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矿井田水文地质分类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自北而南减薄,山西组南北厚度相当、上下石盒子组南厚北薄,显示早二叠晚期沉积作用开始自北而南逐渐加强(沉积中心向南迁移)。 石千峰组则仅残存于本区西南,上侏罗统一第四系,以红色、杂色、灰色陆源碎屑岩沉积物为主,局部夹膏盐层,为河流、湖泊及泛滥平原沉积。 吴庄( 12)井田位于闸河复试向斜北端,处在徐蚌凹折带之北。 井田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在东部有寒武和奥陶系地层出露,区内钻 孔和巷道揭露的煤系地层由老到新为奥陶系、石灰系、二叠系、第四系。 附地层 简表 : xx 煤矿区地层简表 15 表 32 地层单位 厚度 岩性表述 界 系 统 组 代号 新 生 界 第四系 Q 由粉砂、粘土、砂质粘土及粘土砂礓组成,与下优基岩露头呈不整合接触。 上 古 生 界 二叠系 下统 下石盒子 组 P1x 杂色、灰绿、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组、中砂岩、含 3煤层可采底部为分界砂岩,分界砂岩上含 12 层高岑土矿,含植物化石。 山西组 P1s 杂 色灰绿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砂岩、含可采煤层2煤、 9煤, 9 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含植物化石 石炭系 上统 太原组 C3x 含 13层薄煤层灰岩,灰 ~深灰色泥岩、砂泥岩、中粒砂岩,含煤 910层,其中 20煤主采,21 煤局部可采,含 中统 本溪组 C2b 上部为灰色高领土,中部为灰白色泥岩,底部为铁质泥岩。 下 古 生 界 奥陶系 中统 阁庄组 Q2q 75161 80 浅灰色、黄灰色中原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石,珠角石化石。 下统 马家沟组 Q1m 200 浅色原层状灰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为主要含水层。 如:珠角石化石。 萧县组 Q1x 250 上部浅褐、灰色白云质灰岩,下部豹皮灰岩夹角 状灰岩,为主要含水层户,线锤石。 贾汪组 Q1j 615 12 灰褐色叶片状泥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底部有白云质角硕岩 三岩组 Q1s 922 15 灰 ~~灰褐色泵层白云岩夹薄层状,泥灰岩底部见白色火焰石结核。 第二节 地层 16 一、奥陶系中统白士组( O2) 本井田钻孔揭露最大深度 100m,是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只发育下统、中统,缺失上统,整合于寒武系之上,以厚层状与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夹有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二、石灰系( C) (一)、中统本溪组( C2) 厚度 ~ ,平均。 本组段整合于奥陶系之上,中奥陶统之后地壳长期上升剥蚀夷平的基础上广泛海浸的浅海沉积,其岩性自上而下为灰白色致密灰岩(十四灰),灰绿色粘土岩、泥岩、灰白色铝质泥岩及铁质泥岩。 (二)上石炭统太原组( C3) 厚度 ~ ,平均 ,为本区含煤地层之一,整合于本 溪组之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薄~中厚层灰岩、煤、浅灰色砂岩、粘土岩,石灰岩有 12 层,含煤11 层, 20 煤全井田可采, 21 煤局部可采 ,各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蜓科、珊瑚、腕足类、海百合茎等化石。 以一层灰岩与山西组分界。 三、二叠系( P) (一)、下统山西组( P11) 厚度 ~ ,平均 ,为本区含煤地层之一,底部海相泥岩与太原组 1 灰呈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杂色泥岩、灰色泥岩、砂质泥岩、深灰色粉砂岩、砂岩含煤 1~ 3 层, 7 煤全井田可采,9 煤局部可采。 (二)、下统下石 盒子组( P12) 厚度平均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整含于山西组之上。 岩性主要为灰色泥岩、杂色泥岩、灰黑色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 17 含三个煤组,含煤 13 层, 3 层可采,底部杂色或灰白色铝质泥岩是本区的主要标志层。 (三)、上统上石盒子组( P12) 实见平均厚度为 ,整含于下石盒子组之上,为干燥炎热气候下内陆河湖相沉积。 岩性以杂色泥岩、粘土岩、浅灰~灰绿色砂岩为主,底部为灰白色含砾中~粗粒砂岩。 四、第四系( Q) 厚度为 ~ ,平均 ,不整含于各系地层之上。 岩性主要为亚砂土、亚粘土、砂泥砾石(详见水文部分)。 第三节 构造 一、 井田构造 xx 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北部之东翼,北 接 xx 向斜,西以省界接王姚背斜,东与东南为向斜边缘部分,与 xx 复式背斜的西翼相接。 本井田内构造比较简单,主要褶皱和断裂构造叙述如下 (一)、褶皱构造 小白山向斜 小白山向斜构成了 xx 井 田 的主要构造形态,贯穿南北,轴向 NE10176。 ~ 35176。 ,倾角东陡西缓,东翼倾角 35176。 ~ 75176。 ,西翼倾角 9176。 ~ 19176。 ,一般为 10176。 ~ 15176。 ,为一不对称椭园形向斜盆地,向斜轴部地层产状平缓,山西组 7 煤底板在轴部最大深度为 350m,下石盒子 1 煤底板在轴部最大深度为 220m,太原组 20 煤在向斜轴部最大深度 500m。 王姚背斜 18 位于本井田的西北部延入邻矿 xx 煤矿,北起 V11 线,南至 xx矿的南部露头,东接小白山向斜之西翼。 在 xx 井田内出露的只是王姚背斜的东北端一部分。 在本井田内轴向 NE60176。 ,倾角平缓一般在9176。 ~ 15176。 ,在背斜轴部的下石盒子组煤层局部遭受风化、剥蚀。 (二) 、断裂构造 本 井田内大中型断层共有 4 条,密度只有 条 /km178。 ,大中型断层不多,且互相不交叉切割,对采区划分影响不大,断层多分 布在露头区与边界,井田大中型断层少,小断层较发育, 36 条 /km178。 ,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见表 31 井田断层控制成果表) 井田断层控制成果表 表 3— 1 编号 性质 倾向 倾角 走向 落差( m) 控制程度 断层特征 F1 逆断层 NW 60~ 80176。 NE30~ 40176。 > 70 由Ⅳ — Ⅷ — 1孔穿过,Ⅶ — 1 与 Ⅶ — 2,815 与 J 10 108孔穿过控制可靠 本 井 田 内 延 长,切割了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地层 F2 正断层 NW 70~ 82176。 NE25176。 35 ~85 由Ⅱ — 870Ⅲ — Ⅳ — 2 孔穿过。 控制可靠 南北延展长度,切割太原组、山西组地层 F3 正断层 NW 70176。 NE55176。 13 ~20 由Ⅱ — Ⅲ — 8705孔穿过,还有 155 材料道揭露 在井田内延展长度,切割下石盒子组地层 F4 正断层 NW 72176。 NE42176。 20 ~25 由Ⅴ — 870Ⅶ — 1孔穿过,还有巷道揭露 井田内延展长度,切割山西组地层 (三)、小断层 落差 1~10m 发育规律 19 本井田下石盒子组 3 煤与山西组 7 煤截至 1999 年底,表内储量已全部开采完毕,对已开 采完的约 131 个工作面揭露的落差~ ,中小断层预以统计,小断层条数为 74 条,(详见表 3— 表 3— 3),其规律如下: 矿井中小断层各个方向均有发育,但以走向 NE0~ 90176。 为主,有 37 条占 50%, NW 方向有 36 个占 50%。 断层性质以正断层为主占 87%,逆断层见 6 条占 13%,断层组合关系在剖面上表现为阶梯状,平面以平行状、斜列状为主。 断层落差以小于 5m 为多数占 57%,大于 5m 占 43%。 断层多发育在大型断层附近,煤岩层产状及煤厚变化处。 断层延展长度平均 150~ 250m, 每平方公里条数约 36 条。 断层在各煤层中发育不等,一般 7 煤多于 3 煤,而 1煤又少于 3 煤层。 (详见中小断层统计表 3— 2)。 