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 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 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 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 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在 “ 家天下 ” 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 孝的本意是顺从和 “ 无违 ” ,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 “ 以孝移忠 ” 的思想观念。 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 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 “ 人瑞 ” 迎驾道旁, 他认为是 “ 太和之气 ” , “ 用征寿世 ” 的吉兆。 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 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 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 ( 6)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养老是通过民政部门主管,县级机构直管,吏部考课,监察部门分察,孝文化灌输等逐渐纳入政府行为范畴的。 二、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 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1982 年到 1990 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 人/户降到 人/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9 户,到 1995 年中国 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 人/户, 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为 人 /户。 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 1990 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 %,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 %,比 1982 年增长 个百分点。 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 1990 年四普时城乡合计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 %。 据 1992 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 12 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 41%,农村达到 43%。 ( 7)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 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 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 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 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 倾斜,产生了 “ 重幼轻老现象 ” ,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 75 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 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 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 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 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 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 对我国 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 2/3 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 8)在老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 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 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 显 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 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10 2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 ,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 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 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 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 16. 8%,镇占 21. 0%,县(农村地区)占 38. 1%。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 9) 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 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 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 从 1991 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 到 1998 年底,全国已有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20xx 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 8200 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 10) 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以上数字对于 8 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11 较远。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储蓄养老 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据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农村的调查, 15%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 年之用。 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农民人口多,占全国 12 亿人口的 74%,其中 60 岁以上的老人 7285 万,占农村人口的%,并且以每年 3%的速度递增。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 “ 九五 ” 计划和 20xx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 “ 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 ”。 20xx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指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那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 能否替代家庭养老。 ” 就成为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货币经济的发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 只有到了工业化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