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履带式行走系统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爬坡不 得与机器作业同时进行,路面爬坡时设为其所需的最大牵引力,而且移动速度低,空气阻力也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履带行走几个牵引力的计算可以以上公式作为标准。 支重轮轴通过支重台架与底盘机架刚性连接在一起,这种底盘称为刚性底盘。 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 但是因为其没有缓冲作用,所以工作时候,行驶机构产生的振动不经过缓冲就由底盘传给机身,使机组上个连接件易于振动,驾驶易疲劳,因此,这种底盘只适用于低速行驶的普通机械。 BM左转 图 3 履带转左向示意图 Fig 3 Caterpillar turn left to the sketch 履带转向时驱动力说明 : 11 履带行走装置在转向时 , 需要切断一边履带的动力并对该履带进行制动 , 使其静止不动 , 靠另一边履带的推动来进行转向 , 或者将两条履带同时一前一后运动 , 实现原地转向 , 但两种转向方式所需最大驱动力一样。 因此以机器单条履带制动左转为例 , 见图 3(示意图 )。 左边的履带处于制动状态 , 在右边履带的推动下 , 整台机器绕左边履带的中心 C1 点旋转 , 产生转向阻力矩 Mr, 右边履带的行走阻力 Fr/ 2。 一般情况 , 履带接地 长度 L 和履带轨距 B 的比值 L/ B≤ ,。 同时 , L/ B 值也直接影响转向阻力的大小 ,在不影响机器行走的稳定性及接地比压的要求下 , 应尽量取小值 , 也就是尽量缩短履带的长度 ,可以降低行走机构所需驱动力。 转向驱动力矩的计算 转向阻力矩是履带绕其本身转动中心 O1(或 O2)作相对转动时,地面对履带产生的阻力矩,如图所示, O O2 分别为两条履带的瞬时转向中心。 为便于计算转向阻力矩 rM 的数值,作如下两点假设: (1)机体质量平均分配在两条履带上,且单位 履带长度上的负荷为: LGq 2 ( 7) 式中 : G 车身总质量( kg); L 履带接地长度 (m)。 经过计算: kgLGq 1 0 0 01 5 0 02 3 0 0 02 。 形成转向阻力矩 M 的反力都是横向力且是均匀分布的。 履带拖拉机牵引负荷在转向时存在横向分力,在横向分力的影 响下,车辆的转向轴线将由原来通过履带接地几何中心移至 21OO ,移动距离为 0x [10]。 根据上述假设,转向时地面对履带支承段的反作用力的分布为矩形分布。 在履带支承面上任何一点到转动中心的距离为 x,则微小单元长度为 dx,分配在其上的车体重力为 qdx,总转向阻力矩可按下式: 0 020 202 xL xL xx q x dq x dM ( 8) 式中 : 转向阻力系数。 (经查表计算: m a x BR 式中 : max 车辆作急转弯时转弯的向阻力系 12 数; B— 履带轨距。 ) 将式( 3— 6)代入上式积分得并简化得: 4GLM ( 9) 即: 4 GLM 根据上述假设,转向时地面对履带支承段的反作用力的分布为矩形分布。 在履带支承面上任何一点到转动中心的距离为 x,则微小单元长度为 dx,分配在其上的车体重力为 qdx,总转向阻力矩可按下式: 0 020 202 xL xL xx q x dq x dM 式中 : 转向阻力系数。 (经查表计算: m a x BR 式中 : max 车辆作急转弯时转弯的转向阻力系数; B— 履带轨距。 ) 将式( 3— 6)代入上式积分得并简化得: 4GLM ( 3— 8) 即: GLM 13 图 4 履带转向受力图 Fig 4 Caterpillar tries to turn to ( 3) 转向驱动力矩 (假设机器重心与履带行走装置几何中心相重合 )把转向半径202 BRBR 和 分别考虑[13]。 1)当转向半径 ,2BR 如图 5 所示,两侧履带都向前运动,此时两侧履带受地面摩擦阻力朝同一方向(即行驶的反方向),外 侧、内侧履带受力分别为: BMFFBMFFfqfq1122 ( 10) 2)当转向半径 20 BR ,如图所示,此时两侧履带受地面摩擦阻力朝反方向,外侧、内侧履带受力分别为: BMFFBMFFfqfq1122 ( 11) 式中 : 11, ff FF 分别为内侧前进阻力和驱动力; 22, qf FF 分别为外侧前进阻力和驱动力。 