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开发区防潮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度值为。 自然条件 气象 ( 1)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 年平均最高气温 ℃ 年平均最低气温 7℃ 年平均气温 ℃ (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日数 天 历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 16 天。 ( 3)雪、雹 暂时不考虑。 ( 4)雾况 全年平均雾日为 日(多出现在 3~ 7 月),年最多雾日为 45 日,年最少雾日为 17日。 5 ( 5)风况(根据 61~ 83年资料统计) 强风向和常风向均为 NNE,最大风速为 ( 59 年 8月 30日),历年平均风速为 m/s,大风日数(≥ 6级)最多为 131 天, 最少年为 64 天,平均年为 91天。 本地区多年各风向频率( %)、平均风速( m/s)、最大风速( m/s)和五十年一遇风速( m/s)资料详见表。 表 风向频率和风速表 Table the frequency of wind direction and wind speed scale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频率 5 28 25 8 2 1 1 2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24 20 24 17 14 18 14 14 五十年一遇风速 风向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频率 4 8 7 2 1 0 0 1 5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18 20 18 18 9 8 10 12 五十年一遇风速 水文 ( 1)潮位 本港无长期潮位观测资料, 1984 年曾进行过一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分析验潮资料,潮汐属半日潮型,经与同一海区的其它长期站潮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整理后,本港各设计水位如下(黄海基准面): 极端高水位 极端低水位 设计高水位 设计低水位 施工水位 本港潮差较大,验潮期间出现的最大潮差为 ,流速一般在 ~。 ( 2)波浪 湾内主要受来自外海 NE~ SE 向风浪的影响。 拟建码头和护岸前的设计波高由于东侧防波堤岸线的掩护作用, NE方向入射的大部 6 分波浪能量不能直接传入港池,使得东侧港池内波浪较平稳,有效波高都小于 1米,结构物前的波高小于 N、 NW及 NNW 方向波浪入射时的波高拟建码头和护岸前的五十年一遇设计波要素见表。 ( 3)泥沙运动与港内淤积 分析 本港目前没有泥沙资料,但通过 84 年及 88年两次地形测量图的对比,在天然状态下,冲淤变化不太明显,仅局部地方略有淤积,年回淤量约在 60cm 左右, 95 年 4 月份又在该地进行了钻探,从钻探测深的 30 多个点中发现,多数点的冲淤变化只在 2~ 3之间。 地形及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东营港现有防波堤南侧海域至渔港码头区域内。 渔港码头附近地形条件较为复杂,部分钻孔位于海域,部分钻孔位于渔港码头已有防潮堤所围成的陆域区,部分钻孔位于潮间带,部分钻孔位于石油钻井平台及抛石附近,使得该区域附近钻孔泥面高程起伏较大,为 +~。 其它区域地形则较为平缓,泥面高程在 2m左右。 ( 1)区域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位于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整个华北地台以整体运动形式,历经三次大的沉降,两次大的升起。 第一次沉降始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和早、中奥陶纪,沉积近 米海相碳酸盐地层,第二次沉降发生在古生代晚期中、晚石炭纪和二迭纪,沉积近 米的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第三次沉降发生在古生代时期的中、晚侏罗纪,沉积近 米的陆相地层。 三次沉积厚度共计 米。 第一次抬升造成晚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到 早石炭系地层的区域性缺失;另一次抬升造成三迭系地层的区域性缺失,仅在山东省西部的临清坳陷才保留了一些三迭系地层。 在这段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以地台的缓慢升降运动为主。 进入中生代中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猛烈俯冲,燕山运动日趋强烈,华北地台阶梯,高山耸起,断裂纵横。 从此山东属于一级构造的隆起、坳陷已见雏形。 强烈的断块分离,把各隆起、坳陷又分离成次级的凹陷和突起。 渤海的基底是一种粉砂质的冲积区,在地质上属于前震旦系的花岗片麻岩构造,地表沉积总厚度在 500~ 900 米之间,呈现多次交叠,砂 土和粘性土相隔的地层。 该工程区域覆盖层地质属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为黄河冲积与海陆交互沉积。 ( 2)地震活动分析 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胜利油田周围是强震活动区。 