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酒剂_中医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s (Fisch.)Bge. 奇数羽状复叶叶为互生,小叶 12~18 对;小叶片为广椭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刺形。 总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有 5 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 10枚为二体雄蕊;子房无柄。 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而较小。 种子 5~6 粒,肾形,褐色。 花期为 6~7 月,果期为 7~9 月。 药用部位是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支,上端较粗,略扭曲,长为 30~90 ㎝ ,直径为 ~ ㎝。 表面谈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 甘肃中医学院 4 蒙古黄芪形态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叶为互生,小叶 12~18 对;小叶片 为广椭圆形 、长圆形或 椭圆形 长为 ~1 ㎝ ,宽为 ~ ㎝ , 两端近圆形, 下面被柔毛;托叶披刺形。 总状花序腋生 ,常比叶长,着花 5~20 瓣 ;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 ,有 5萼齿;花冠黄色 至谈黄色 , 长为 ~2 ㎝ , 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 ;雄蕊 10枚为二体雄蕊;子房无柄。 荚果膜质,膨胀半 圆形,直径为 ~ ㎝ 无毛而较小。 种子 5~6 粒,肾形,褐色。 花期为 6~7 月,果期为 7~9 月。 膜荚黄芪形态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叶为互生,小叶 6~13 对;小叶片较大,卵状披针或椭圆形,长为 ~3 ㎝ ,宽 ~ ㎝ 两端近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刺形。 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着花 5~20 瓣;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有 5 萼齿;花冠长约 ㎝ ,子房被柔毛。 荚果 宽 ~ ㎝ ,被黑色或黑白色相间的短状毛。 种子 5~6 粒,肾形,褐色。 花期为 6~7 月,果期为 7~9月。 产地 、 生长习性 、采收加工 及 新疆地区黄芪种植 产地:主产于山西 、黑龙江及内蒙古。 产于山西绵山者,俗称“西黄芪”或“绵芪”;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俗称“北黄芪”。 野生或栽培,现已栽培的蒙古黄芪 质量最佳 野生的荚膜黄芪质其次。 生长习性 : 黄芪喜凉爽气候 , 有较强的抗旱 、 耐寒能力 , 忌高温 、 怕涝。 黄芪为长日照植物,阴雨天过多、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都不利于其生长。 幼苗期需水量较大,长大后抗旱能力逐渐增强。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喜土层深厚 、 疏松 、 透水透气性良好 的 pH为微酸性土壤。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晾晒六成至七成干,分别大小,理直扎捆后晒至全干。 新疆地区黄芪种植:黄芪的栽培品种主要有膜荚黄芪 A. membranaceus (Fisch.)Bge 俗称“东北黄芪”和内蒙黄芪“北黄芪”,新疆以种植内蒙黄芪为主。 黄芪的种植方法多采用种子繁殖法。 栽培过程中栽培环境、选地、整土、种甘肃中医学院 5 子的处理、播种的方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都非常重要。 黄芪栽培环境:应选择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区,种植基地周围不得有污染源,环境生态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 GB3095― 1996);灌溉水的水质标准应达到( GB5618― 1995);应远离交通干道,以防药材污染。 选地与整地:黄芪根系较深,喜垂直生长,应选择排水力度良好的地区。 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栽培,忌选择过于粘重的土壤,粘重的土壤容易导致主根短、侧根多和根呈鸡爪状,这样黄芪的根易腐烂。 种子的处理:黄芪种子硬实,种皮有不透水层,种植前必需进行破皮处理。 破皮处理的方法有两种物理处理方法和 化学处理方法。 常用的物理方法 有两种 : 一是 碾米机快速碾 2~4次,以黄芪种皮有明显的破损为宜; 二是 在沸水中急速搅拌 1~2 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冷却至 40℃ ,浸泡 2小时,将水倒出,加盖麻袋等物,闷 12 小时,待种子膨胀后,晾干。 常用的化学方法为:将黄芪种子边搅拌,边加入浓硫酸,将种子浸润 3~5 分钟,待种子微胀、皮色微变时捞出,清水洗净、晾干即可。 播种时间及方法: 黄芪的播种为直播为宜,春、秋两季都可以播种。 春季在4月土壤解冻时深度大于 10㎝ ,气温 14~15℃播种;秋季 9~11 月霜冻前播种,来年春季出苗。 播种 方法有穴播 法 和条播 法:①穴播 法: 每个穴的间隔距离为 10~15 ㎝,深度为 3 ㎝ ,每个穴播种 4~5 粒种子,覆土压实; ② 条播法:开沟的每行距离为35~40 ㎝,开沟深度为 ~3 ㎝,播种重量为每公亩为 30~45 ㎏,覆土压实。 新疆地区一般以条播法为宜。 黄芪种植的田间管理: 黄芪的田间管理分为五步定苗、除草、灌溉、打顶和施肥,在黄芪的种植过程中这五步都是必不可少得。 : 当 苗高 为 4~5 ㎝,每株间隔距离在 10~15 ㎝,如果不够应适 当补苗 : 田间的第一次除草在苗高度为 4~5㎝时进行;田间的第二次除草在苗高度为 8~9 ㎝时进行;田间的第四次除草在定苗后除草;次年的 5 月各除草 1次。 : 黄芪忌水涝、忌过于干旱,一般每年浇灌 2次即可,干旱严重时或植株呈缺水状时,增加灌溉次数,每次以浇透不积水为宜。 : 由于 黄芪在幼 年 期的顶端优势 明显 (顶端优势是指位于枝条顶端上甘肃中医学院 6 部的芽子优先生长而下部的枝芽 受到生长抑制的现象 ) ,将黄芪顶上约 5~10 厘米的枝芽 剪掉。 所以要在 7 月底前进行打顶。 : 黄芪不是喜肥植物,一般不用施肥。 若 需提高质量,可以施用黄芪专用叶面肥。 : 黄芪易感白粉病。 发病后,叶片和茎秆伤如覆盖一层白色粉末,后期叶叶基秆出现黑斑,如不防治,会造成植株落叶枯萎而死。 :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集中烧毁深埋。 初期用波美 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或用 65%代森锌 500 倍液, 10 天一次,连喷 2至 3次。 危害黄芪的害虫有蚜虫、豆荚螟等,可用 40%乐果乳剂 800~1000倍喷杀。 药材性状 及其功效 黄芪的性状 圆柱形,有的有分支,上端较粗,略扭曲,长为 30~90 ㎝ ,直径为 ~㎝。 表面谈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及横长皮孔,质硬略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现粉性,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 约占1/3~1/2, 木部淡黄色,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并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 习称“玉兰,金井,菊花心”。 老根中央偶有枯朽状,呈黑褐色或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黄芪的功效 性温,味甘。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利尿。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下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