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空区与火烧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本岩组以中、细粒砂岩为主,次为粗粒砂岩,多形成煤层的老顶或老底。 原生 结构面一般有块状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单层厚度大,构造结构面不发育。 饱和抗压强度为 ~ ,平均 ,软化系数 ~。 RQD 平均值 89%,岩石质量优,岩体较完整, 为 区内稳定性较好的岩组。 第 三 章 矿区基本情况 及 治理的必要性 通过调查和现场问询, 1 和 2 号治理区 各 存在 1 处小煤窑开采 52煤,生产技术落后,设备简单,开采方式大多为人工刻槽打眼放炮取块煤为主,小四轮拖拉机出煤,露天堆放,一般均为全层开釆。 工作面宽度一般 6m左右,安全煤柱一般 5m 左右 ,采高~ 2m,小煤窑为 10 余年内非法开釆所形成 , 开采深度一般在 30m 以上 ,现已 被当地政府依法关闭(爆破封口)。 采空区 和 自燃火烧区 现状 1 号治理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为 52煤层,埋藏深度最深约 50m,最浅为 20m。 煤层底板标高为 +1128~ +1150m。 可采厚度为 ~ ,平均厚度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稳定型、易自燃煤层。 2 号治理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为 52煤层, 埋藏深度最深约为 50m,最浅约为 10m。 埋藏煤层底板标 高 为 +1130~ +1155m。 可 采 厚度为 ~ ,平均厚度 ,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稳定型、易自燃煤层。 采空区分布范围 大路峁 煤矿自上世纪 90 年代进行开釆,目前已经形成 多 处大范围的采空区 ,其中在 1 号和 2 号治理区内各存在 1 处釆空塌陷区。 根据 现场调查, 1 号治理区范围的西侧有小煤窑 1 处,采空区面积为 2043m2。 在治理区范围的中部有采空塌陷 1 处,釆空面积为 , 现场调查发现地表出现地面沉陷及地裂缝等现象。 2 号 治理区范围的北部有小煤窑 1 处,采空区面积为 9016m2。 在治理区范围的中部有采空塌陷 1 处,采空面积为 万 m2,现场调查发现地表出现地面沉陷及地裂缝等现象。 自燃火烧区分布范围 15 矿区内煤层主要沿沟边自燃,随着向覆盖区的延伸,煤层自燃随之变弱并趋于尖灭。 现场调查 1 号治理区北侧沟道出露大量烧变岩 , 且在火烧区边界有自燃点存在,根据勘探报告和现场实地调查,自燃区面积约 25613m2; 2 号治理区南侧沟道有大量因煤层自燃而形成的烧变岩,且在火烧区边界有自燃点存在,根据勘探报告和现场实地调查,自燃区面积约 31832m2。 治理区残煤 分布情况 1 号治理区内煤层埋藏最深约 40m,最浅为 10m,平均 埋深 20m。 煤层底板标高为+1150~ +1128m。 可采厚度为 ~ ,平均厚度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稳定型煤层。 2 号治理区内号煤层埋藏最深约 30m,最浅为 5m,平均 埋深 22m。 煤层底板标高为 +1130~ +1155m。 可采厚度为可采厚度为~ ,平均厚度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规律性明显,结构简单 , 不含夹矸。 残煤剩余资源量 根据《陕西省府谷县庙沟门镇大路峁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 1 号治理区采空 区范围和治理区范围之间的关系,边角煤回收的范围在 1 号治理区划分为 3 个区块,有效含煤面积为 万 m2,煤层厚度取 ,煤平均容重。 该治理区实际赋存资源量为 万 t,由于该区回收资源条件好,可按 95%的计算回收率,则可以回收 万 t。 具体计算见表 31。 表 31 残煤剩余资源量估算表 治理区 边界煤区块 面积( 104m2) 煤厚( m) 煤量(万 t) 回收煤量(万 t) ① 号治理区 1 2 3 16 ② 号治理区 1 2 3 合计 根据 2 号治理区采空区范围和治理区范围之间的关系,回收边角煤范围在 2 号治理区划分为 3 个区块,有效含煤面积为 万 m2,煤层厚度取 ,煤平均容重。 该治理区实际赋存资源量为 万 t,按 90%的回收率,则可以回收 万 t。 具体计算见表 31。 两治理区合计回收残煤 万 t。 