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用人力推车方式运输。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1) 矿井通风方式:该矿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 2) 主要通风设备及风量:在总回风平硐安装二台主要通风机,安装 KZSⅡ 11kW两台。 3) 掘进工作面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选用JBT411/。 矿井排水系统现状 矿井采用平硐和大巷水沟自流排水。 矿井供电及通讯系统现状 1) 矿井外部电源:矿井供电电源一回来自于旧县镇 10kV变电所;矿自备150kW柴油发电机 一 台。 2) 矿井供电 :地面供电与井下供电分开,地面现有二台变压器,分别为 S9- 30/10/ S9- 50/10/,分别向主扇风机和井下供电。 地面供电电压等级为 10kV、 ,照明 220V。 井下采用单回路供电,入井电压等级为 380V,采掘移动设备采用 ,手持式电气设备、照明电压等级为 127V。 3) 矿井通讯 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3 页 矿现用调度交换机 LS262T40 型程控交换机一台,在办公室、配电所、抽风机房、井下绞车硐室、井底车场、重点采、掘工作面各安设电话 l部,矿井按生产需要设行政电话和调度电话。 采掘工作面布置及采掘工艺现状 1) 采煤工作面布置及回采工艺:该矿井原有一个采煤工作面生产, 开采中连煤层, 采用伪斜走 向长壁采煤法,放炮落煤, 木支柱支护,工作面采用自溜运输,运输平巷采用人力运输。 2) 掘进工作面布置及掘进工艺:该矿井原安排有二个掘进工作面,采用钻爆法掘进;人工装渣和人力运输。 3)采空区情况:矿井开采标高范围上限为 +380m, +380m以上为采空区。 截止 20xx年 10月底,矿井范围内的独连煤层已采空,中连煤层 和内正连煤层分别 沿 东西 走向已采 430m、 300m, 即走向长为 730m,采空区标高范围为+265m至 +360m;在西翼 +360m标高以上为采空区 ,在东翼 +380m标高以上为采空区。 防尘系统现状 采掘作业点和回风巷均安装防尘洒水管路和喷雾装置,采用湿式作业,防尘水管直径为 50mm。 压风系统现状 矿井采用井下移动压风机。 瓦斯监测系统现状 矿井安装 KJ101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一套,进回风巷及采掘工作面均有瓦斯传感器。 井下电器设备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监控系统线路由地面经主平硐入井分支到各监控地点。 六、矿井工程地质条件及保护区情况 井田 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及三叠系嘉陵江组,矿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所在地不在森林公园、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 七、现有电源、水源情况 矿井现有电源 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4 页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40kt/a, 矿井现有 供 电电源为单回路供电,由旧县镇变电站 10kV专线供至该矿主平硐井口, 的钢芯铝绞 线 为 LGJ- 50mm2, 长度约为30km,同时备用 150kW 柴油发电机一台作为地面用备用电源,形成双电源的供电方式。 电源条件能满足矿井建设和生产的需要。 矿井水源 1) 地面生产用水:井下排水至地面水处理池,经处理后供地面防尘用。 2) 地面生活用水:矿井地面生活用水,使用附近的山泉水,通过专用管道接至生活水池,能满足用水需求。 3) 井下防尘水: 利用山泉水作为防尘用水 源, 在原回风井建有防尘水池,水池容量为 200m3,通过 50mm的 无缝钢管接至采掘工作面防尘用, 从该矿井多年的生产实际性况分析,地表山泉水出露地点较多,完全能满足矿井生产生活的需求。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 地质构造 矿 井 位于新华夏系川东褶皱带,即华鉴山背斜的次级褶皱一沥鼻峡背斜西翼北段,单斜构造,地层倾向 310~ 320176。 ,倾角 50~ 60176。 ,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井田 内无大的断层及更次级褶皱,仅出现少许斜交断层,但对煤层开采无影响,矿 井 地质构造简单 ,见构造纲要图,图 121。 二、地层 矿 井 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及三叠系嘉陵江组,现由新 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 Q4) 主要由崩坡积、坡残积及冲洪积形成,为灰色、黄灰色块石土、砂土、粉质粘土及卵石土,厚 0~ 10m,一般 1~ 5m,分布全区。 