NW 向断层中最大落差为 8m,延展长度为 78~ 600m, NWW向断层延展长度为 200~ 1000m,最大落差为 12m。 (四 )、岩浆岩 本井田内岩浆岩活动不甚剧烈,据吴庄( 12)井田最终勘探报告和生产揭露资料,岩浆岩大部分发育在东南部靠近井田边部一带,山西组 7 煤和太原组 21 煤附近岩浆岩分布较广。 岩浆岩的产状及其分布情况 井田内的岩浆岩有基性辉绿岩,中性闪长玢岩和 酸性花岗岩等浅成侵入体,侵入层位:本溪组上部、太原组 21 煤上、下地层,山西组 9 煤及下石盒子组 3 煤层附近。 岩浆岩一般沿着岩性较为松散的煤层及其顶底板的泥岩或粉砂岩呈岩脉或岩床侵入,层位比较稳定,厚度在 ~ ,个别 2 点厚度为 ~ (十 灰~十四灰间),影响范围较广,多集中分布在井田东南部。 20 下石盒子组岩浆岩分布情况 辉绿玢岩侵入本组 3 煤层上下,厚 ~ 9m,分布面积较山西组小,仅在Ⅲ线Ⅴ线之间及南部 1— 1 孔附近有少量侵入,面积约 ㎞ 2。 山西组 岩浆岩分布情况 辉绿玢岩侵入本组下部 9 煤层附近,除沿着煤层露头侵入于井田中部以外,北部Ⅷ线附近亦有成片分布。 太原组岩浆岩分布情况 侵入岩性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有煌斑岩,侵入到 21 煤层上下地层,岩浆岩沿着煤层顶、底板侵入,呈似层状, 20 煤区内有 2 个钻孔见煤层被岩浆岩侵蚀, 21 煤在 1 线北( 0— 1 孔)有被侵蚀现象。 受岩浆岩影响煤的变质程度增高,如 20 煤的煤种分布由北往南分别为气、肥、焦煤和岩浆岩的分布情况是一致的。 二 、陷落柱 本矿只发现一个陷落柱。 南五一采区 2 煤 263 工作面在正常生产时,在工 作面中间见该陷落柱,长轴 18m,短轴 14m, 3 煤 363 工作面推进到相应位置又见该陷落柱,长轴 20m,短轴 16m,;在山西组 7 煤 539 工作面生产之前预测了陷落柱的范围,后用钻机与巷探查清其范围,长轴 75m,短轴 57m,为无水陷落柱。 陷落柱平面上为近似椭圆形,剖面为圆锥体,柱体内的岩石杂乱无章,多为直径大小不等的菱形砾石,岩性为 7 煤顶板的泥质岩,砂岩,泥岩,多量煤块,岩石压缩较紧密。 陷落柱内岩石干燥无水。 开采太原组煤层一定预计其相对应位置,查清分布范围,按规定留设防水煤柱。 该陷落柱在 7 煤工作面 无水。 但在太原组煤层中距底板奥灰水近,应防范陷落柱导通底板奥灰水和太灰水,发生突水事故。 21 第四节 煤层 一、 煤层 下石盒子组( P12) 地层平均厚度 ,含煤 11 层,含煤总厚度 17m,含煤系数 7%,分成三个煤组,主要可采煤层为 3 煤。 1 煤: 井田内普便分布,厚度比较稳定, ~ ,平均厚 ,仅西部邻近 xx 矿稍有变薄,仍在可采范围内。 1 煤结构复杂,含 1~2 层夹矸,厚 ~ ,最厚达 ,有时三层均可采,局部地段分五层。 岩浆岩侵入区为 L12 孔与井检 1 孔之间,岩浆岩吞蚀了煤层。 1 煤全区已采完,为较稳定煤层。 1 煤下距紫色泥岩标志层 40~50m,上距奎山砂岩为 170m,下距 2 煤 ~ , 1 煤共回采 36个工作面,均为正规工作面回采。 2 煤: 厚度 ~ ,平均。 井田内大部分可采,仅北部 L68 孔、L143 孔附近,因地层隆起 1 煤受风化剥蚀,出现一小块无煤区。 在Ⅲ — 5 孔与 L38 孔有少量岩浆岩侵入,岩浆岩影响面积仅有。 2 煤结构简单,仅在南部局部地段含一层炭质泥岩夹矸。 2 煤已采完,为较稳定煤层。 下距 3 煤 ~。 2 煤 共回采 35 个工作面,均为正规工作面回采。 3 煤: 厚度 ~ ,平均。 煤层分布北部较差,南部较好,最厚煤厚达到 ,北部 L143 孔、 L73 孔附近,变薄,受古河流冲刷出现不可采区。 3 煤结构复杂,夹矸 1~ 3 层,南部补 788 孔夹矸厚 22 度加大,将 3 煤分布上下两分层。 3 煤在Ⅲ — 5 孔与 L38 孔一段有少量岩浆岩侵入煤层上部,对煤质有点影响, 3 煤上下分层已开采完,为局部可采较稳定煤层。 3 煤下距紫色泥岩标志层 15~ 30m。 3 煤上、下分层共回采 40 个工作面,均为正规工作面回采。 山西组( P11) 地层厚 度平均 ,含煤 3 层,煤层总厚度 ,含煤系数 4%左右,可采煤层为 7 煤、 9 煤勘探报告定为不可采煤层,未计算储量。 7 煤 : 7 煤表内储量已回采完毕,生产证实与勘探资料基本一致。 7 煤为较稳定煤层,井田范围内绝大部分可采,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