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道岭矿下水平通风系统改造及防灭火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113 浆液的制备与输送 ................................................................. 114 灌浆工艺 ................................................................................ 116 灌浆参数 ........................................................................................... 120 灌浆工作制度 .......................................................................... 120 灌浆浓度(浆液的水土比) .................................................... 120 灌浆量 ..................................................................................... 120 浆液扩散半径 ........................................................................... 123 采后开始灌浆时间 ................................................................. 123 灌浆流程 ......................................................................................... 124 选择灌浆材料 ........................................................................ 124 浆液的制备 ............................................................................ 124 灌浆管道 ................................................................................ 126 灌浆管理 ......................................................................................... 133 10 、结论 .............................................................................................. 135 致谢 ........................................................................................................ 136 XI 参考文献 ................................................................................................ 137 附录 A .................................................................................................... 138 附录 B .................................................................................................... 154 1 前言 通过对 九道岭矿下水平通风系统改扩建及防灭火工程的设计,了解井巷开拓和布置的方式、方法,掌握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以及其优化改造,掌握利用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对矿井火灾进行治理的相关内容。 九道岭矿井通风系统改扩建设计是整个设计内容的主要部分。 九道岭矿于 20xx 年 10月 20 日投入生产,矿井分为上下两个水平,目前上水平已经基本采完,现正开采下水平,由于到下水平通风路线延长,阻力增大,通风机能力明显不足。 为了保证井下安全生产,急需对现有通风系统进行改扩建,建立一个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 另外通过这次设计,能 够深化本科四年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还能为九道岭矿提供一些参考的数据和资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设计的第二个部分是九道岭矿三相泡沫防灭火工程设计。 矿井火灾是九道 岭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在矿井发生火灾时可以向封闭火区注入三相泡沫 、泥浆等 ,使火区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目的,或者生产过程中向采空区注入三相泡沫 等 达到预防火灾的目的。 三相泡沫技术越来越成熟 ,被 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大煤 矿,因 此做此设计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好处。 2 矿井概况 行政隶属、 设计开发历史 九道岭煤矿初步设计于 1990 年 5 月由《东北内蒙古煤炭联合公司沈阳煤矿设计院》设计完成,设计生产能力 750kt/a,原东煤公司以东煤基字( 90)第 592 号文批准, 1991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进行设计复查,以能煤技( 91) 322 号文批复。 1993 年 10 月九道岭煤矿正式开工建设,由于地质等原因于 1995 年 3 月缓建。 20xx 年 7 月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国家计委投资司函〔 20xx〕 125 号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咨能便函〔 20xx〕 16 号文件,沈阳煤矿设计院编制了“九道岭煤矿项目恢复建设方案”, 20xx 年 2 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国家计委关于辽宁九道岭煤矿和三台子二井建设方案的批复》(计基 [20xx]67号)文件,同意九道岭煤矿恢复建设。 当时正值原北票矿务局转制时期,矿井实际开始恢复建设时间为 20xx 年 5 月 10 日。 矿井于 20xx 年 10 月 20 日投入生产。 原矿井设计能力为 ,技改后生产能力为 Mt/a。 交通位置 矿井位置 九道岭煤矿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境内,在阜新煤田南部,义县大凌河以北。 