采空区治理的必要性 治理的 必要性 按照 “ 谁破坏、谁复垦 ” 的原则,将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 划等落到实处;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 对大路峁煤矿煤炭自燃隐患区和采空区的治理,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 1) 保护环境 对煤炭自燃隐患区和采空区的治理,能够从根本上杜绝釆空区火灾、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恢复植被,减少水 土 流失带来的损失,进一步的减少工业三废对采空区地区的污染,从而根本上保护环境。 ( 2) 复垦造田 对煤炭自燃隐 患区和釆空区合理的治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复垦,可以耕作农田 、 植被造林,提高土地利用级别,增大耕地和林地的面积,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 3) 回收资源 小煤窑开釆受井工开采条件的限制,或由于安全及采煤方法的原因,采空区范围内 17 还有一部分煤炭资源有待于回收。 对采空区的治理可以回收部分煤柱及其边角残留煤,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 4) 减少地质灾害 对釆空区的治理能够有效的保护土地,遏制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燃灾害的发生。 ( 5) 改善民生 回收残余煤炭, 为当地村民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创造一定的财富,使之安居乐业。 ( 6) 消除大矿生产安全隐患 煤炭自燃隐患区和采空区的彻底治理,也有利于临近矿井的安全生产,消除自燃、漏风、积水、塌陷等安全隐患。 总结 大路峁煤矿煤层埋藏较浅,地表煤层露头多 、 面积大,局部区域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氧化时间已经远远超过自燃发火期 , 遇氧 即可 形成自燃。 且有向更大的范围蔓延的趋势。 同时, 矿区内小窑开采方式为 “ 房柱式 ” ,采煤后采空区四通八达,自燃发火面积大,井下灭火无法进行。 虽然当地政府对老窑进行了封闭,组织了专门的巡逻队巡逻,并 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仍然不能绝对保证社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阻止火区的继续扩大,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 煤炭自燃不仅威胁火区的煤炭资源,而且通过火区蔓延,危及周边煤炭资源,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度浪费,同时也严重影响矿区内的生态环境及邻近矿区的生产安全。 区内大面积的自燃发火吞噬着宝贵的煤炭资源,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污染了大气环境,造成部分地表植被枯死。 因此防灭火问题迫切急需解决。 总之, 对大路峁煤矿煤炭自燃火烧区,必须采取工程以及技术方面的措施,彻底消除发火隐患。 18 第 四 章 治理方案 根据我国《矿 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 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开釆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规定: “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 治理以保护和恢复自 然 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遵守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总体要求的同时,根据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特点,提出以下应遵循的原则 : ( 1) 综合治理与农村建设相结合 ( 2) 综合治理原则 ( 3) 生态优先原则 ( 4) 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 ( 5) 坚持经济可行原则 ( 6) 有序实施原则 (1)交通运输条件 (2)电源条件及可能提供的容量 (3)水源条件及可能提供的水量 (4)通信条件 (5)建筑材料供应条件 19 (6)环境条件 在煤矿露头处当地居民有偷采现象,形成釆空区,此次治理方案针对煤层露头和出现自燃火烧区的区域进行治理。