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02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了提高全县茶 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 1993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4 年起,县政府聘请 中国茶 叶研究 所作为全县发展茶叶的技术依托单位。 20xx 年,印江县成立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管理的政府工作部门茶业管理局。 到 20xx 年,全县从事茶 产业 的专业 技术 人才达到 120 人,其中:高级职称 7 人,中级职称 80 多人。 通过县职业技 术学校和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的茶叶生产、加工、 销售、 管理等方面的农民技术骨干 达 8万人 (次 ),已获得绿色证书的有 2500 余人。 目前,全县有近 1 万人正在从事茶叶生产、加工 、 营销 和管理。 印江 县已经编制了《 20 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发展规划 ( 20xx— 20xx 年 ) 》。 规划把印江茶区分为东南部 生态观光茶叶产业带和 西北部优质茶 叶产业带。 规划的茶 叶种植基地 林木 苍 翠,植被茂盛, 森林覆盖率高,具有天然的隔离 屏障。 规划区 远离城 镇居民区和工业 污染 源 , 空气清新, 水质 洁 净, 环境优美, 符合 建设 优质绿茶基地 的要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有利于增加 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 、 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 , 因此,加 强 农业基础地位 ,建设现代农业, 在 稳定发展粮食 生 产 的同时 ,积极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必然选择。 实施 本项目 ,以建设优质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5 茶叶示范基地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优质茶树种植,通过 推行 “公 司+ 基地 +协会 +农户 ”的 生产 经营模 式, 促进 印江 县 茶产业 发展, 有利于 促进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利于 加快 农业 产业 结构调整 ,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印江 县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 县,属于 “ 老、少、边、穷 ”地区,是 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 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 印江 县 具有典型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 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 农产品结构单一 , 农业集约化程度低 , 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高 ,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如何 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是全县人民面临的主要难题, 由于 茶 叶 产 业经济效益好, 是增加农民收入 的 有效途径 , 而 印江县的 水源、土壤、空气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 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茶产业的理想区域 ,因此,印 江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有利于加快 农业 产业 结构调整 ,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本项目,通过引进良种,引入新技术、新观念,带动广大农户发展优质 茶园建设 ,促进 茶 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推进 农 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 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 , 人们的饮食观念也更加理性 , 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6 饮食 要讲究营养、美味、健康、安全 , 无公害 农产 品 、 绿色食品 、有机 农产品正在 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另外, 从 20xx 年起,少数 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 出 口 设置 了更为严格的 “ 技术 贸易壁垒”, 使我国茶叶出口受到了较大 冲击,影响了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项目根据当前的市场消费需求 特点和国际产业贸易的要求 , 致力于 生产优质安全的茶叶产品 ,符合当前茶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 有利于 打破 少数 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 出 口 设置 的“ 技术 贸易壁垒”,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 是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 生态环境 建设 的 迫切需求 由于受地质、地貌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 印江县 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 人民 群众的生存基础 受到了 严重 威胁 , 如果不对 水土流失和 生态环境 进行重点治理, 就会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境。 本 项目从 加强农业 生态 环境 建设出发,以 建设 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为核心,带动 印江县 农民种植茶树, 绿化 荒山, 能 有效 增加植被 覆盖 , 拦截降雨,储蓄水分,减少 地表 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因此, 项目建设 是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 生态环境 建设 的 迫切需求。 有利于 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反过来又能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7 目前, 由于公司茶叶种植 规模不够大,已建 成 的 部分茶园管理粗放 , 产量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实施本项目, 通过引进良种,扩大 优质茶园种植 规模, 加强茶园管理 ,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可以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通过建立规范化 的优质茶叶种植基地, 转变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组织形 式,成立有企业、 茶叶种植农户、技术人员参加的优质 茶叶 协会, 通过协会 对 茶叶种植 农户开展 技术培训和 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提高 茶叶种植 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大型的专业生产群体和稳定的优质 茶叶种植 基地,有利于培植龙头企业,推进 农 业产业化经营。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 和地方财政收入, 推进 农 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印江县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都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建设地点选择 选址原则 交通便利,水、电供应有保障; 土壤条件和自然环境适合茶 树 生长 ; 农村劳动力富余。 远离城镇居民区 和工业污染源。 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8 选址依据 根据上述的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建设地点 选择在 印江自治县南部的缠溪镇 的 湄坨、冷水溪、打杵坳 3 个村。 