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图纸接触网课程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行接触线张力增量计算前,先做出假设:锚段内各吊弦的长度相同,并等于吊弦平均长度;吊弦集中在跨距两端,即支柱处;吊弦不滑动。 ① 在只考虑温度变化的条件下,吊弦造成的张力增量:不考虑线索弹性伸长的计算式(曲线区段):考虑线索弹性伸长的计算式(直线区段):为减少计算工作量,取时作为计算条件RL(m)(不考虑线索的弹性伸长) (考虑线索的弹性伸长)3504006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表42 △t2=25℃时△Tjd的计算值(102KN)②在只考虑温度变化的条件下,定位器造成的张力增量:在直线区段上,由于定位器对接触线张力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因此对定位器产生的张力增量只考虑曲线区段的情况。 故直线区段总的张力增量可以取为①中的计算结果在曲线区段上,定位器的偏移使接触线引起的张力增量为取时:RL(m)3504006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表43 △t2=25℃时△Tjw的计算值(102KN)③直线区段上,在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和接触线弹性形变的条件下,总张力增量求解在只考虑温度变化时,接触线因正反定位的影响,张力差很小,故可以用①中的计算结果近似代替总的张力增量。 如果还要考虑弹性形变则用下式进行计算总张力增量:曲线区段上,在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和接触线弹性形变的条件下,总张力增量使用下式计算:RL(m)3504006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t2=25℃时△Tj的计算值(102KN)第五部分 平面设计(1)平面设计原则选择硬横跨或软横跨目前,在站场咽喉以内,一般使用绝缘软横跨或硬横跨,尽量不用双线腕臂柱。 因为双线路腕臂都是接地的,在维修方面不如绝缘软横跨安全、方便。 硬横跨在带电作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但由于硬横跨较软横跨在某些方面具有更优越的性能,对于高速电气化线路应该首先选用硬横跨。 软横跨所跨越的股道数一般不超过8股。 如果股数过多,横跨距离太大,而股道间距允许时,可在中间加设一软横跨柱,该柱类型应按较大一侧容量来决定。 软横跨柱允许在后侧兼挂腕臂。 注意事项:①在站场中心区进行支柱布置时,其跨距应尽可能接近最大允许值,以减少支柱数量。 特别是注意减少软横跨柱和钢柱等大型支柱数量。 ②相邻跨距之间,小跨距值应尽量不小于大跨距的75%。 若使用的跨距与原计算跨距值不符合,确定接触线的拉出值时,应校验其风偏移值。 ③站场支柱平面布置,应考虑各个站场的特点。 首先应尽可能地照顾到站场的远期发展。 如果将来股道增加,则在近期设支柱时要考虑将来不用拆移,并可资利用。 对于远期铺设的股道,如果土石方已做好,则软横跨支柱的容量及侧面限界,一般均应考虑预留。 对于股道延长部分,当设立近期支柱时,对以后整个支柱布置不产生影响为原则。 ④靠近站旁的支柱,要注意不要正堵着门窗,站旁两侧的支柱,应尽量对称布置。 ⑤基本站台或中间站台上的支柱,其边缘至站台边的距离,应分别不小于4m或2m.。 支柱布置先从咽喉区开始设计正线上的道岔柱,道岔定位原则上应尽量采用标准定位。 其标准定位最佳位置是两接触线的交点位于两内轨距745mm的中间位置。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道岔柱无法按标准定位设置时,或从经济性考虑,不能实现标准定位时。 此时,应使两接触线的交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线间距为500700mm处的中间点的上方。 尽量使用最大计算跨距 接触网支柱布置,其跨距大小应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接触线最大风偏移值和运营经验综合考虑确定。 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跨距。 常用标准跨距定位5的倍数,即450、560、65m数种,最大允许跨距除个别及特殊情况下,一般不超过67m。 尽量减少咽喉区的支柱数量部分特殊跨距值应缩小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中心锚结所在跨距以及其他特殊跨距,应较一般跨距缩减510m,或缩减原跨距的10%。 (2)拉出值及支字值的标注拉出值系指接触线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