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与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的影响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玉米第一大生产国,年播种面积 45000 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00 公斤以上,大面积亩产超过 lO00 公斤非常普遍,最高亩产达到 1 849. 5 公斤。 美国的玉米种植密度上世纪 90 年代后增长迅猛,而我国的变化较小,辽宁省的种植密度是呈降低的趋势,这也应该 是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很低的原因之一。 去雄可使植株体内有限的水分、养分集中用于果穗发育,有利于达到高产的目的。 去雄时间以雄蕊刚刚抽出顶叶还没有散粉时为易 .去雄数量可隔行去雄或隔株进行,不宜太多,否则会使授粉不良,造成空穗,特别是玉米地周围 45行不宜去雄 [17]。 玉米化控去雄技术研究初报苏正淑,张宪政,朱佩华在玉米育种和杂交制种的实践中,目前仍以工人去雄方法进行杂交种的生产。 由于玉米产需矛盾不断加剧,对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日益迫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玉米产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与生产水平千差万别 . 目前对玉米单产达到多高的水平才算作超高产尚存在一些争议。 尽管如此,综合多年来国内外对玉米高产典例的大量报道及我国一些著名玉米栽培专家在著述中对超高产水平的实际认可情况,可将玉米超高产的产量指标定为 15000kg/hm2 以上。 应该说,如此高的产量指标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玉米单产水平,得以实现的难度似乎非常大。 但据陈国平先生等 (20xx)报道 ,看来这个超高产指标并不是遥不可及。 综观国内外高产典型,所有的高产田共同特点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便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栽培技术上看,他们综合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 选用高度耐密、抗逆性好的杂交种; 高度密植,收获穗数一般为 45005500 穗 /亩,甚至更高; 深耕深松 30cm 以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施肥量大,特别是施入大量优质有机肥; 及时灌水; 精细的田间管理,特别注重播种环节,正直做到苗全、苗均、苗壮。 而我国玉米产量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 播种粗放,出苗质量差。 品种多、乱、杂,主导品种不明确。 春玉米区种植密度普遍偏稀,夏玉米区则同时存在过密河偏稀问题。 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 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率低等。 2 材料 与方法 试验 地基本情况 本试验是在云南省云龙县功果桥镇田间进行,供试土壤为云南 省主要的土壤类型 , 红黄壤,质地疏松,肥力中等偏上。 试验 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处理 1:密度是 5000 株 /亩 去雄;处理 2:密度是 5000 株 /亩 不去雄;处理 3:密度是 4600 株 /亩 去雄;处理 4:密度是 4600 株 /亩 不去雄, 4 个处理, 3次重复,共 12个小区 , 补充小区面积。 表 21 田间实验布置表 处理 T1 T2 T3 T4 密度 5000 株 /亩 5000 株 /亩 4600 株 /亩 4600 株 /亩 去雄处理 去雄 不去雄 去雄 不去雄 图 22 田间 试 验种植图 测定项目与方法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与方法 株高测定:在每个小区随机取 10 株植株,抽雄前测定植株的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植株雄穗顶部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玉米产量的测定 与方法 玉米 到 完熟期 后, 每个小区随机取 10 个玉米穗 到实验室 ,待风干到恒重,脱粒称重 测定 玉米 的穗粒数、穗长、平均单穗粒重及千粒重等指标。 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计算各处理的产量。 按照理论产量( 1 亩) =每亩有 效穗数 *每穗粒数 *千粒重 /1000 的公式来计算。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 EXCEL 和借助 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 表 3图 32可以看出 ,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 玉米植株的高度呈现 一定的变化规律 , T1与 T2 为相同密度 (5000 株 /亩 )处理, 去雄处理株高、穗位高比不去雄处理的低 , 秃顶长 以去雄处理为低,穗长和穗粗以去雄处理为高; T3与 T4 为相同密度 (4600 株 /亩 )处理, 去雄处理的株高、穗位高比不去雄处理的低 , 秃顶长 以去雄处理为低,穗长和穗粗以去雄处理为高; T3 和 T1处理 均为去雄处理,密度从 4600 株 /亩增加到 5000 株 /亩, 株高 (去雄后的株高)、 穗位高都有少量的增加, 穗长 、 穗粗 减少;密度越大 秃顶 越 长。 T4和 T2处理 均为不去雄处理,密度从 4600 株 /亩增加到 5000 株 /亩, 株高 、 穗位高 有少量的增加;穗长 、 穗粗 减少;密度越大 秃顶 越 长。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玉米个体间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竞争激烈,通风透光条件差,使植株的茎秆变细、高度增加、生长势弱、穗位升高、植株重心向 上转移,增加了倒伏的可能性 , 产量损失将不可估算。 适时恰当的人工去雄可以降低株高, 增加光合产物输向果穗,抗倒伏,有利于形 成大穗。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如果密度继续增加,植株会因缺乏营养而将呈现下降的趋势.即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所以合理的种植密度既可使植株生长健壮,保持自身的性状,又不浪费地力和光能。 同时(建议删除)辅助授粉可以保证果穗充分授粉,减少秃尖,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单株雌穗吐丝与雄穗开花散粉时间间隔 3~ 6天。 去雄后雌穗吐丝期提前 2~ 3 天.由于间隔时间缩短,吐丝期与雄穗开花散粉盛期相遇,授粉 率提高,空秕粒减少。 图 31 1 不同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图 不同处理下玉米各农艺性状比较图050100150200250300株高 穗位高度 穗长 穗粗 秃顶长各农艺性状单位(cm)T1T2T3T4 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空秆率和双穗率的 影响 玉米空秆现象主要是指玉米植株上只有雄穗而没有果穗或者是有果穗但不结实.如果空秆率过大就会导致穗数的减少 ,从而 影响 玉米 产量的提高。 从 表 3图 36中我们可以看出,在 人工去雄处理的条件 下 ,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 上升的趋势 ,而双穗率 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 下降 的趋势 ; 在 不进行人工去雄处理的条件 下 , 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 也呈现 上升的趋势 ,而双穗率 随着密度的增加 也呈现下降 的趋势。 在 低密度条件下 , 双穗率提高以补充穗数的不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双穗率逐渐降低。 高密度下 空秆 率 甚至 最高达到 %。 空秆率的变化是玉米对 密度合理性的反映。 低密度时(只有两个密度。 ) ,单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产物向果穗供应充足;当密度增大时 , 单株营养面积小,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个体间矛盾加剧,光合产物向果穗的供应相对减少,空秆率增加,穗数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 , 穗数随密度的变化可以群体自动调节。 说明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空秆现象有明显的影响。 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和进行适当的人工 去雄 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 地 力 , 有利于通风透光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授粉, 从而 减轻空秆率 和提高双穗率。 表 312 不同处理对 玉米 双穗率 和 空秆率 的 影响 处理 双穗率 空秆率 T1 % % T2 % % T3 % % T4 % % 图 313 不同处理对 玉米 双穗率 和 空秆率 的 影响 变化图 不同处理对玉米双穗率和空秆率的影响图%%%%%%%%T1 T2 T3 T4不同处理双穗率/空秆率(%)空秆率双穗率 种植密度及人工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