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医药研发园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税区特殊的进出口及内贸货物混合监管政策。 ( 3)实验区管委会将通过各类金融杠杆,给予区内主要企业土地及物业设施的优惠政策。 二、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中原(国际)新药研发园 项目定位: 生物产业研发孵化器、加速器及企业总部 孵化领域: 化学药、 中成药、生物育种、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化妆品、保健品等泛生物产业 规划占地: 1500 亩,分三期开发,一期 500 亩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 160 万平方米,一期 50 万平方米 容 积 率: 总 投 资: 200 亿,一期 50 亿,综合投资强度不低于 1000 万 /亩 功能分区: 一园四区 研发孵化区 — 300 亩(总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 产业加速区 — 4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43 万平方米) 总部聚集区 — 4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43 万平方米) 综合配套区 — 4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43 万平方米) 建设计划: 五年三期 ( 20xx— 2019)整体规划、分步供地、滚动开发 — ( 500 亩) — ( 500 亩) — ( 500 亩) 100 亩研发孵化区 100 亩研发孵化区 100 亩研发孵化区 100 亩产业加速区 100 亩产业加速区 200 亩产业加速区 100 亩总部聚集区 200 亩总部聚集区 100 亩综合配套区 200 亩综合配套区 100 亩综合配套 区 100 亩总部聚集区 发展计划: “十百千”计划。 力争通过三年不断完善,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后:满足约 500 家生物企业研发需求。 引进国际知名企业超过20 家, 500 强企业超过 5 家,在孵企业超过 100 家,申报专利超过1000 项;力争通过五年不断成熟,项目完全建成后: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项目超过 30 项,“千人计划”省市专家学者项目超过 50 项,培养生物领域高端人才超过 1000 人,孵化毕业企业总产值超过 500亿。 聚焦国际生物产业新发展,成就中国生物产业新坐标。 发展目标:中国生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基地 世界科学家向往并愿意留下来的地方 (一)具体规划内容 300 亩研发孵化区 —— 一个承载世界领先课题 汇聚国际生物产业创新源头的地方 建筑形态:地标型科研大厦(符合 GLP 标准的生态高层建筑) 3 栋公共研发孵化中心面积约 50000 ㎡ /栋 15 栋国际企业研发孵化中心 10000 ㎡ /栋左右。 整合产业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联合龙头共建,打造顶级水准;打通国际渠道,面向全球招商。 整合中科院、清华、北 大、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科研人才服务资源;整合紫光创投、金峰、九鼎、天使基金等风投机构资金服务资源;整合北京中关村汇龙森、上海张江药谷、武汉光谷等孵化运营商技术服务资源联合共建 国际化的 “ 孵化平台 ” ,整合中美药协等国际生物产业协会、商会等市场服务资源,展开全球招商,将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汇聚国际生物产业创新源头、承载世界领先课题的地方。 400 亩产业加速区 —— 一个汇集国际生物技术服务 通达美国 FDA 的地方 建筑形态:符合 GMP 标准的产研、厂研办一体化绿色生态 多层或小高层。 70 栋产研一体(含 GMP)科技建筑约 3000 ㎡ /栋。 30 栋厂研办一体(含 GMP)科技建筑约 6000 ㎡ /栋。 建设具备 符合GMP 规范要求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GMP 同时具备十万级、万级以及局部百级的洁净 间,满足企业研发、各种小试和中试的 需求,以及生产临床试验用剂的需求;构建国内及美国 FDA 申报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产品申报及相关资格证书的获取等公共服务项目,提高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过渡的成功率,加快产业化步伐。 400 亩总部聚集区 —— 一个充满实验机遇汇聚世界百强 ,成就企业百年的地方。 建筑形态:符号型企业独栋。 4070 栋国际企业总部建筑,约600010000 ㎡ /栋。 用最有利的资源聚集产业世界百强,用最有力的服务成就企业发展百年。 人才最优:十百千计划 —— 各层次人才的信息库、资源库 ( 施一公: 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双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 20xx 年 2 月至今,受聘清华大学教授, 20xx 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xx 年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 20xx 年 12 月 19 日,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吴豫生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国家“千人计划”成员、评审委员;国家特聘专家、河南省特聘专家、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美中药协董事会主席。 