历史上本区共发生 6 级以上地震 40次, 7 级以上地震 13 次, 8级以上地震 2次。 其中 1888 年渤海 级地震, 1969年渤海 , 1976 年唐山 级地震,曾在胜利油田附近造成烈度七度甚至七度强的破坏。 根据近几十年来地震发生的规律看,华北地区在历次大震发生之后几年、几十年内都有晚期强余震发生,但 1969 年渤海 级地震后至今三十多年 ,在余震系列中尚缺 7 少 6级左右的强余震,因此,未来几年、几十年内在它的余震区内发生晚期强余震的可能性很大,该工程设计应当考虑这一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层分布较有规律。 自上而下主要分为两大层:②粉质砂壤土、③ 1 重粉质壤土,现将各土层特征按东西段防潮堤和南北段防潮堤两部分分别描述如下: ( 1)东西段防潮堤 ②粉质砂壤土:褐黄色,灰色,中密状,土质不均匀,含砂粒,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分层厚度为 ~ ,分布底高程为 ~。 在 D1 D44 、D4 D47 、 D49 和 D58 孔表层分布有淤泥质土,厚度 ~。 表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Table the phys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statistical table 项目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 q值 度 压缩 系数 ~ MPa1 压 缩 模量 ~ Mpa 标贯 击数 (击 ) 件数 107 62 62 107 107 107 26 26 43 43 43 最大值 31.1 20.9 2 35.6 12.7 0 41 29.9 26 最小值 17.6 18.9 1 24.0 ﹤ 0 16 26.4 5 平均值 23.4 19.6 6 30.7 5 24.2 28.8 变异系数 9 2 0 7 5 5 5 3 小值平均值 20.5 19.3 9 27.4 5 20 27.6 大值平均值 27.2 20.3 4 33.2 11.3 7 33 29.3 8 ③ 1 重粉质壤土:灰色,软塑~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在 D1~ D1 D4D5 D5 D59孔中揭露该层,在 D D D D D D11 孔分布有粉质粘土夹层,D2 和 D12 孔分布有淤泥质软弱夹层。 表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Table the phys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statistical table 项目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 q值 度 压缩 系数 ~ MPa1 压缩 模量 ~ Mpa 标贯 击数 (击 ) 件数 18 7 7 18 18 18 2 2 9 9 17 最大值 40.0 20.4 2 46.6 26.8 8 34 5 最小值 21.6 17.7 8 32.1 11.1 5 17 2 平均值 35.3 18.3 9 42.1 21.7 7 25.5 变异系数 2 5 9 9 6 0 7 1 小值平均值 28.4 18.0 8 37.1 16.4 6 21 大值平均值 37.6 19.3 5 44.4 24.2 3 30 9 表 东西段防潮堤物理、力学性指标建议值 Table section of seawall, something physical mechanical indexes remended value 层号及土名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q值 度 压缩 系数 ~ MPa1 压缩 模量 ~ Mpa 地基土容许承载力 f ( kPa) ②粉质砂壤土 23.4 19.6 6 30.7 5 20 27.6 130 ③ 1 重粉质壤土 36.6 17.8 8 42.3 21.9 4 21 100 ( 2)南北段防潮堤 ②粉质砂壤土:褐黄色,灰黄色,稍密状~中密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重粉质砂壤土与轻粉质砂壤土变相频繁,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分布底高程为 ~。 在 D31孔及其以北区域普遍分布有一轻粉质壤土夹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局部混多量粘粒,分层厚度为 ~ ,平均标贯击数 N=击。 在该层上部局部分布有淤泥质土,灰褐色,灰黄色,软塑状,土质不均匀,混多量土团,主要分布于 D28~ D34 、 D36~ D D87~ D9 D8 D100 和 D101 孔中,厚度为 ~ ,平均标贯击数 N= 击。 10 表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Table the phys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statistical table 项目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 q值 度 压缩 系数 ~ MPa1 压缩 模量 ~ Mpa 标贯 击数 (击 ) 件数 480 189 189 480 480 480 132 132 94 94 282 最大值 31.9 20.4 8 36.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