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 Jlz):厚度不详,紫红色厚层状页岩、泥岩。 三叠系( T): 上统( T3)须家河组( T3xj)为一套湖沼相沉积碎屑岩,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5 页 厚度 535m~ 770m, 为含煤地层。 图 121构造纲要图 本矿 井 的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按岩性不同,将其划分为六段,兴隆煤矿 矿井 出露有六段、五段、四段、三段、二段、一段地层,现将各段岩性分述如下: 第六段( T3Xj6) :厚 170~ 210m,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状泥岩及菱铁矿结核。 第五段( T3Xj5):即上含煤段,厚 55~ 100m。 深灰至黑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及煤线组成。 第四段( T3Xj4):厚 140~ 180m。 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含较多菱铁矿结核。 第三段( T3Xj3 ):即中含煤段,厚 40~ 100m,深灰色、黑灰色薄层状页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煤组成,含煤 3~ 5层,仅独连煤层可采,厚 ~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6 页 ,均厚 ,含夹矸,夹 矸厚 ~ ,均厚。 为本矿开采煤层,已基本采空。 第二段( T3Xj2):50~ 80m,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少量灰色泥质粉砂岩,泥岩。 第一段( T3Xj1):即下含煤段, 80~ 100m,由深灰色至灰黑色薄层状页岩、泥岩、砂岩及煤线组成,所含煤层为中连和内正连煤层。 中连煤层煤厚 ~ ,均厚 ,全区可采,为矿井开采煤层。 内正连煤层煤厚 ~ ,平均厚度。 全区可采,为矿井现主采煤层。 煤厚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煤质变好。 该段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 T21):厚> 30m。 浅灰黄色、灰色薄层粉晶白云岩夹中厚层石灰岩及条带状石膏,底部水云母粘土岩厚 ~ 3m,俗称绿豆岩,为区域性标志层,被剥蚀严重,残留厚度因地而异。 详见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三、煤层特征 井田 含煤地层为须家河组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须家河组一段( Txj1)含中连及内正连煤层,两层煤都属可采煤层,须家河组三段( T3xj3)含独连煤层。 矿井占用开采煤层为中连和内正连煤层,独连已开采结束。 现简述如下: 独连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第三段,距须家河组三段顶界 57m,煤层结构复杂,煤厚 ~ ,均厚 ,含夹矸厚 ~ ,均厚 ,其上分层厚 ~ ,下分层厚 ~。 煤层厚度较稳定,全区可采,为主采煤层,该煤层已开采结束。 中连煤层位于须家河第一段,下距内正连煤层 ~。 煤层结构简单,煤厚 ~ ,均厚 ,顶板为泥岩,底板为页岩,煤层厚度较稳定,属全区可采,为主采煤层。 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7 页 图 122 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内正连煤层位于须家河第一段中部,上距中连煤层 ~。 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8 页 下距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 T21)顶界 50~ 80m,一般 70m。 复合煤层。 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厚 ~ ,平均厚度 ,上分层煤厚~ ,平均 ,下分层煤厚 ~ ,平均。 夹矸(泥岩)厚 ~ ,均厚。 其顶底板均为页岩,属较稳定煤层。 全区可采,为主采煤层。 总之,独连煤层、中连煤层和内正连煤层均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为简单~复杂。 详见 表 12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物理特征: ① 独连煤层:呈亮黑色,弱玻璃光泽,层 状构造,半暗型煤,硬度中等。 属高灰、低硫、低热值肥煤。 ② 中连煤层:半暗型煤,呈亮黑色,弱玻璃光泽,层状构造,硬度中等偏软。 