项目区内的道路系统分田间道和生产道二级,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J20189)及《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结合本地实际将田 间道和生产道划为等外级。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从土地利用方式,从灌溉、排水、道路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 项 目 总体 布局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从土地利用方式,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道路系统等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生产规划、水利规划、县镇道路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等相配合,进行统一规划。 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 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 规划时应按农业现代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要求,设置田间配套设施。 本项目总体布局主要根据项目区实际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灌排系统和交通状况,进行整体优化布置。 项目区耕地(包括新增耕地)全部规划为水田及水浇地。 区内地形起伏不平,若采用渠道进行输配水会使渠线转角过多,故项目区适于采用渠道与 13 管道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根据项目区产水和区外来水情况以及其他情况,排水系统采用明沟方式排水,改造项目区内的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小河流作为排水沟道 ,布设田间排水系统。 以项目区现有道路为基础 ,充分结合灌溉排 水系统要求布设田间道和生产路。 利用原有道路和新规划的道路、渠道和排水沟划分田块。 该项目规划工程由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构成。 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及其配套建(构物)筑工程。 规划布置中以土地平整为主体,合理配置田间配套工程,达到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的目的。 各项工程具体布置详见“项目区规划图”。 ( 1)田块布置 本项目总体布局主要根据项目区实际地形、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及规划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及村庄情况,经优化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所形成的网格成为区内田块布置形状。 田块内部基本 沿等高线方向布设长条形梯田,内部的小冲沟予以充填平整,为减少埂、坎占地及挖填工程量。 根据以上原则,项目区共规划 36 个田块。 土地平整面积 公顷。 ( 2)农田水利工程布置 针对项目区地形条件、水源条件,以及原有灌溉系统状况。 项目区采用管道灌溉方式为主,部分田块采用渠道灌溉。 支管由曼连斗渠及蓄水池中取水,斗渠由曼连斗渠中引水,一般沿等高线布置斗渠;毛管从支管取水,农渠从 斗渠 取水,垂直等高线布置,并与道路和排水沟配合,使整个灌溉系统网状覆盖整个项目区,并与田间道路形成“渠 — 路 — 排”及“管 — 路 — 排”的布 置方式。 项目区规划斗渠 1 条,农渠 4 条,支管 7 条,毛管 27 条,减压池 23 个,圆形水池3 个,方形水池 2 个。 水窖 27 个,斗排 1 条、农排 23 条、涵管 4 个、涵洞 6 个及其它附属设施。 项目区内的排水系统,需承泄项目区内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及部分区外来水,根据项目区产水和区外来水情况以及地形条件和现有河、沟的特点,结合地块、灌溉渠道和 14 道路统一布设斗排、农排两级,并逐级汇入曼连河(承泄区)。 本项目规划排水系统有斗排和农排两级。 规划斗排 1 条,农排 23 条。 ( 3)田间道路工程布置 为方便项目区农用物资,农产品的运输、田间作业 和管理,各片区配套修建道路工程。 根据项目区地形和田块特征及沟渠布局情况,以乡级公路为主线,布置田间道和生产道两个等级,采用“渠 — 路 — 排”的方式布置。 田间道分别与乡级公路及项目区各村庄连通;生产道垂直于田间道布置,为节约耕地,在满足田间作业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田间道路的布置数量。 田间道路共规划田间道 3 条,生产道 30 条。 项 目 各项 工程规 划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现有耕地极不规则,由于长期的分散耕作,各田块之间往往以小型沟坎为界;田块面积大小不一,形状极不规则;田面没有经过统一平整,由此造成一方面田 块错落无序,另一方面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灌溉。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用途和项目区土壤、地形条件等,将项目区内的土地统一规划为灌溉水田及水浇地。 遵循“大弯就势、小弯裁直”的原则,沿等高线方向(横坡)布设田块,田块由各级道路分隔,局部受地形限制地段以天然冲沟为田块边界,平行等高线方向的田块边长考虑满足机耕和灌溉要求,确定为 100300 米,在受地形限制地段适当延长或缩短 ,垂直等高线方向的田块宽度为 90430 米。 长条形梯田向排水方向放1/300~ 1/500 的坡比,以便未渗入地下的大气降水汇入排水沟。 项目区规划为 36 个大田块,需平整土地面积为 公顷。 农田水利工程 该项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排水工程、灌溉工程两个单项目工程及其配套建(构)筑物。 