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中低产田改造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万亩。 经计算得 P=50%、 P=75%时灌溉回归水量如下表: 表 42 灌溉回归水量计算表 项目区 面积(万亩) 回归水量(万 m3) 50% 75% 潜水蒸发量 W4 W4=CEOF 式中: W4为潜水蒸发量 m3; C为潜水蒸发系数; E0为水面蒸发深度m; F 为计算面积 m2。 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潜水蒸发是地下水主要消耗项之一,由于项目区地下水一般埋深较大,故潜水蒸发量忽略不计。 可供水量 W 19 项目区可供水量按下式计算: 可供水量 W=W1+W2+W3W4,经计算如下: 表 43 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表 单位:万 m3 保证率 W1 W2 W3 W4 W 50% 0 75% 0 需水量计算 本项目区用水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其中农业灌溉用水根据当地农作物的灌溉定额推求,生活用水根据《村镇供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确定,按项目区现状、项目实施后进行分析计算。 灌溉制度确定 项目实施后土地总面积为 亩 , 耕地面积 亩 ,进行节水灌溉,农业需水量按项目区现状、项目实施后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项目区现有灌溉方式为 浅井提水灌溉 ,项目区种植小麦 、 玉米 和蔬菜 等。 按照作物生育期内的需水量,根据保证率为 50%、 75%时冬小麦、夏玉米和蔬菜的灌溉 制度,计算综合灌溉定额见下表。 表 44 项目区现状作物综合灌溉定额计算表 单位: m3/亩 项目 保证率 小 麦 夏玉米 蔬菜 综合灌溉定额 净定额 利用系数 净定额 利用系数 净定额 利用系数 小麦 夏玉米 蔬菜 50% 115 60 220 230 120 367 75% 160 80 300 320 160 500 项目实施后 ,项目区农作物灌溉条件改善,全部采用井灌方式。 考虑节水灌溉工程条件下,农作物毛灌溉定额降低, P=50%、 75%保证率 20 下,冬小麦、夏玉米和蔬菜的灌溉定额见下表。 表 45 项目实施后规划作物综合灌溉定额计算表 单位: m3/亩 项目 保证率 小 麦 夏玉米 蔬菜 综合灌溉定额 净定额 利用 系数 净定额 利用 系数 净定额 利用系数 小麦 夏 玉米 蔬菜 50% 115 60 220 144 75 275 75% 160 80 300 200 100 375 农业灌溉用水量 根据上述灌溉定额及作物种植面积计算种植业需水量如下表。 表 46 项目区现状情况种植业需水量分析表 作物名称 灌溉面积(亩) 50% 75% 定额( m3/亩) 灌溉用水量(万 m3) 定额( m3/亩) 灌溉用水量(万 m3) 小麦 7000 230 69 320 96 玉米 7000 120 36 160 48 蔬菜 4000 367 92 500 125 合计 197 269 由上表分析 ,在项目区现状情况分析种植业需水量 ,50%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 197 万 m3, 75%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269 万 m3。 表 47 项目实施后种植 业需水量分析表 作物 名称 灌溉面积 (亩) 50% 75% 定额( m3/亩) 灌溉用水量(万 m3) 定额( m3/亩) 灌溉用水量(万 m3) 小麦 7000 144 200 60 玉米 7000 75 100 30 蔬菜 6000 275 68 375 94 合计 184 21 经上表分析知,在项目实施后, 50%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 万 m3, 75%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 184 万 m3。 工业用水 项目区 工矿企业年用水量为 38 万 m3。 生活需水预测 项目区内现有人口 ,大牲畜 万头,小牲畜 头。 用水定额居民用水取 60L/日 .人,大牲畜取 40L/日 .头,小牲畜取20L/日 .头,则生活需水量为 万 m3。 表 48 项目区生活用水需水量计算表 居 民 大牲畜 小牲畜 合计 人口 (万人) 定额 ( L/日人) 用水量(万m3) 数量 (万头) 定额 ( L/日头) 用水量 (万m3) 数量 (万头 ) 定额 ( L/日头) 用水量 (万m3) (万 m3) 60 40 20 需水量预测 由上述分析算 ,50%及 75%保证率情况下 ,年总需水情况详见下表。 表 49 项目区需水量预测计算表 单位:万 m3 区 域 保证率 耕地 面积(亩) 种植业用水 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 合 计 现状年 50% 9000 197 38 75% 9000 269 38 设计平水年 50% 9000 38 75% 9000 184 38 流域设计水平年 (P=50%,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分析按项目区现状、项目实施后情况下,分析 22 各种供用水,按 50%和 75%两种保证率进行分析。 详见下表。 表 410 全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表 单位:万 m3 区域状况 保证率 可供水量 需水量 余缺水量 备 注 现状年 50% 75% 37 设计平水年 50% 75% 122 由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在项目区现状情况下,保证率为 50%时 ,现状年项目区内 余 水 m3,保证率为 75%时 , 现状年项目区内 余 水 37 万 m3。 项目实施后,在保证率为 50%时,设计水平年项目区内 节 余水 m3;保证率为 75%时 , 设计平水年项目区内 节 余水 122 万 m3。 该区供需水平衡,并有剩余。 因此在项目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灌溉水利利用系数明显提高 , 项目区水资源能够满足要求。 5 规划设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努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23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 中低产田改造 工程中长期规划的年度计划,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 科学布局、典型示范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协调发展,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实现典型引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低产 田改造工程。 