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层教学楼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17 页 共 104 页 ( )】 = 外墙荷载:{ 6( ) +【( ) 20( ) 16( ) ( )】 +【( ) ( ) 4】 【( )( ) 】 +( ) } = 底层墙体荷载: ( +) + = 门窗荷载: 门窗洞口面积: C1:( 23 个) 23= m2 C2:(4个) 0 .9 2 .1 4=7 .56 m2 M1:(15个) 1 .0 2 .1 15=31 .5 m2 M3:(8个) 0 .9 2 .1 8=15 .12 m2 M2:( 2 个) 2= m2 M4:( 1 个) 1= m2 C: ( +) = M:( +) += 门窗荷载: (+)+= 楼梯荷载: 雨篷荷载: 25( +2) = ∑ 恒载 =( ++++++) KN= 楼梯活荷载: 卫生间楼面活载 : m 一 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G1=+【 2+( 2) 】 =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18 页 共 104 页 各层荷载代表值的图示如图 51: 图 51 重力荷载代表值 以三层 AD 轴边柱为例 461366322242101021其余见表HkDkkkkkkcc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19 页 共 104 页 6 地震作用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表 61 二~六层梁的线刚度 截面尺寸 b h( mm2) 弹性模量Ec( N/mm2) 惯性矩Ic=bh3/12( mm4) 跨度 L( mm) 线 刚度i0=EcIc/L 边框架梁Kb= 中框架梁Kb= 250 700  10 7200    250 500  10 2400    250 500  10 7200    表 62 底层梁的线刚度 截面尺寸 b h( mm2) 弹性模量Ec( N/mm2) 惯性矩Ic=bh3/12( mm4) 跨度 L( mm) 线刚度i0=EcIc/L 边框架梁Kb= 中框架梁Kb= 250 700 10 10 7200    250 500 10 10 2400    250 500 10 10 7200    表 63 柱子的线刚度 层次 截面尺寸 b h( mm2) 弹性模 Ec( N/mm2) 惯性矩 Ic=bh3/12( mm4) 层高H(mm) 线刚度i0=EcIc/H 6 500 500 104 910 3900 1010 25 500 500 104 910 3600 1010 1 500 500 104 910 4200 1010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0 页 共 104 页 表 6- 4 柱的侧移刚度 D 值计算 层 次 截面  2bhm 砼强度 等级 弹性模量 Ec( N/mm2) 层高 H( m) 截面惯性矩 cI )4m( 线刚度 ).( mKNKC k a 212HKDC A、 D 轴线边框架边柱 1 * C45 10   15055 2 * C30    14185 35 * C30    13663 6 * C30    11326 B、 C 轴线边框架中柱 1 * C45 10   17008 2 * C30    21419 35 * C30    20816 6 * C30    17021 A、 D 轴线中框架边柱 1 * C45 10   16511 2 * C30    16918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1 页 共 104 页 35 * C30    16355 6 * C30    13477 B、 C 轴线中框架中柱 1 * C45 10   20359 2 * C30    24232 35 * C30    23670 6 * C30    19235 注: 底层。 中间层,K KKKKKK Cb  2 ,  表 6- 5 各层 D 值汇总 楼层序号 1 2 汇总 D 值 各柱 D 值根数 A、 D 轴线边框架边柱 15055 4 14185 4 B、 C 轴线边框架 中柱 17008 4 21419 4 A、 D 轴线中框架边柱 16511 12 16918 12 B、 C 轴线中框架中柱 20359 12 24232 12 D 570692 636216 楼层序号 35 6 汇总 D 值 各柱 D 值根数 A、 D 轴线边框架边柱 15055 4 11326 4 B、 C 轴线边框架中柱 17008 4 17021 4 A、 D 轴线中框架边柱 16511 12 13477 12 B、 C 轴线中框架中柱 20359 12 19235 12 D 618216 505932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2 页 共 104 页 横向框架自振周期计算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考虑填充墙对框架刚度的影响,取基本周期调整系数0  ,计算公式为 ,式中 T 为顶点位移(单位为 m)按 D 值法计算,见表 66。 表 66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 层次 G( KN) ∑ G( KN) Di △ i△ i1=∑ G/Di(m) △ i(m) 6 505932 5 618216 4 618216 3 618216 2 636216 1 570692 sT 5 9  相邻层间刚度的比值: 570692/ 636216= 故层间刚度符合要求 横向框架水平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按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的Ⅱ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则 sTsT g  ,因 1 5ggT T T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即底部剪力 ekF 按下式计算: iG ( ++ ) = KNGTTGF igeqEK ) ()( a   = 由于 1 gTT ,所以需要考虑顶部附 加水平地震作用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 1  Tn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KNFF EKnn 8 2 4 60 5  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3 页 共 104 页 则质点 i的水平地震作用 iF 为:  11iii E K nniiiGHFFGH  抗震验算时,结构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 ni jlVG   因为 1  查表得剪力系 数  KNV i 6 8 83 0 5 82 5 3 取六层为例: 表 67 各层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层次 hi(m) Hi(m) Gi(KN) GiHi GiHi/∑ GiHi  1EK nF  /i n nF F F Vi(KN) 6 3 .9 226054 3058 5 3 .6 218311 3058 4 3 .6 174022 3058 3 3 .6 132257 3058 2 3 .6 90491 3058 1 4 .2 51160 3058 表 68 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验算 楼层序号 Gi(KN) n jjiG  njjiG jV 6 5 4 3 2 1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4 页 共 104 页 变形验算: 结果列于表 69 表 69 变形验算 层次 层间剪力 Vi( KN) 层间刚度 Di( KN) UiUi1=Vi/Di( m) 层 高 hi(m) 层间相对弹性转角 备注 6 505932 1/2180 层间相对弹性转角均满足θ e< [θ e] =1/550的要求 5 618216 1/1400 4 618216 1/1038 3 618216 1/864 2 636216 1/795 1 570692 1/738  从表可见最大层间弹性位移发生在第一层,其值为 1/738 1/550 满足要求 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5 页 共 104 页 图 6- 1 层间剪力及位移示意图淮海工学院二○○八届本科毕业设计 第 26 页 共 104 页 横向框架②轴柱端弯矩计算 注: y值可根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查附表 差值求的; )。 1(D DhVi。 D DhVi yMyM bt   表 610 横向框架②轴柱端弯矩计算 层次 h Vi 层间刚度∑ D A、 D 轴(边柱) D K y 1y Mt Mb 6 505932 13477 5 618216 16355 4 618216 16355 3 618216 16355 2 636216 16918 1 570692 16511 层次 h Vi 层间刚度∑ D B、 C 轴(中柱) D K Y 1y Mt Mb 6 505932 19235 5 618216 23670 4 618216 23670 3 618216 23670 2 636216 24232 1 570692 20359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取 ② 轴横向框架分析, ② 轴柱端弯矩计算结果详见表 611,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柱端弯矩、梁端剪力及柱轴力分别见下图。 求得柱端弯矩后可用节点平衡的方法求得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