考虑机体的重心在中心位置,所以履带的前进阻力 为: GfFFff 2121 ( 12) 式中 : f — 履带滚动阻力系数 ( 即 NGfFFff 1 7 2 52121 ) 转向时的最大驱动力矩为: rFFM qq 21m a x ,m a x 14 式中: r— 驱动轮节圆直径。 3) 大半径区 2BR 转向行驶时主动轮上的力: 222212fGFfGFqq ( 13) 小半径区 20 BR 转向行驶时主动轮上的力: 222212fGFfGFqq ( 14) 式中: — 转向比, BL。 转向时的最大驱动力矩为: rFFM qq 21m a x ,m a x 经过以上介绍及公式计算得: M =; 分别计算转向半径 202 BRBR 和 的情况: 得到: mNrFM q .8 1 72m a x . 与根据文献“履带车辆行驶力学”,得主动轮上的最大的驱动力及力矩为:所得结 mNrFM q .8 1 72m a x 果相同 FMG GF q2 Fq1f1Ff2B 图 5 此 时转向示意图 Fig 5 At this point to sketch 15 7 传动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履带的选择 履带支承长度 L,轨距 B和履带板挂宽度 b 应合理匹配,使接地比压,附着性能和转弯性能符合要求 [14]。 根据本机的设计参数,确定履带的主要参数为整机的重量。 本机的初定整机重量为: 3t. 令 0L 表示为接地长度,单位 m, 0h 表示履带的高度,单位 m, G 表示机器 整机重量,单位为 t。 则有经验公式知: mGL 5 4 3 330 mmL 15000 取 ; mmhLL 6 6 5 0 00 ; ~ BL 即。 mmB 1200 ; ~ Lb 即 mmb 216。 履带节距 0t 和驱动轮齿数 z 应该满足强度、刚度要求。 在此情况下,尽量选择小的 数值,以降低履带高度。 根据节距与整机重量的关系: ,)~15( 40 Gt 其中 0t 的单位为 mm,G 的单位为kg. mmGt 1 1 0)~15( 40 (说明:此处的驱动轮方面在驱动轮计算部分再详细说明。 ) 表示履带全长令 39。 L 则 mmtZTLL ~2/10039。 根据计算的与实际的资料: 选型号为 23048 的履带。 16 FMG GFq2 Fq1f1F f2B 图 6 此时转向示意图 Fig 6 At this point to sketch 驱动轮的计算 目前 , 履带啮合副的设计还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 , 没有相关的设计标准 , 各种齿形的设计方法很多 , 极不统一 , 主要有等节距啮合方式、亚节距啮合方式和超节距啮合方式。 等节距啮合主要指履带节距与链轮节矩相等。 在等节距啮合时 , 履带啮合副是多齿传动 , 履带牵引力由啮合各齿分担 , 各个齿所受的负荷较小 , 此时啮合平稳、冲击振动小 , 使用寿命较长 [15]。 但在实际中 , 等节距啮合只是一个理论概念 , 因为即使在设计上使履带与链轮节距相等 , 履带在使用过程中将产生节距变化 (如弹性伸长 , 履带销和销孔磨损伸长等 ), 啮合实际上为超节距啮合。 且因图纸标注公差、制造误差等使履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 履带与链轮的啮合要么是超节距 , 要么是亚节距 , 等节距啮合实际上很难存在于啮合过程中。 在亚节距啮合过程中 , 链轮与履带销之间力的传递仅由即将退出啮合的一个链轮齿来完成 , 但对于频繁改变方向的机器 , 在减轻启动冲击方面很有利 , 而且随着亚节距量的增加 ,作用更加明显。 但在退出啮合时 , 履带销处于迟滞状态 , 严重时甚至由于运 动干涉而不能退出啮合。 因此 ,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工作工况 , 灵活采取相适应的设计方法 , 使履带销顺利进入和退出啮合 , 减少接触面的冲击。 使齿面接触应力满足要求 , 减小磨损。 使履带节距因磨损而增大时仍能保持工作而不掉链等。 因此,综上考虑驱动轮选用链轮的设计方案。 a. 确定驱动轮主要尺寸(则根据相关数据得): 齿顶圆直径 : mmdpdd ra 3 8 8 5 a x 17 齿根圆直径: mmdpzdd ra i n mmmmd aa 3 8 0d3 8 9~3 7 4 ,根据相关数据取 分度圆弦高: mmddd rf 3 2 9243 5 3 mmdpzh ra 206 6 2 a x mmdph ra i n mmhmmh aa ~12 ,根据相关数据取 最大齿根距离 mmdzdrox 3 2 890co sL 奇数齿 齿侧凸缘 mmhzpd og t 。 