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中的鲁迅杂文教学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峰塔的倒掉》 %、《流氓的变迁》 %。 10 当问到“为什么喜欢鲁迅文章”时 ,选择“有思想可以回味”的有 41%、选“有情节有意思”的 23%、选“文笔好”、“对国家民族有益”的各有 18%。 可见有“思想有深度”是中学生最看重的一点 ,访谈中同学也纷纷表示鲁 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是最折服自己的地方。 而情节性、趣味性、语言文笔、社会历史意义等因素占有大致相同的比例 ,没有明显较低者。 对于“为什么不喜欢鲁迅文章” ,选择“意思很难理解”的占 45%,远高于列第二的选项。 这其实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鲁迅由于自身思想复杂导致意思深奥很难理解。 二是文章的历史时代背景很难理解。 采访中一些较年长的语文老师说原来的学生愿意学鲁迅 ,也比较容易领会 ,而现在的有些学生学鲁迅很费劲 ,因为文章中很多内容和思想与当前现实生活相距更为遥远。 列第二的是“不喜欢课本的讲法和要求” ,达到 18%,这也是唯一一项不是鲁迅作品自身特点导致的原因。 第三是“语言晦涩难懂” ,占15%。 11 由此可见,从宏观上分析,鲁迅作品有自身时代较远的原因,也有教师水平不足的问题,还有目前学生接受的问题。 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多为当时针砭时弊之文,将其放到当下大时代背景下确实没有与时俱进。 尽管鲁迅先生杂文的 10彭榕华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现状与思考一对南平市八所城乡中学的问卷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xx年 2 月 ,第 46 页 11郑以然 :《当代中学生对鲁迅作品接受状况的调查报告 (二 ))),《鲁迅研究月刊》 ,20xx 年第 11 期 ,第 31 页 精髓没有过时,但是人物、事件早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学生们理解起来费劲,青年教师们,特别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 90 后教师,都会由于当年对鲁迅的恐惧直接影响教学水平。 同时也正是在这个背景的基础上,新课改后的中学语文教材,鲁迅 作品开始了“大撤退”。 面对仅剩寥寥 3 篇的鲁迅杂文,当下的教学现状又是怎样。 笔者在广东中山卓雅外校调查分析发现,对鲁迅教学依旧不容乐观。 在通过对一个高二年级理科重点班(全班共计 40 人)调查统计后,有 32 人表示鲁迅文章感到陌生, 8 人则表示由于平时阅读一些书籍,经常会看到一些鲁迅的文字,因此还算比较熟悉。 但全班都表示不愿意再次阅读鲁迅的文章作品。 在谈到平日看哪些书籍时,不少都是当下热销作品。 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皮囊》、《你是最好的自己》以及各类生活杂志。 由于该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生源质量尚不够高,但也足以 发现当下中学生阅读倾向于围绕的青春文学小说。 这与当时鲁迅作品热炒其实具有一致性,在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普遍都对中国的未来充满着憧憬与忧虑,而鲁迅的文章恰恰能够为青年人的内心指明一条方向。 而当下的青春文学反映的恰恰也是这个年纪所发生的事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质。 该中学的老师则表示,由于受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对鲁迅的教学不会深入进行讲解,只是就一些难点问题简要分析,完成考试任务。 至于如何使学生拓展对鲁迅的认识上,他们表示由于受到学部教学任务硬性考察,不能给过多时间在这方面上。 问及当下《黄金时代》这部影片时,他们表示 这部影片通过萧红的视角展现鲁迅,是一个很好的侧面。 而且萧红的感情生涯颠沛流离,符合该年龄段学生对感情的向往。 但影片本身对学生文学素养要求高,学生不会接受这样的文艺片。 诚然,与 21 世纪初对比,无论从教学难度和教学量上看,鲁迅的作品都已经“退无可退”。 但由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力强盛,当时鲁迅所抨击的现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角。 鲁迅杂文的内容,放大到当前社会,难以找到与 当时写作意图的“共鸣”。 受当下流行媒体影响,有部分人在微博中自行附会解读:《纪念刘和珍君》描述执政府屠杀青年学生的事件再被人“别有用心”的 放大,《拿来主义》则被用来抨击中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则被人们拿来界定中国人对本国产品没有信心。 这是对鲁迅作品解读的歪曲,却又反映了当下涌动的思想观念。 二、 鲁迅杂文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方式千面一律,缺乏针对性 当前中国教育体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对老师专业性要求的提高等诸多问题被推到了前沿。 由于受当时年代影响,不少多年从事教学的老师依然坚持原有教参观点,这在落后地区十分典型。 教师思维上没有与时俱进,就很难与学生沟通。 同时,受中学教育体制的影响,不少老师缺乏时间研究。 对鲁迅作品教授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文体特征教学手法不明显,从而容易造成教学方法的重复。 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教学课堂缺乏趣味。 目前服务在一线中学的老师年龄普遍都在 40 岁左右年限,受到当时中学教育的影响,对于鲁迅的认识有着泛意 识形态化的理解。 尽管如今学界对于鲁迅人物的探究已有突破,对于鲁迅形象的认识也不再是单线条的描述:文学革命家。 对于鲁迅回归到“人”的观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却缺乏足够的认知。 