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用“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治理方式,加大规模开发的力度,确保治理区域相对集中,力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综合投入、合力开发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加强管理,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相关支农涉农资金,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 充分发挥政府在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示范工程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 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 科学管护,长效开发 积极探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市场化运作管护资金的路子,使资金源于工程,用之于工程,达到以工程养工程的目的。 健全管护机制,通过建立工程管护协会、多元化筹措管护资金、健全规范化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长期发挥作用。 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4 具体项目建设上,把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中的机耕路建设、沟 涵 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道路建设、村庄街道绿化建设统筹规划。 建设标准 为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实现投资目标,达到 预期效益,参照国家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程和国家、省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 确 定如下建设标准。 综合标准 改造治理后的项目区 ,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要达到高产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按灌区 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 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全部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实现田 园 化。 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发模式。 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 长期发挥效益。 25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设置统一、规范、实用、永久、固定的标识标牌,公示栏包含项目区基本情况、总投资、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护运营、监督举报等基本信息。 水利措施标准 在水利措施方面主要发展节水灌溉,解决灌溉排水和旱涝保收,项目区集中连片,水利骨干工程完备,水资源有保证,切实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在工程上实现沟渠路桥涵井泵房全面配套;采用 “ 小 井房 +地下电缆 +PVC 管道 +射频卡的灌溉系统”,以低压管道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覆盖整个项目区;在排水方面,采用一路两沟,合理布设生产桥、 过路涵和进地涵,保证排水系统健全,排泄畅通。 灌溉工程 灌溉系统规划科学,灌溉用水有保证,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灌溉制度科学合理。 灌溉设计保证率:项目区以旱作为主,灌溉设计保证率为 75%。 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管道输水的水利用系数为 ; 田间水利用系数为 ;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工程及措施 ( 1) 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田间固定管道长度为 90150m/hm2;支管间距宜采用 50150m,单向灌溉时取较 小值,双向灌溉时取较大值;出水口间距 50m 左右,且应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每个出水口控制灌溉面积为 hm2,单向灌溉时取较小值,双向灌溉时取较大值。 ( 2)在灌溉水源优化调度方面总的要求是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采补结合的原则。 合理开采地下水做到采补平衡,加强引水补源工程建 26 设,以提高灌溉工程水源保证率。 ( 3)重点发展以单井控制面积为灌水单元的 PVC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小井房机井、潜水电泵、水锤 消 除器、 PVC 管灌、田间畦灌、软管灌溉、变频柜、射频卡综合配套。 每个方田内机井数量不少于 2眼。 ( 4)在 电力设施方面,输变电线路配套要齐全,项目区高压线路、变电设备应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电力增容所需。 采用地埋式电缆铺设方式,方便项目管理。 效益 节水灌溉应有利于提高灌溉保证率,并使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有机结合,提高灌溉用水的产出率和产出效益。 实现节水灌溉后受益区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15%以上,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提高 20%以上且不低于 ;节水灌溉工程节水达到 20%以上,项目效益费用比大于。 推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模式。 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采用节水、丰产灌溉模式;严重缺水时采用 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 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 排水工程 排涝标准采用 5 年一遇, 2 天 排出。 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实行一路两沟,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等建筑物配套,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不低于 20年一遇。 桥涵 建筑物工程 27 桥涵建筑物配套完善,全部采用石料 和钢筋砼 结构,交叉路口全部建设过路桥涵,进地涵间距 5060m。 农 业措施标准 项目区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 为基准形成格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 方 田面积为 250亩 左右。 田面纵坡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纵坡坡度为 1/2020。 在保护环境与保证经济节约和技术上可行的前提下,田块满足项目区内灌水、排水的设计要求,并有利于水土保持、田间机械耕作和规模经营管理。 田间道路标准 布局合理,顺直通畅。 田间道路建设要与乡、村公路连接,应配套桥、涵。20xx年度中低产田改造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