项目区采用管道灌溉方式为主,部分田块采用渠道灌溉。 15 排水系统均采用明沟方式排水,其布置与管道、渠道、道路的布置相协调,并充分利用项目区内原有的天然支流或冲沟,形成自然排水方式。 灌溉工程 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是曼连河。 1 号斗渠布置在项目区的西部,为南北走向,起点接曼连斗渠,终点接 4 号水池, 1号斗渠沿线接 3 条农渠( 4 号农渠)对水田规划地块 供水, 1 号斗渠同时对 4 号水池供水。 另外 1 号农渠直接从曼连原斗渠取水。 1 号水池布置在与饮水处较近的 31 号地块边界处,靠一号农渠供水,同时对渠道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对 1 号支管供水, 1 号支管起点接 1 号水池,终点接 2 号水池,主要负责将水输送到 2 号水池, 2 号水池布置在地势相对较高处,以满足对项目区东部地块供水所需压力水头。 2 号支管起点接 2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项目区边界布置,其作用是对 3 号毛管供水, 3 号毛管从 2 号支管取水后对田间提供灌溉用水。 3 支管起点接 2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项目区边界布置,其作用是对 6 号毛管供水、以满足地块的用水要求。 4 号支管起点接 3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项目区边界布置,其作用是对 9 号毛管供水; 3 号水池主要作用还是满足对 5 号支管供水需求。 5 号支管起点接 3 号水池,成南北向沿公路下游一侧布置,其作用是对 10— 18 号毛管供水。 5 号支管在公路的现有涵洞处横穿公路,这样可避免重新开挖公路。 4 号水池布置在 1 号斗渠的末端,主要作用是对渠道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对 6 号支管、19 和 20 号毛管供水, 6 号支管主要负责将水输送到 5 号水池, 5 号水池布置在北部小山顶,地势相对较高,以满足对周围地块供水所 需压力水头。 7 号支管成环山布置,对 21— 27 号毛管提供灌溉水源, 21— 27 号毛管以 7 号支管为中心,呈放射壮布置,对周围的地块供水; 1920 号毛管从 4 号水池取水后对田间提供灌溉用水。 在道路穿渠系处设涵管。 1 号斗渠以西的地块地势相对较高,采用 10m3的玻璃缸水窖蓄集雨水灌溉,水窖布置在截水沟及排水沟边,以便收集沟中的积水。 16 项目区共设置斗渠 1 条,长 658 米;农渠 4 条,总长 1389 米;支管 7 条,总长 4849米;毛管 27 条,总长 8555 米;截水沟 1 条,长 228 米; 100m3方形蓄水池 1 个; 200m3方形蓄水池 1 个; 500m3圆形蓄水池 1 个; 2020m3圆形蓄水池 2 个;减压池 23 个; 10m3水窖 27 个; 设涵洞 6 个,涵管 4 个。 各级灌溉工程具体布置详见规划图。 排水工程 根据项目区的产水和区外来水的情况以及其他情况,排水系统工程设斗排、农排两级,排水系统规划明沟排水,最终的排泄区为曼连河。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条件布置排水系统,在项目区的中部规划了 1 条斗排,同时结合田间道路系统规划。 在生产道的一侧布置农排,有效排出田间多余汇水, 农排沿垂直等高线的方向布置并与农渠、生产道形成 “渠 — 路 — 排” 的形式, 间距 200 米左右。 在项目区东部原有一条自然排水沟,规划中给予保留不计工程量。 在道路穿排水系统处设涵。 项目区共规划斗排 1 条,总长 1371 米;农排 23 条,总长 5933 米;设斗排所需涵洞 1 个,涵管 1 个。 各级排水工程具体布置详见规划图。 田间道路工程 为方便项目区农用物资,农产品的运输、田间作业和管理,配套修建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依托现有的公路、田间道路规划,本次规划的田间道路分田间道和生产道二级,道路级别均为等外级。 田间道以修复完善现有道路为主,新建为辅,根据实际需要田间道路面宽 46 米,泥结石路面 ,路基高 米 ,其中泥结石厚度 米 ,毛石厚度 米。 生产道以新建为主,路面宽 2 米,夯实土路面,路基高 米。 生产道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布置,毛管和排水沟布置在生产道的两边,为运行管理提供方便。 这样就形成了田间道路交通网,区内的道路与区外的道路相接,既满足了区内的交通要求,同时也方便了区外的交通运输。 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共设:田间道 3 条,根据实际需要田间道路面宽 46 米,总长7672 米,生产道 30 条,路面宽 2 米,总长 9418 米。 各级道路具体布置详见规划图。 17 土 地 开发 整理的 主要 工程量 土方开 挖: 173556 立方米; 土方回填: 19882 立方米; 垒埂方: 97728 立方米; 土 地 开发 整理的 工程 特性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 量 备 注 一 全市社会经济概况 1 人口 万人 2 总耕地面积 公顷 44968 3 国 内 生 产 总值 (现 价 ) 万元 247142 4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人 1350 二 项目区气候、地貌 1 降雨量 mm 1341 多年平均 2 年平均气温 ℃ 多年平均 3 年最高月平均气温 ℃ 22 多年平 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 量 备 注 4 年最低月平均气温 ℃ 多年平均 5 地貌 类型 丘陵 6 平均坡度 度 8 7 海拔 米 947~ 1220 三 项目区面积 1 项目区总面积 ha 包 括 不 动 工面 积 2 项目建设规模 ha 3 规划地类 ha ( 1) 耕地面积 ha 18 ( 2) 农村道路 ha ( 3) 农田水利用地 ha ( 4) 田坎 ha 4 新增耕 地面积 ha 5 新增耕地率 % 四 主要工程项目 1 土地平整工程 ( 1) 平整土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