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各种各样的信用活动,政府可以向社会微观经济进行授信,以最好的方式、尽可能搞笑的形式开展经济建设,扩大就业规模,维持经济繁荣;另外,各种各样的 8 信用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交易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 (三) 信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企业信用缺失的困扰 “企业信用缺失”是中国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 这是由于:企业无历史信用数据,银行没有信贷信用记录和信用记录公开制度,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 不具备信用担保的可行性;抵押资产缺乏,市场发展前景不明,经营管理多数不成熟。 同时企业与银行地位不平等、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也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债务拖欠问题的深层原因 经过深入诊断拖欠或被拖欠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我们发现,拖欠问题与企业落后的或不合理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密切相关,突出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1) 企业经营目标 要利润还是要业绩。 深入研究发现,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分注重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下降。 这些问题,根源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摇摆不定和激烈冲突。 有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急功近利,过度放账。 有的职工抱怨说:“领导在任时很风光,离任时应收账款问题一大筐”。 ( 2) 业务承包制 谁对企业的信用行为和风险负责。 很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环境,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层层业务承包方式,包括销售提成制、服务承包制、低价清算制、风险抵押金制等形形色色的方法,然而,这些经营管理方式在追求对员工或管理者激励的同时,往往弱化了企业的责任承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业务人员的权力往往大于责任,同时,企业又缺少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其结果造成企业的大量呆账坏账损失或严重的失信行为。 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大企业的规模,个体户的操作,国家拿小头,个人拿大头。 ” 9 应收账款 事后管理还是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管理不当会造成企业的一系列信用问题。 目 前,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前清后欠”,缺少对应收账款的系统管理,尤其是前期的信用风险控制。 我国企业的账款回收的效率偏低,应收账款回收期评价在 90 天以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企业评价 45 天的水平,而且绝大多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在“追账”上面。 二、中小企业信用现状 (一) 中小企业内部信用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严峻,信用管理水平低下,致使经营风险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 [4]不强是 首要原因。 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去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贷款收回的保险系数,其结果是应收账款减少了,销售风险降低了,但是信用好的客户也受到不应有的牵连。 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种倾向是企业只顾交易数量和提高销售额,不管对销售风险的控制,不管客户信用状况,只要又市场就大量赊销产品。 虽然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但企业 应收账款及坏账也增加了,以致企业销售越多,则亏损得也越多。 这两种倾向都反映出企业治标不治本,没有信用管理意识或信用管理观念不强。 信用基础薄弱 企业的自有财产是按照承诺偿还债务的信用基础之一。 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佳,亏损面大,导致了企业偿债能力不强,企业信用基础十分脆弱。 10 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 这里的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指部分业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 表现在业务员私心过重,损公肥私思想作怪,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企业利益,与客户相互勾结,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是业务素质低,敬业精神差 ,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不作深入调查和研究,随意将企业产品赊销给客户,遇到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差或恶意欠费的客户,贷款无法收回,使企业蒙受损失。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专设内部信用管理机构 [5],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只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账;也有的企业把企业信用管理放在销售部门,虽然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情况,但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搞好与客户的关系,销售部门也不可能履行好信用管理应有的职能。 (二) 中小企业外部信用问题 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信守承诺,到时履 约的行为,信用问题的表现之一是履约能力不足,表现之二是履约意愿缺失。 中小企业虽然占我国企业的 90%以上,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 一部分中小企业是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经济主体中最富有贡献性力量,然而这类企业自诞生时起就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信用基础不足、投资周期短的特点,使得这些企业信用风险大,融资信用极为低下;另外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履约能力,可是投机套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信用缺失的概率也大。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信用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在信用制 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信用矛盾与冲突随之严重,更多的信用问题凸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逐渐积累,演变成危机,如金融信用危机、商业信用危机、消费信用危机等。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如下: 融资信用不足 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仅占到大中型企业的 %左右,但在业务审批时,每笔业务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严峻的融资信用问题。 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 融资信用 [6]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为中小企业树立了不好的形象;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中不乏社会贡献好、科技潜力大的企业,由于没有 11 资金许多项目不能开发和实现产业化,这些企业迫切需要信用贷款和追加投资,实现规模生产。 商业信用缺失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也是交易最频繁的信用关联方,大量的商业、商品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扩大销售,常常利用信用合同、协议、授权、承诺等信用交易方式。 但是实际上,信用交易的背后是大量的违约行为,据悉我国每年合同履约率平均不到 70%,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 5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