项目区内 水源、土壤、空气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 生态环境良好 ; 303 省道 、铜遵公路和 建设中的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交通十分便利; 全县最大的水库湄坨水库 位于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全县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力供应充足 ; 拟实施本项目的 3 个村农村人口6000 余人,农 业 劳动力 2300 人 ,有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因此,项目区 是 建设 茶 叶种植基地 的理想区域。 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部 , 东与 松桃、江口 县毗邻, 南与石阡县相连, 西与 德江、思南县 接壤,北 与沿河县相接。 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 ,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公布的六个“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之一, 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县境内地势东高西低, 最高海拔 米 ,最低海拔 377 米 ,大部分地区海拔 800~ 1200 米。 属中亚热带温 暖湿润季风气候,受梵净山原始森林植被的影响,年 平均 气温 16℃,极端最高气温 40℃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5℃。 年 均降雨10001100 毫米 ,空气相对湿度 79%。 年日照时数 1297 小时,太阳辐射年平均 88 千卡 /cm2, 无霜期 299 天, 具有冬无严寒,夏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9 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少, 相对湿度 大, 无霜期 长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 类型 主要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 其中黄壤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 PH 值在 ~ 之间。 全县 森林覆盖率达 49%,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气候和土壤,形成了 印江 县独特的名山出好茶的自然特征。 印江 县 水资源 丰富 ,河长 10 公里以上的河流 有 20 条,其中流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8 条,总长 223 公里,年径流量达 亿立方米,县境内山峦叠嶂,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极为丰富,达 万千瓦。 有地下热水泉 4 处,露天泉井水 163处。 项目区内有全县最大的水库湄坨水库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 政策、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政策环境 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小康建设,中共贵州 省委、 贵州省人民 政府 下发了 《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 [20xx]6 号) ,根据省委、省政 府 文件精神, 印江 县立足县情,大力发展茶产业 ,提出了到 20xx 年全县茶 园 面积 达到 20 万亩 ,投产茶园 面积达到 14 万亩 ,实现产值 6亿元、利税 9000 万元 的 战略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 印江 县 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印党发 [20xx]23号) 和 《关于 20xx 年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印党发[20xx]7 号),并 制定 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茶产业和开拓茶叶产品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20 市场的政策 ,为 茶 产业 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 政策 环境。 资源优势 印江县属 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 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少, 相对湿度 大, 无霜期 长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全县 土壤 类型 主要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其中黄壤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 pH 值在 ~ 之间。 适宜的 气候和土壤,形成了 印江 县独特的名山出好茶的自然特征。 项目区所在的 缠溪镇宜茶 地面积达 4 万亩以上。 依托印江县的资源优势,项目建设单位 前身湄溪茶场 生产的“梵净山翠峰”于 1995 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1997 年第三届、 1999 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 “名牌产品”称号 , 在“中茶杯”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 自 1995 年以来,“梵净山翠峰” 多次荣获各级各类茶叶博览会、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奖项, 曾作为建国 50 周年大庆农业成果展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产品的标准已作为省级地方标准 发布实施,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正在申报国家特色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在铜仁举办的梵净山春茶展期间 , 200 克“梵净第一春”拍出了 万元的高价, 20xx 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名茶”,极大提高了“梵净山翠峰” 的知名度,品牌优势明显。 印江 县组建的梵净山茶艺表演队多次到上海、广州、贵阳、遵义、铜仁等大中城市表演并获得一致好评。 印江文化之乡,书法之乡,土家风 情,长20xx 年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县 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21 征红色文化也给茶文化增添无穷的色彩 , 对项目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开发能力 公司 在 多 年的 茶叶 生产、经营过程中,掌握 了相关 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措施 ,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 有 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 公司 是中国茶叶协会科技协作单位, 公司 茶园基地是中国茶叶协会的科技示范茶园基地。 印江 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 自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依托中国茶科所、贵州省农业厅、省茶科所等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茶 产业开发 的专业技术人才。 现全县从事茶叶工作的专业 技术 人才 有 280 人, 其中 高级职称 10 人,中级职称80 人 , 高、中级茶叶技工人员 90 多人。 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新寨农中 、 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及星火项目培训的茶叶生产、加工、 营销和 管理等方面的农村乡土人才 达 3万多人(次),已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人员有 4500 多人。 目前,全县有近万人从事茶叶管理、生产、加工和营销。 现有的技术人员和 茶产业从业人员 具有 较为丰富的 茶 树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实践 经验,完全能够保障大面积茶园种植的生产需要。 基础设施条件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部 ,铜遵公路和 建设中的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 全县 17。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