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经合组织( 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 S奥斯特雷,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 程。 ( 注:据称 S奥斯特雷在 1990 年首先采用全球化的概念,也有观点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 1985 年由 T莱维提出的,参见马来西亚第三世界研究网络出版的《第三世界的复兴》第 74 期。 ) 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正在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全球化的定义。 以下是目前几种比较流行的定义: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全球化下的定义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 ( 注: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 1997 年 5 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 年。 ) 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卡尔海因茨巴奎认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 在这里一开始就遇到困难,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肯花力气对这个捉摸不透的时髦词汇作出界定,或者至少对它的意义作出合理的限定。 „„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 根据这种见解。 世界出口率越高,跨越国界的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所占比例越高,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全球化。 ” ( 注:[德]卡尔海因茨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载《政治与现代史》, 1995 年第 49 期。 转引自张世鹏:《关于全球化研 究的几个问题》,载《国外理论动态》, 1998 年第 3 期。 ) 1995 年出版的英国《科林斯商务词典》将国际化和全球化等同看待:“国际化或全球化是指公司通过出口向国外经济进行扩张,但尤其专指通过对外国的投资,建立生产部件的工厂、制造车间和销售子公司。 ” 法国学者雅克阿达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 在他看来,苏东集团解体以后,资本主义横行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复存在。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债务国在债务危机的压力下,正在按照国际金融机构的意志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而国际金融机构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 是从现实讲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是推行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 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也就是资本主义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我们看来,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畴。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经济全球化给出的定义侧重点就不同,给出一个各方 面 都能接受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殊为不易。 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 虽然对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这里需要澄清两点。 首先,经济国际化不等 同于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发展以分工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为基础,以竞争为动力,以获得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利益乃至垄断利益为目的,而一国内部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市场往往是有限的,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要求推动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能够补充国内某些短缺的资源,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盈利机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甚至可以说经济国际化其实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 一国经济发展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济力量超越国界,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就是经济国际化,它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 求。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 13 国际化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起点的,但从本质上说,全球经济和国际经济是两个概念。 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在此前提下,各个国家以交换、投资和信贷为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 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它们是资本积累的基础,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 因此,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 其次,经济一体化也不同于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商品在全球自由流动。 其次要有超国家的权威 性协调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间关系。 而且超国家的机构真正是超然的,并不为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所左右。 第三,各国之间要做必要的主权让渡。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真正变成大同世界。 目前看来,政治制度、生活水平、文化、信仰等差异在短时期内根本就是经济一体化无法消除的障碍。 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目前能够在全球性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国际机构,还不能算是经济一体化要求的超国家机构,在处理全球经济问题上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带着美国色彩”。 经济一体化仍然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4. 波音公司与中国 ( 1) 1972 年 2 月 21 日──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波音 707 客机,降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同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订购了 10 架波音 707 客机,中国开始跻身世界主要航空公司的行列。 1979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飞往美国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并绕道西雅图参观了波音 747 飞机生产线。 80 年代,更多的中国购机订单随之而来。 今天,波音喷气飞机已成为中国航空客运与货运系统的主力军。 1993 年 11 月,正在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 织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了波音艾弗雷特工厂。 1996 年 6 月,波音公司首次在北京召开了公司董事会。 1997 年 10 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中国订购了 50 架波音喷气飞机,价值 30 亿美元,是中国航空史上最大的一宗民用飞机订单。 20xx 年 10 月,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与波音公司签署了确认订购 30 架波音 737 飞机的协议,协议所包括的订单价值约 16 亿美元。 ( 2)波音公司与中国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始于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 3200 架现役波音飞机的重要部件和组件是在中国制造的。 目前波音公司在中国的 合作项目(中方工厂): 上海: 737 水平尾翼; 西安: 737 垂直尾翼, 747 后缘肋; 14 成都: 757 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尾段; 沈阳: 757 货舱门, 737 尾段部件, 717RB 发动机部件。 波音公司还与位于陕西三原和四川重庆的工厂签订了合同,生产铝钛锻件。 历史上波音公司与中国曾有过的转包合作项目包括: 两架 MD90 在上海组装,中国是这一项目的总承包商( 1992 年签订合同,20xx 年最后交付); 35 架 MD80 在上海生产组装( 1985~ 1994 年); 在西安生产传统型 737 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和 前检查舱门( 1982~ 1999年); 中国转包生产 MD80/90 飞机机头、起落架舱门和水平尾翼( 1979~ 1999年)。 波音公司负责工程、制造、质量和计划方面的专家小组常驻在中国的飞机制造厂,为生产波音飞机部件的工厂提供现场培训,确保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实现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可靠和高质量的组装生产。 ( 3)除生产部件和组件外,目前波音公司在中国共有三家合资企业: ① 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位于厦门,主要提供飞机大修和维护服务; ② 波海航空复合材料部件有限公司:位于天津,生产飞机次受力结构及内饰复合材料部件; ③ 波音备件服务中心:位于北京,为航空公司提供后勤、培训及相关服务,备有 27700 种配件。 ( 4)波音公司预测,中国航空市场在未来 20 年中将需要 1900 多架新飞机,价值 1650 亿美元。 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将以每年 % 的速度增长 , 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 5.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迅速发展的原因。 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 渠道。 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 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 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 其三,国际金融的发 15 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 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 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 协调机制日趋完善。 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等等。 第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由于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 3/4 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 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 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如同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显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 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因而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规模大、流速快、投机性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例。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总体地位特别是金融体制脆弱、市场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受金融风险的冲击。 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 总的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 步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 16 高,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有望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 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同时,最终完全有可能在经济上被边缘化。 6.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继新加坡等“四小龙”之后,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经济也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为世人所瞩目。 但到 90 年代中期,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呈现衰退迹象。 1997 年夏,一场金融风暴开始袭击东南亚,泰国首当其冲 ,随后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受到影响。 到年底,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均被殃及。 1997 年 5 月 14 日至 15 日,泰铢受到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大规模冲击。 据称,此次冲击是乔治索罗斯 , 乔治索罗斯系美国金融投机商。 1930 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 1956 年迁居美国后,当了纽约华尔街股票经纪人,1969 年创建第一家投资公司量子基金会。 多次参与国际金融投机活动, 1997 年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赚取了 20 亿美元。 所为,他通过大量抛售泰铢等东南亚货币,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牟取暴 利。 为捍卫本国货币,泰国政府投入了5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免泰铢贬值。 6 月 27 日,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