北距阜新 65km,西北距北票 95km,南距义县 17km,距锦州 60km。 矿区地理坐标: 东经 120176。 18′ 00″~ 120176。 24′ 00″ 北纬 41176。 35′ 00″~ 41176。 39′ 00″ 井田面积 平方公里。 交通 铁路:新(立屯)义(县)铁路从井田西北通过,距九道岭车站 ,距李金车站。 公路:井田西北有阜(新)锦(州)公路通过,进场公路接口点为义县观音堂,据 3 工业场地 ,公路(沥青路面未形成)已投入使用。 交通位置见图 11。 图 11 交通位置图 Traffic location map 地 质概况 地层 矿区内地层自下而上有上侏 罗统义县组( J3y),沙海组( J3sh)、阜新组( J3f) 及第四系( Q)地层,现分述如下: 义县组三段( J3y3):由灰白色、灰色及灰紫色流纹岩、安山岩、流文安山集块岩等中~酸性火山岩组成。 沙海组( J3sh):可划分为四个段,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段( J3sh1):岩性以紫色砾岩为主,砾石成分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千枚岩 4 等变质岩组成。 分选差、磨园差,本段有东南向北西岩性逐渐变细,所不同之处只是颜色呈灰绿色。 颜色由紫红色变为灰绿色,层段厚度 14~ 126m。 二段( J3sh2):岩性以黄褐色、灰绿色黄绿色砾 岩及粗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及薄煤层,层段厚度 164~ 625m。 三段( J3sh3):本段以灰白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为主,本段为矿区内主要含煤段,共含 10 个煤组,可采煤层 5 个,其中 5 煤组为全区可采煤层, 2 煤组为局部可采煤层, 8 煤组只见零星可采点未予算量。 本段于 4 煤组顶板以上含有大量植物化石。 层段厚度 28~ 186m。 四段( J3sh4):上部以砖红色细砂岩 为主,夹砖红色砾岩,厚度 200~ 250m左右,岩石比重大,含有铁质。 下部以灰绿色粉砂岩与灰绿色砾岩互层为主,厚度 200~ 300m左右,于中上部夹有 不可采煤层。 阜新组( J3f):本组主要以灰色砂岩、砾岩为主,有黑色泥岩,中下部夹有薄煤或煤线。 厚度 0~ 300m左右。 第四系( Q4):主要由腐植土、粘土、亚粘土、砂及砾石等松散沉积物组成。 厚度~ ,不整合于下伏各组地层之上。 煤层及煤质 本区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沙海组( J3sh)和阜新组( J3f)。 含煤地层向斜长轴方向北北东向,短轴方向为北东向。 地层倾角缓,向斜翼部 8~ 12176。 ,轴部 5176。 ,西北翼长3600m,东南翼长 300m。 沙海组( J3sh) : 含煤建造岩性组合特征为灰黑色砂质泥 岩、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煤层组成。 该组共赋煤 10 个煤组,含 5 个可采层,其中 5 煤组沉积普遍,厚度较大,为全区可采煤层, 2 煤组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层段厚度 700~ 1000m。 阜新组( J3f) : 本组主要以灰色砂岩、砾岩为主,有黑色泥岩,中下部夹有薄煤或煤线,厚度 0~ 300m左右。 a、 煤层 本矿井所开采煤层为 5 煤组。 5 煤组沉积普遍,厚度较大,为全区可采煤层, 4 煤组可分为 4 4 4 煤层分别计量, 2 煤组为局部可采煤层。 矿区可采煤层累计厚度为 ~。 现将开 采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2 煤组位于沙海组( J3sh)之中上部,可采厚度 ~ ,平均 m,埋藏深 5 度为 ~ ,主要分布于井田深部,煤层比较稳定,结构简单,夹矸层数 1~2 层,夹矸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 煤层顶底板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及中砂岩为主。 42 煤层位于沙海组( J3sh)中下部,沉积较稳定,厚度较大,局部发育并可采。 可采厚度 ~ ,平均厚度 ;埋藏深度为 ~ ,煤层结构复杂,夹矸层数 1~4层,夹矸岩性为泥岩、粉砂岩。 煤 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粗砂岩。 与 43 煤层间距。 43 煤层位于沙海组( J3sh)中下部,沉积稳定,厚度较大,局部发育并可采。 可采厚度 ~ ,平均厚度 ,埋藏深度为 ~ ,煤层结构复杂,夹矸层数 1~ 8 层,夹矸岩性为泥岩、粉砂岩。 煤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粗砂岩。 与 4 煤组间距。 4 煤层位于沙海组( J3sh)中下部,煤层沉积稳定,厚度较大,全区发育并可采。 该组煤层向深部合并变厚,向南部分叉,一般厚度 ~ ,平均厚度 m。 埋藏深度为 1029~ 米 ,煤层结构复杂,夹矸层数多达 10 层 ,夹矸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砂岩为主;煤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砂岩,为矿井主采煤层。 与 5 煤组间距 m左右。 5 煤组位于沙海组( J3sh)中下部,煤层沉积稳定,厚度较大,全区发育并可采。 可采厚度 ~ m,平均厚度 m。 埋藏深度为 ~ m。 煤层结构较简单~较复杂,夹矸层数 2~ 5 层 ,夹矸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砂岩为主;煤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砂质 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砂岩,为矿井主采煤层。 与 6 煤组间距 m左右。 煤层特征见表 11。 b、 煤质 该矿区可采煤层煤类以长焰煤为主,次为气煤。 黑色,沥青光泽及玻璃光泽,黑褐色条痕,具节理及贝壳断口,为半亮型及半暗型煤。 经洗选后,比重小于 的为洗煤回收,回收率 %,该区煤属易选,为中等可选煤。 本区为中灰中硫低熔灰分煤,煤炭用途主要为工业动力及民用用煤。 本井田的煤焦油产率普遍较高,长焰煤的焦油产率平均值为 %,气煤的焦油产率平均值为 %,且长焰煤与气煤的角质层厚度均小于 9 mm, 所以本井田的煤也可以作为炼油用煤。 收集以往煤质资料如 表 12。 6 表 11 煤层特征表 Tab. 11 Coal seam characteristics table 煤层 全层厚度( m) 可采厚度( m) 夹矸厚度( m) 夹矸层数 层间距( m) 2 ~ ~ 0~ 0~ 2 ~ 1 42 ~ ~ ~ 1~ 4 ~ 2 43 ~ ~ 0~ 0~ 8 ~ 2 4 ~ ~ 0~ 0~ 10 ~ 4 5 ~ ~ 0~ 0~ 5 2 表 12 煤的工业分析表 Coal industry analysis table 煤层 煤种 Mad% Ad% Vdaf% Std% 发热量 MJ/Kg ARD 2 CY 42 CY 43 CY 4 CY QM 5 CY QM 区域 地质 构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