图 7 驱动轮图 Fig 7 Driving wheel figure b. 确 定驱动轮齿槽形状 试验和使用表明,齿槽形状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在一般工况下对链传动的性能不会有很大影响。 这样安排不仅为不同使用要求情况时选择齿形参数留有了很大余地。 同时,各种标准齿形的链轮之间也可以进行互换。 齿面圆弧半径 :er 1 8 00 0 2m a x zdr re in zdr re 齿沟圆弧半径 :ir 3m a x rri ddr ri dr 18 齿沟角: o zo90120m in zo90140m ax 则根据相关数据得: 齿面圆弧半径: mmzdr re 2m a x mmzdr re in mmre ~72 齿沟圆弧半径: mmddr rri 3m a x mmdr ri in mmri ~ 齿沟角: 0m a x zoo 00m in 1 6901 2 0 z。 传动方案的确定 履带支承长度 L,轨距 B和履带板挂宽度 b 应合理匹配。丘陵山区履带式行走系统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升运链式,连杆间隙小于一般薯块的最小特征尺寸,土薯混合 物在抖动器的作用下分离,土坯破裂落到地面上,薯块随着升运链上升到尾端落到疏松的土壤表面。 可在保证分离率的同时,提高收净率、降低破损率。 结构特点 该方案设计的马铃薯收获机结构简单、分离效果明显、作业效率高、配套动力小,解决了配套动力不足的难题,便于在广大丘陵、山区推广使用。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9 3
司生产的 ACM 是经公司科技人员袁洪庆的多年研究,在总结国内 ACM 特点的基础上开发的产品,具有加工性能稳定,炼胶时不粘辊,包辊快的特点。 同时产品具有优异的耐高温( 170℃~ 200℃),耐油、抗紫外线、耐气候老化等性能,可以用于各种模压制品及挤出制品。 在 ACM 的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实用性突破,有效地拓展了国产胶的使用领域,是汽车、摩托车、坦克、电力设备(变压器、互感器
械传动最终到链轮,薯类果实和土壤混合物被推进到输送链上,在经过输送链的振动分离后将土马铃薯马铃薯分离,最后将薯类果实散落到地面。 2)方案分析: ( 1)固定挖掘产不灵活,适应性差。 ( 2)果实最终零乱的落在地面上,这样不便于机组的正常前进,也不能便于人工的收集。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6 ( 3)薯土分离效果差、明薯率低,最终不能满足农艺要求 [4]。 综上所述
、 ○ L 轴线,在 ○ 1 、 ○24 、 ○ A 、 ○ L 轴线相交轴线的延长线上,距基坑约 外,在建筑物外围车辆碾压不到和人为不易破坏的地方,埋设轴线控制桩,控制桩可用 C20 混凝土内埋设木桩,上钉 3cm 长的钢钉,并用砌砖围护,上盖钢筋混凝土盖板,同时在基坑外围永久建筑物之上采用红油漆将轴线控制线进行表示,以备用同时用于校正轴线。 ( 2)轴线测设 ①、177。 以下投测:
房地产企业经理人培训,从上至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员工每周不少于 8 小时封闭培训,公司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人员优势: 军华 居安物业的员工年轻而热情,稳重而坚韧,他们为了实现一个公司的愿景,一个个人的梦想,正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投入新的管理楼盘,服务新的业主。 业务优势: 军华 居安物业的管理范围涉及住宅小区、商住楼等 中高档物业,管理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理论水平
mm。 (详见图515) 钢管柱箍10050木方图 柱模支模示意图 、矩形柱截面大于800800mm时,模板采用50100mm@300木楞背楞,钢管加φ12@800对拉螺栓固定,螺栓上加塑料套管。 、矩形柱(边柱)与外剪力墙体相交时,柱模板采用20mm厚木胶合板50100mm的木楞,木楞间距为300mm,钢管加φ12对拉止水螺栓联接固定,螺钉间距不大于700mm。 ,预防因螺杆锈蚀引起墙体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