吴豫生博士长期专注于国际最新药物的研发。 199620xx 年 在先灵葆雅 (ScheringPlough)新药研发部从事新药开发,担任新药研发高级资深主任科学家。 ) 政策最惠:以“实验”的智慧制定政策,以“实验”的胸怀担当 必要牺牲,以“实验”的勇气开创共 赢。 建筑最美:用世界建筑语言诠释根植中国的智慧、精神与文化 环境最好:开创世界领先,中国唯一的“零排放”园区 ,以生物能源与生物技术应用常态化成就世界经济生态发展标杆。 400 亩综合配套区 —— 一个科学家愿意到来 愿意留下来工作与生活的地方 建筑形态:国际生态生活城(独栋、联排、高层) 国际生物论坛峰会基地:约 100000 ㎡ 医疗、卫生、教育、商业服务中心:约 150000 ㎡ 科学家之家 :约 180000 ㎡ 产业发展的根本是人。 人是产业发展推动者,也是受益者。 生物领域权威专家(人才)的导向往往引领着产业技术、资金、市场等其他产业要素的导向。 综合服务区围绕产业发展构建 商务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项目申报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同时,用“以人为本”的态度,“以人才聚集带动产业聚集”的思路重点打造生活服务平台。 建设高端、标杆性的国际康复医疗城,使之成为中国最好的科学家之家,打造中国首个科学家幸福指数最高的生活之城,让科学家们在这里乐居乐业,愿意留下来。 (二)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运营 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效益分析 跨国药企医药创新方面的成功模式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制药业投入的创新费用占其全球销售额的比重都远高于其他任何行业,根据不同的运营方式,不同跨国药企采用不同的创新模式。 ( 1)在成本相对低的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独立的创新中心。 ( 20xx 年,诺和诺德海外最大创新中心在中国落成,总投资超过 1 亿美元,其中约 4000 万美元用于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实验室及引进创新设备。 ) ( 2)专利授权。 ( 20xx 年 8 月,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授权金额超过 4 亿元人民币引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 与细胞所成功自主开发的蛋白类抗肿瘤药物。 ) ( 3)投资与并购。 ( 跨国药企还通过投资的形式拓展创新资源,如礼来、辉瑞等药企设立了相关的投资公司来实现相应的职能;还有一些药企则直接收购创新项目。 ) ( 4)项目外包。 ( CRO 公司聚集了一大批有着与国外一流制药公司长期合作的经验,以及药物创新最新理念、技术和策略的人才。 据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CRO 行业研究报告,截至 20xx 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已达 150 亿元人民币。 ) ( 5)多方合伙利益分享风险分担。 ( 20xx 年 2 月,上海美迪西与西南合成制药、韩国 SK 生物制药有限公 司、方正医药研究院多方签署新药合作创新、生产、销售协议。 该项合作采用新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实力,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神经类的药品储备。 ) ( 6)风险投资-跨国药企知识产权-外包企业。 (该产业模式,不仅能使新药创新快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自主创新的医药越来越多,同时可以共享全球新药创新外包市场,更重要的是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从而能够融合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 对接起来。 ) 国内生物医药孵化器运行模式,盈利模式及效益分析 根据投资主体分为三类 ( 1)政府投资: 上 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深圳高新区生物孵化器、海淀园生物医药孵化器等。 ( 2)投资机构或企业创办: 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器、生命园生物医药孵化器、海银科生物医药孵化器、北联生物医药孵化器、杭州生物医药孵化器等。 ( 3)大学研究所创办: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等。 治理结构和运行模式 ( 1)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非盈利模式: 深圳高新区生物孵化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 ( 2)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盈利模式: 海淀园生物医药孵化器、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等。 ( 3)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盈利性模式: 汇龙森国际企业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