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船务57000dwt散货船建造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管理目标管理是指集体中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实施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行为科学,借助人们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等,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目标。 目标管理方法是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企业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进行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目标控制,它们共同的方法就是目标管理方法。 各项目标的实现还有其适用的主要专业方法。 如进度目标控制的主要方法是网络计划方法;质量目标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成本目标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可控责任成本方法;安全目标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安全责任制等。 可控责任成本方法本质上是成本控制的责任制,是通过明确每个职工的可控责任成本目标,实现对每项生产要素的成本控制,最终达到项目总成本得以控制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供应、使用与管理都是消耗的环节。 消耗有量的问题,也有价的问题,两者都要控制。 二、成本的定义和特点(一)成本的涵义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1921)曾说:“成本记录的是竞争的吸引力。 ”生产几乎是无处不在,而生产的后面是其形影不离的成本。 成本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现代汉语词典》将成本定义为“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全部费用。 ”美国会计学会在1951年“成本概念及标准委员会”的“中间报告”中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这一定义表明只要是为实现该项目而发生的支出,都被视为成本。 成本乃成败之本,成本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产生利润的驱动力,企业资源以成本形式完成价值创造。 (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最大化和高效率利用组织资源而进行的管理行为,企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几乎成了成本的竞争。 麦肯锡公司曾这样评价中国的企业 “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弱智”。 因此,企业应构建自己的成本管理系统,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资源型成本优势与管理型成本优势相结合。 三、目标成本管理(一)目标成本的含义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导向(Marketdriven),对有独立的制造过程的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标成本法的目的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及设计(RDamp。 E)阶段设计好产品的成本,而不是试图在制造过程降低成本。 目标成本具有目标和成本两种属性,是二者的统一。 从目标属性看,是企业预设的成本目标,即想要达到的成本水平、数值或指标。 其体系是由成本项目构成的体系。 从成本属性看,它是发生的资源耗费,是一种低于目前成本和经过努力去实现的成本,是一种经营管理型的成本。 它具有预见性、确定性、约束性、可行性、激励性、经济性等特点。 目标成本是设计出来的。 成本控制源头是设计,重头是采购,关键是过程。 例如一般讲,造船成本67%的直接成本是在合同设计阶段确定,19%的直接成本是在详细设计阶段确定,12%的直接成本是在生产设计阶段确定,2%的直接成本是在建造阶段发生确定。 目标成本规划的英文全称为Target Costing,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成本策划或成本企画,也有人称之为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 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主要分为市场驱动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及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7]。 (二)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以目标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60年代的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 它追溯产品成本产生的起源,按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一种包含目标市场选择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用它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和费用的支出,籍以达到降低成本耗费、提高资本增值效益的目的。 一般情况,目标成本的构成如下图:目标利润税 金目标总成本合同售价其他支付制造成本利 息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材料费专用费车间经费企管费直接经费人工费图21 目标成本的构成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产品的研发阶段,实际成本只占5%,但却影响产品成本的60%;生产工艺实际发生成本只占3%,影响产品成本达20%;制造阶段实际发生成本占产品成本的85%,但只影响产品成本的5%,因此,有必要针对开发、设计、生产乃至销售阶段各阶段分别确定目标成本,将成本计算与产品设计一体化分析管理,以达成根本性的成本降低。 第三节 作业成本概述一、作业概述(一)作业的含义作业(Activity)Activity(或活动)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一个事件、一项任务或一个工作的基本单位”’。 可见作业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单元。 一般情况下,作业是可以反复执行的[8]。 《作业会计》一书中的解释,所谓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 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 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s)引起作业发生的因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通过作业动因将作业分配给成本对象。 按照罗宾库拍的观点,作业可以分为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过程作业。 ①单位级作业:是指为直接生产的每一项活动而发生的作业,包括直接材料运用、机器设备运行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量成线性关系;②批别级作业:是指每批或每组的产品而发生的作业,它发生于每批产品生产的时候,包括材料整理、资料检验等,其成本与产品级别相关,是该批所有产品的共同成本,要采取合理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③产品级是指为每批或每组的产品而发生的作业,通常是企业各种产品生产都需要的作业,包括产品设计、零件管理、生产调整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品种相关;④设备级作业:是指企业整体而言为支持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包括保险、管理、保安、企业折旧等。 作业链按现代企业观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作业的有序的集合体,这个有序的集合体,被称为“作业链”。 作业链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业被确认和选定后,按照企业本身工艺流程和管理程序将所用作业相连接而成的程序图。 产品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作业的推移过程。 作业消耗成本,作业的推移过程就是成本的积累过程。 作业同时又创造价值,作业的推移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移交给企业顾客的总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 二、作业成本描述(一)作业成本的内涵作业成本一词最早在1941年,由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提出,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罗宾库拍(Robin Cooper)与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一起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构建了“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生产过程是一系列作业(各种活动)的集合体(作业链),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作业是成本管理的重点。 