同时,由于考试的压力,对鲁迅形象的标签化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 久而久之,老师也缺乏了普及的“人”观念的动力。 郭亚明说 : “事实已经反复表明 , 在鲁迅研究中以政治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庸俗社会学的阐释 , 必然招致普通民众对鲁迅的误解、反感 , 从而使鲁迅研究蒙受巨大损失。 ” 12鲁迅的作品充满着“大智慧”,语言尽显幽默冷峻。 可由于学生受到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个人独立理解这些文字,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主体创造欲望,让鲁迅在课堂上充满趣味。 鲁迅的作品充满着趣味,但小说、散文和杂文的言语风格不同,应当区分对待。 比如在《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就有不少有趣的桥段,适宜情景教学。 而 12郭亚明《鲁迅 : 平凡与伟大 ———鲁迅教学研究之二》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相对散文而言,杂文文字冷峻,时空感强,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就十分具有典型性。 激情的语段有热闹的教法 ,冷峭幽寂的文字有平易的教法。 《拿来主义》应该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形象,即“送去主义”者形象和“拿来主义”者形象。 同时联系当下热门话题,引起 学生的共鸣,尤其可以借鉴在微博上大 V们之间的相互争论,“文化复古”论、“全盘西化论”诸如此类较为偏激的言论,足以勾起学生的兴趣。 (二)泛外围技术分析过多,学生无法走进鲁迅 对于鲁迅文章进行过多“技术”解读,就难以进入文章纵深,使得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只能在“外围”打转,无法真正走进鲁迅。 而“技术”解读反映的也恰恰是鲁迅文章教学方法中常见的手法。 如此重复的教学方法,用过了一篇又一篇鲁迅作品,自然而然的使学生感到疲乏,对鲁迅失去兴趣。 例如 ,教授《拿来主义》 ,有的教师一上课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引号用法、比喻修辞 、论证方法上去 ,在语言细枝末节上讲深讲透 ,不厌其烦 ,搞得自己疲惫不堪 ,弄得学生兴味索然。 或者一讲鲁迅杂文 ,就大谈“杂文”的文体特征 ,还要讲清楚杂文与议论文、小品文、文艺政论文的区别 ,真是忙煞教师 ,累坏学生。 13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应试压力下,不少老师都习惯性舍弃人文性,直奔考点。 “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这些由课文延 伸出来的似是而非的知识上 ,而不是花在对名作原文的解读上。 ” 14尽管教师面临压力下的教学方式情有可原,但是如此粗暴的毁坏了学生们的文学感悟,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单纯为了分数而教学,很容易让中学教育蜕变为教育培训机 13谢菲 . 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D].华中师范大学 , 5 页 14工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16 页 构。 正是因为鲁迅杂文的思辨性和人文性较强,能够在学生今后成长中起到巨大的帮助,树立伟大的人格,更应该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解读鲁迅杂文,而并非一味的为了考试而教学。 三、 鲁迅杂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鲁迅杂文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尽管中学教学方法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而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对杂文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外部原因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的各类体制迅速转型,一大批文学新人走向文坛。 他们用“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消解了传统文学的边界,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新生代作家,“在创作中往往坚持“个人化“叙事立场,讲述自我对个人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基于对生命存在的潜在可能性追问的边缘性真理,而对自我偏执性的表达使得这类作品常常呈现出欲望化的叙事倾向。 ” 15这就让文学走向了“私人创作”,而其文学内容多为虚构,通过虚构走向真实才是文学真实的可能途径。 而他们文章中所流露的反意识形态,反集体的泛自由思想影响着一代文坛。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网络小说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的界限进一步降低。 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是葬送了“文言文”,使文学走近了大众。 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则是葬送了“白话文”,使大众走进了文学。 在网络文学,造就了一批网络用词。 同时作者几乎无门槛,在校中学生也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中。 文学的娱乐化日剧明显,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缺乏系统的文学培养的学生容易偏激接受通俗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