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煤层埋藏特征、自燃火区点分布情况,设计提出 两 个治理方案,分别为灌浆灭火方案和强行釆出法治理方案。 方案一:灌浆灭火治理方案 灌浆灭火法预防性灌浆是防止煤自燃发火的一项传统的、也是最为有效、稳定可靠的重要措施,在国内煤矿中得到普遍应用。 灌浆是利用高压水轮或机械设备取土,将其与水按适当配比,制作成有一定浓度的泥浆,再借助于自然压差或泥浆泵,覆盖包裹有自燃倾向的煤层。 预防性灌浆的作用一是隔断供氧通 道,二是散热,达到破坏聚热环境的作用。 此方法应用于露天煤矿,对预防煤炭自燃能收到明显效果。 方案二:露天剥挖治理方案 灭火区域内煤层覆盖层较薄,上覆松散层厚度约 10〜 40m,基岩厚度约 5〜 20m。 因此本方案对灭火隔离条带进行开挖,挖掉残留煤柱,隔离火源,最后将灭火带采用黄土覆盖压实,防止死灰复燃;该方案同时可回收残煤,提高煤炭资源利用及回收率 , 补偿灭火施工费用,减少灭火成本。 方案一虽然可以灭火,但投资大,没有产出,没有经济效益。 方案二不需要国家投资,利用回收的残煤价值,补偿灭火施工费用,且略有盈余,且治 理彻底,覆土造田效果好,利国利民利企业利第三方,经过经济技术方案的比较和论证,设计决定釆用露天剥挖的方式进行采空区治理,以彻底根除采空火区带来的灾害 经过以上的分析对比,认为大路峁煤矿自燃火烧区的治理特别适宜于露天剥挖的治理方式。 即在火区范围内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露天剥离,挖除有自燃倾向的煤炭,后期 用黄土覆盖煤层露头。 最后回填开挖坑,平整及再覆盖黄土,并复垦绿化。 故确定大路峁煤矿拟采用露天剥挖的治理方案。 20 为达到根本治理的目标,防止残留边角煤和煤层露头自燃,在把上部的覆盖层全部 挖出,重新 回填、压实的过程中,要清理出残留煤和边角煤。 这样才能彻底避免地表火 和残留煤在地下自燃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方法可归纳出如下步骤: 注水降温 ——上覆土岩层的剥挖 ——排渣 ——火区残煤的回收及运输 ——开挖坑底部边界煤层露头黄土封堵、覆盖 ——开挖坑回填、整平 ——黄土覆盖(以备绿化复垦)——绿化。 (1)注水降温 (2)剥挖煤层上的岩石 (3)排渣 (4)采出残煤 (5)开挖坑底部边界煤层露头黄土封堵、覆盖 (6)开挖坑回填、整平 (7)复垦、绿化 治理剥挖境界圈定的依据及原则 大路峁煤矿 矿权总面积 ,自燃火区治理在整合区东北部。 两个治理自燃火区和采空区的范围不超过矿权境界。 治理境界圈定的依据及原则为: (1)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提供的《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庙哈孤矿区安山井田勘探报告》; (2) 依据地质条件所确定的边坡角; (3) 尽量回收资源,有利于后期煤炭资源的开采; (4) 参照露天开釆工艺的一般要求,对剥挖境界底部的几何形状作以适当调整; (5) 没有煤的区域不进行剥挖。 结合钻孔资料确定。 21 剥挖境界的确定 根据自燃火区的分布,大路峁煤矿火区主要是 52 煤层露头处,故本设计治理区剥挖境界深度至 52煤层的底板,煤层底板标高为 +1150〜 +1128m。 根据治理区范围并参照露天开采工艺的一般要求,对剥挖境界局部的几何形状作以 适当调整,最后确定本治理工程剥挖范围的境界。 治理程序 1) 治理初始区段 根据大路峁煤矿采空火区治理区的具体条件,设计决定首先进行剥挖区的治理施工。 初始拉沟位置选择原则: ① 由治理区边缘向治理区中心推进; ② 排土及运输方便; ③ 覆土造田便利; ④ 与外部联络通畅; ⑤ 初始建设工程量小。 2) 拉沟位置 ① 号治理区在大石崖沟西支沟 52 煤层 已经完全暴露且此位置煤层埋藏较浅,初始可以继续利用原来的原煤运输道路,具备了良好的初始剥挖条件,故设计利用这处作为初始治理拉沟位置。 ② 号治理区在百草 墕 沟 52 煤层出露较好,该沟道内煤层埋藏较浅,具备了良好的初始剥挖条件 , 故设计利用这处作为初始治理拉沟位置。 由于该治理区面积较大,拟分作两期进行治理。 3) 治理顺序 依据确定的拉沟位置,结合治理区的赋存条件,并有利于覆土造田,大路峁煤矿 ① 22 号治理区选在治理区的南部边界的石崖沟作为初始拉沟初始位置,根据遗留煤柱的情况,开采向东及南部推进。 ① 号治理区分为两期进 行治理。 I 期选在治理区的西部的百草蔫沟作为拉沟初始位置,根据遗留煤柱的情况,开采向东及南部推进,直到剥挖最终边界。 该期进行外排 剥挖程序 1) 台阶划分方式、标准台阶高度 大路峁煤矿 ① 号治理区赋存有 52煤,煤层平均厚度 ,煤层倾角一般 1176。 左右,没有褶曲,在煤层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