作业成本法围绕生产经营作业,揭示成本发生的真实原因,并按照各种不同的产品、服务、作业耗用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成本,特别是间接费用作业成本法形成的成本信息为基础,从而使成本信息更加真实、准确。 其基本程序:①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建立成本库;②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③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④计算成本分配率;⑤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⑥计算产品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分析,可以评估企业资源的运用效率;通过调整生产经营决策,重新布置资源,开发过剩生产能力,消除未使用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资源的运用效率。 因此,构建资源成本信息系统就十分有意义。 (二)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BCM)。 ABCM以分析成本动因为出发点,以设计和改进作业为重点,以满足顾客价值需求为目标,以作业改进为手段,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和效率[9]。 作业成本会计计算产品成本时,才。 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直接归集于产品外,制造费用则按作业产生的原因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按作业产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将成本库中的制造费用向各种产品进行分配。 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一般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 增值作业,反映作业消耗的有效性;而不增值作业则反映作业工作的无效性。 作业成本会计,就是要力求消灭非增值作业的一种系统管理活动。 (三)作业成本管理基本概念作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基本概念有:资源(Resources)、作业(Activity )、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成本对象(Cost Objects)、资源动因(Resources Driver)、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和成本要素(Cost Element)[10]。 资源(Resources) 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耗费的最原始状态,包括物料、能源、设备、资金和人工、信息等。 将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有利于在资源层次把握各类耗费的合理有效性。 资源消耗的同时就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产品或服务上,最终产品或服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 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利用作业成本真实成本信息来改善经营和消除无增值成本,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 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 即引起成本发生的作业或因素,成本动因驱动成本,发生的成本都按成本动因分配。 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 资源动因、作业动因是从实务和操作角度定义动因成本动因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分类。 据库柏和卡普兰的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 资源动因(Resources Drivers)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 成本库(Cost Pool)是具有相同特征或者是作业耗费方式相似的成本项目的集合。 在成本管理中,成本池最大的作业会提供最大的成本降低机会。 成本库可以按资源类别进行归集,称之为资源成本库,按照一个作业下的成本要素进行归集称之为作业成本库。 成本要素(Cost Element)成本要素是指由作业和作业成本库所消耗的资源的数量。 如材料成本、动力消耗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 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 第四节 造船项目管理概述一、现代造船项目模式造船模式是造船体制和技术的总称。 造船模式反映了造船企业的整体存在形式和活动方式。 1995年5月,原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二次缩短造船周期会议对现代造船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或从技术形态上定义:总装化造船就是实现“以统筹优化理论为指导,应用成组技术原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舾涂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均衡、有序、连续地总装造船。 如果从体制、机制等管理的角度上来定义:总装化造船还需要在以上技术措施运用并实现的基础上,完成与这些技术措施和方法相适应的生产与管理体系、流程和组织结构框架的改造与变革,建设并形成一个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并在相应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论支撑下的以中间产品成品化或商品化为导向的总装船系统和形成具有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特征的、集制造与配送一体化的配套产业集群。 (一)现代造船模式体系两大基础理论统筹优化理论与造船成组技术理论是现代造船模式体系两大基础理论。 1.统筹优化理论统筹优化思想的主要理念来自贝塔朗菲定律:整体的属性与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也就是2>1+1。 实际应用表现为不是寻求局部最优化,而是整体最优统筹优化理论在造船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完全依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而是主要应用统筹优化思想,形成一整套先进理念,全面、协调地解决设计、生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应用统筹优化思想形成的现代造船先进理念主要有:壳、舾、涂一体化;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生产资源与生产对象管理一体化;建造计划、负荷计划、日程计划管理一体化;定置管理—寻求人、设备、场地最佳匹配关系;建立复合型生产组织;投入产出优化分析;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分析;工艺路线优化分析;小组立、大组立、总组立工位面积比例优化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一体化;中间产品设计壳、舾、涂一体化。 2.造船成组技术理论 造船成组技术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相似性原理和工程分解原理。 (1)相似性原理:将许多各不相同的,但又具有相似信息的事物,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形成批量,使若干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同一批量的事物采用同一的方法解决,达到节省精力、时间和费用的目的。 (2)工程分解原理,通过层层分解可以揭示其有序结构的内在规律。 工程分解的目的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总目标分解成特定任务的具体目标,把一个大空间工程分解为若干个小空间工程,把一个长周期工程分解为若干个短周期工程,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通过解决一个个简单问题,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 工程分解就是使管理空间变小,管理时间变短,管理对象变简单。 相似性原理和工程分解原工程是造船成组技术理论的两个基本哲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造船全过程就是两个原理交替应用的过程,依据工程分解原理,生产设计技术,任务分解形成不同类型单件零件;依据相似性原理,分类成组,形成不同类型相似件批量系列,组织流水作业;依据工程分解原理,逐级组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