属中灰、低硫、中热值烟煤。 ③ 内正连煤层:半暗型煤,呈亮黑色,弱玻璃光泽,具层状构造,硬度中等。 属中灰、低硫、高热值肥煤。 表 121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 层 煤层厚度 (m) 层间距 (m) 煤层结构 顶底板岩性 煤层稳定性 倾角(176。 ) 煤层可采性 最 小 最 大 平 均 最小 最 大 平 均 夹矸 层数 夹矸厚度 (m) 顶板 底板 独连 1 泥岩 泥岩 稳定 55~58 已采 中连 80 98 89 泥岩 页岩 稳定 55~58 可采 内正连 2 1 页岩 页岩 稳定 55~58 可采 根据重庆合川市( (20xx)量认(渝)合字( Z0006)号检验报告结果 矿井煤质煤类见表 122 表 122 煤质检验结果及煤类一览表 煤层 水分( Mad:%) 挥发份 (Ad:%) 灰份 (Vd:%) 全硫 (St,d:%) 发热量 Qgr,d。 MJ/kg 煤类 独连 肥煤 中连 烟煤 内正连 肥煤 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19 页 四、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和地温 据渝经煤安〔 20xx]140 号文关于铜梁县煤矿 20xx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可知,铜梁县兴隆煤矿属低瓦斯矿井。 据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测试中心对该矿中连煤层的煤尘爆炸危险性及自燃发火倾向等级鉴定,煤层有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为Ⅱ类,属自燃发火煤层。 其余煤层未 鉴定,本次按自燃设计,未鉴定煤层按有煤尘爆炸危险性设计。 根据重庆市相关矿井资料,常温带深度在 20~ 80m,恒温带深度在 20~ 100m,温度为 ~ ℃ ,一般在 19℃ ,往下为地温增温带,其地温梯度 ~ ℃ /100m,矿井采深较浅,多小于 200m,因此地温变化小,属地温正常区域,无地热危害。 五、水文地质 1、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 以东为沥鼻峡背斜轴部槽谷地带,地表水由南向北流入合川境内,以南为浅丘地形,且水流由北向南流入安溪河。 矿 井 属单斜构造,地势陡峭,水流坡度大,泄水条件好。 开采范围内无 大的地表水体。 矿 井 地层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珍珠冲组岩性为紫红色,暗紫色泥岩夹黄灰色团块状泥质粉砂岩,灰白色泥质粉砂岩组成,富水性弱,属相对隔水层;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按岩性的不同,二、四、六段为砂岩段,节理裂隙发育,富水性中等,为裂隙含水层。 三、五段泥岩夹煤层段,富水性弱,属相对隔水层。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矿井充水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大气降水,二是含水层,三是老窑积水,四是地表水。 (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矿井主要的充水来源,它通过采空塌陷裂隙渗透入矿井,据多年观测,洪水季节矿 井涌水量明显增大,其正常涌水量20m3/h,最大涌水量可达 40m3/h。 ( 2)含水层: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须家河六段砂岩裂隙含水层:须家河四段、二段砂岩裂隙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层导水性、富水性铜梁县旧县煤业有限公司兴隆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 20 页 较弱。 因此,含水层水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 ( 3)老窑积水:独连、中连、内正连煤层老采空区范围为调查所得,因此,矿井在开采期间,应加强探放水措施,防止老窑穿水事故的发生。 在矿井开采的过程中,老窑水会沿着采空裂隙向下渗透。 因此,老窑水是矿井充水的因素之一。 ( 4)地表水:矿 井 无大的水体,仅在矿 井 南侧较远处有一溪沟 ,该溪沟流经煤系段坡度大,泄水条件好,且距煤层较远,对矿井开采无明显影响。 充水通道分析 大气降水通过地表采动裂隙,构造裂隙等进入含水层,再通过导水裂隙,断层等进入巷道和采空区。 矿井涌水量: 20xx 年 5月 19日观测矿井涌水量 m3/h,预计矿井涌水量 19~ 25 m3/ h,一般 22 m3/ h。 总上所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六、其它有益矿物 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