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7井钻井地质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50 地层重复、增厚 深部煤系、重复、 增厚 隐伏断层 12 F45 正 120 50 35 25 20 ZK700 ZK7006钻孔深部揭露 200 地层重复、增厚 煤系顶部地层重 复、增厚 隐伏断层 10 序号 编 号 性质 产状( 176。 ) 断距( m) 分布位置与延伸情况 长度 ( m) 地表切割地层 断层表现特征 对煤系的影响 备注 倾向 倾角 水平 铅直 地层 13 F204 正 175 45 40 23 20 扬起端北翼内坳处向阳坪之 SE,呈 SWWNEE延伸 120 P3c、 P3l 层位错开,地层缺失 部分煤系缺失 14 F93 平移 走向 70176。 199 148 向斜扬起部位北西内凹处马桑林北侧, NEESWW向延伸 760 S2h、 P1l 地层走向上不连续, 界线错开 15 F41 逆 140 35 65 40 30 向斜扬起端北西洞坝街向 NE延伸 300 P2m、 P3l 地层界线错开,地表 煤系出露宽度增加 浅部煤系重复、增 厚 16 F44 逆 330 25 25 10 25 SHK303钻孔深部揭露 250 钻孔揭露煤系底部 地层重复、增厚 煤系底部重复、增 厚 隐伏断层 17 F28 正 334 > 70 149 209 140 向斜扬起端中部,斑竹林西侧,北东交 F29,往 SWW延伸 960 S2h、 P1l 地层产状不连续,走 向上层位错开 18 F33 逆 260 60 63 75 35 向斜扬起 端南东、北端与 F29断层相交,沿 SSE向延至小河 800 P2m、 P3l 地层重复 煤系重复、增厚 19 F351 逆 96 40 110 90 60 ZK801钻孔深部揭露 800 地层重复、增厚 煤系重复、增厚 隐伏断层 20 F42 正 295 65 10 15 10 ZK1407钻孔深部揭露 320 地层缺失、变薄 钻孔内部分煤层 缺失 隐伏断层 21 F103 正 100 20 170 40 70 石宝向斜南翼李家山包东侧小沟,呈 NNESSW延伸 650 T1f T1j4 层位错开 、地层缺失 C17 、 C25 煤层缺失 22 F43 正 270 60 25 43 20 向斜南翼之水井沟南向北 延伸 400 P2mT1f1 地层不连续、层位错 开 部分煤层缺失 23 F24 逆 306 70 148 104 85 南翼龙兰寨西侧, NE交 F23断层,向 SW延伸 450 P2mT1f1 地层重复,局部倒 转,界线错开 深部煤层错跌重 复 24 F101 正 300 65 80 60 50 南翼龙兰寨北西侧, NNESSW延伸 210 P2mT1f1 T1f1地层重复,下盘产状变陡 ,深部地层缺失 煤层有缺失 25 F90 正 310 67 140 147 90 南翼龙兰寨西侧, NNESSW延伸 250 P2mT1f1 地层有缺失,具揉皱 现象 钻孔内部分煤层 缺失 SQ7井钻井地质设计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11 地层 矿段内赋存的主要地层由新至老分别是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及新田沟组、下统自流井组及珍珠冲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统雷口坡组及下统嘉陵江组、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中统茅口组、栖霞组及下统的梁山组及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表 32)。 其中龙潭组为矿段内的含煤地层。 表 32 石宝 矿段地层简表 (摘自煤炭资源详查报告) 地层 代号 厚度( m) 界 系 统 组 段 最小 最大 平均 累计 中 生 界 侏 罗 系 中统 上沙溪庙组 J2s > 312 > 312 下沙溪庙组 J2xs 220 320 246 558 新田沟组 J2x 30 150 60 618 下统 自流井组 大安寨段 J12z3 25 643 马鞍山段 J12z2 166 809 东岳庙段 J12z1 25 834 珍珠冲组 上段 J1zh2 94 928 下段 J1zh1 10 938 三 叠 系 上统 须家河组 T3xj 250 340 285 1223 中统 雷口坡组 T2l 308 1531 下统 嘉陵江组 四段 T1j4 100 1631 三段 T1j3 142 1773 二段 T1j2 106 1879 一段 T1j1 118 1997 飞仙关组 上段 T1f2 下段 T1f1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上统 长兴组 P3c 龙潭组 P3l 中统 茅口组 P2m 277 栖霞组 P2q 174 下统 梁山组 P1l 11 志留系 中统 韩家店组 S2h > 50 > SQ7井钻井地质设计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12 4 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 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依据下列资料: ( 1)《四川省古蔺县石宝矿段煤层气地质调查试验工程参数井和排采井工程 EPC 承包招标文件, 20xx》; ( 2)《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石宝矿段煤炭资源详查报告》, 20xx 年; ( 3)《四川省古蔺县石宝矿段 石宝 — 邱家祠井田煤层气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20xx年; ( 4)《四川省古蔺县石宝矿段煤层气勘探方案》, 20xx 年; ( 5) 石宝 — 邱家祠井田地形地质图; ( 6) 石宝 — 邱家祠井田 C17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 7) 石宝 — 邱家祠井田 C25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 8) 石宝 — 邱家 祠井田 C17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 9) 石宝 — 邱家祠井田 C25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 10) 12 号勘探线剖面图; ( 11) 62 号勘探线剖面图 ( 12) SQ7 井周边钻孔柱状图( ZK120 ZK120 ZK620 ZK620 ZK6205); ( 13)《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 DZ/T025020xx); ( 14) 《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 GB/T1955920xx); ( 15)《煤层气井注入 /压降试井技术规范》( GB/T2450420xx); 钻探目的 获取目标煤层( C17 和 C25)和非目标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的储层参数,包括煤层埋深、厚度、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及等温吸附等参数;做好固井和完井,为下一步储层改造和排采试气奠定基础,为石宝矿段煤层气规模化勘探开发积累经验。 SQ7井钻井地质设计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13 5 设计地层剖面 设计钻遇地层 SQ7 井预计钻遇地层的主要参数见表 51。 表 51 地层分层数据表 地层系统 设计地层( m) 地层产状 故障 提示 界 系 统 组 段 层厚 钻遇 厚度 累深 倾向 倾角 新生界 第四系 ( Q) 1 1 1 中生界 三叠系 ( T) 下统 飞仙关组( T1f) 二段( T1f2) 235 236 SE 50 防漏、 防涌、防斜 一段( T1f1) 162 398 SE 50 古生界 二叠系 ( P) 上统 长兴组 ( P3c) / 85 483 SE 50 龙潭组 ( P3l) / 133 616 SE 50 防塌、防斜 中统 茅口组 ( P2m) / — 44 660 SE 50 防漏 、防涌 钻遇地层分述如下: ( 1)第四系( Q) 主要 由 表土,由松散未固结粘土组成,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 2)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二段 ( T1f2) 根据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紫红、黄绿、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状泥岩、数层生物碎屑灰岩及透镜状、条带状灰岩;下部为紫红、紫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钙质泥岩及条带状、透镜状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一段 ( T1f1) 岩性为深灰、灰、灰绿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钙质泥岩及灰岩。 顶部为中~厚层状鲕状灰岩、含泥质鲕状灰岩;底部为灰绿、黑色泥岩及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SQ7井钻井地质设计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14 ( 4)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 岩性为深 灰、黑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夹黑色泥岩、炭质泥岩薄层,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与黑色泥岩不等厚互层。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 5) 二叠系上统 龙潭组( P3l) 由灰白、灰、黑色薄 ~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煤层和硫铁矿等组成含煤岩系。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 6)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岩性为浅灰、棕灰色中 ~厚层状微~细晶生物碎屑灰岩及浅灰色厚层状微~细晶豹斑状灰岩。 设计钻遇煤层 SQ7 井 设计钻遇 煤层的数据如下表 52 所示。 其中 C17 和 C25 煤层为目标煤层,其它 煤层为 非目标煤层。 表 52 SQ7 井预计见煤数据表 煤层编号 煤层 底界 深度( m) 煤层 假厚 ( m) 煤层真厚( m) C13 C14 C15 534 C17 C20 C23 C24 C25 610 现将钻遇煤层 特征 简述如下: ( 1) C13煤 层 C13煤层 , 位于龙潭组上含煤段中上部, 距 C11煤层底界 ~ ,平均。 煤层厚 ~ ,平均。 常以 2~ 3 个分煤层形式出现,结构较复杂。 煤层厚度在矿段两翼大致相近,且都呈现出两端厚、中间薄的特点。 具体的:北西翼 76~ 66SQ7井钻井地质设计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15 线之间,煤厚≤ ;南东翼 18 线附近、 22 至 28 线之间,煤厚≤。 顶板岩性为黑灰色泥岩 ;底板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局部为砂岩、粘土岩、粉砂质泥岩。 ( 2) C14煤 层 C14 煤层 , 位于龙潭组上含煤段中部, 距 C13 煤层底界 ~ ,平均。 煤层厚 ~ ,平 均。 常 以 2~ 3 个煤分层形式出现,多为复杂结构。 煤层厚度南东翼较北西翼厚、中部及东部厚度较大、南西端及近北东段厚度较小。 具体的:北西翼 78 至 70 线之间、 8 至 10 线之间,煤厚≤ ;南东翼 8 至 10 线之间、 12 至 16线之间深部、 22 至 34 线之间浅部,煤厚≤。 煤厚顶板为泥岩或炭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砂、泥岩互层或砂质泥岩; 底板为黑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 ( 3) C15煤 层 C15 煤层 , 位于龙潭组上含煤段中下部, 距 C14 煤层底界 ~ ,平均。 煤层厚 ~ ,平均。 属单一结构煤层 ,测井曲线无明显特征。 煤层厚度南东翼较北西翼厚。 具体的:北西翼 78 至 66 线之间、 62 线附近、 8 至 10 线之间,煤厚≤ ;南东翼 10 至 12 线之间、 24 至 28 线之间,煤厚≤。 煤层顶板为浅灰 ~灰色粘土岩、粉砂质泥岩,发育水平、小型交错层理,夹砂岩透镜体、炭质泥岩薄层及煤线 ; 底板为灰 ~ 深灰色粘土岩和泥岩。 ( 4) C17煤 层 C17 煤层 , 位于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