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工具18160帕累托分析160详细介绍(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法则认为: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其中大约 20%~ 30%的资源,与 70%~ 80%的资源活动有关。 吉普夫教授通过人口统计、书籍、文献与工业行为,来证明这种一致且重 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专题 复出现的不平衡现象。 例如,他分析了 1931 年费城 20 个街区内发出的结婚证书,发现其中 70%的婚姻,产生于该街区中 30%的人身上。 另外,他还总结出了高效的办公原则:使用频率较高的东西比较靠近我们。 而聪明的秘书早就知道,常用的档案不必归档。 “ 80/20 法则的另一位先驱是伟大的质量导师,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工程师朱伦,他是 20 世纪 50~ 90 年代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在他口中, 80/20 法则有时被称为“帕累托法则”,或“关键少数规则”。 朱伦在 1924 年加入西屋电器( WesternElectic),西屋是贝尔电话公司负责制造的分部。 他担任公司的工业工程师,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产品品质中所隐含的 80/20 法则。 在他的工作过程中,他广泛使用了 80/20 法则,并辅以其它的统计方法,用以提升产业与生活消费品的可信度与价值。 朱伦的 质量管理手册 一书在1951 年出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书中他大加颂扬了 80/20 法则。 数以千计的 80/20 法则例子在我们周围发生,每一则事例,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人类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都是靠我们去积极地把握。 朱伦同时发现,财富分配也是不均的。 这在其它的许多事例中得到证实:如犯罪行为在犯罪分子身上的公布,意外事件在危险因素中的分布等等。 同时这种不均等分布法则,还能解释其它各种平衡的分布。 当时,美国大部分的企业家都对朱伦的理论缺乏兴趣。 1953 年,朱伦应邀前往日本演讲,获得热烈的反响。 于是他留住日本,与几家日本公司合作 ,并将其理论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朱伦才受到西方的尊重。 于是他重返故土,并为美国工业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朱伦的倡导和实践下, 80/20 法则开始成为全球品质革命的中心思想。 信息革命的铁律 在实施 80/20 法则上,著名的计算机公司 IBM 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公司。 由于这种法则的应用,在 20 世纪 60~ 70 年代,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专家都开始重视 80/20 法则。 1963 年, IBM 发现,一部计算机约 80%的执行时间,是花在20%的执行指令上,所以公司立刻重新编写它的操作代码,并取得成功。 因此,比起其它竞争者的 计算机, IBM 计算机更高效,更快捷。 其它个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公司,如苹果、莲花和微软,也纷纷运用80/20 法则,来提升自己计算机的品质,以吸引新一代客户──包括了原先对计算机敬而远之的“计算机盲”。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计算机业带动的信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同时,它有助于改变企业的内在管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发迹了整个社会的品质。 因此, 80/20 法则是信息革命的关键力量,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 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专题 也许是因为与品质革命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所以,信息革命中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人员一般都熟悉 80/20 法则,并且都善于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 渐渐的,软件业在运用 80/20 法则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94 年发明 RISC 就是一例: RISC 是以 80/20 法则的某一种变化为基础。 这条法则假定,大部分的软件花了 80%的时间执行 20%的程序。 RISC 处理器通过删除不重要的80%,来让其余的 20%达到最佳表现,并保持在一个芯片内,借此节省成本。 RISC为软件作的贡献,相当于 RISC(从前的主要系统)在硬件上的贡献。 一位开发者说:“企业界长期以来一直遵守 80/20 法则。 软件界更是如此,80%的产品只 施展出它 20%的效用。 ” 信息革命使用了 80/20 法则中的“选择”和“单一”两个重要的概念。 正如一位信息业的主管所表述:“不要考虑太多。 另第一步就计划到九重天上去。 因为投资的报酬方式往往会遵守 80/20 规则, 80%的效益,会在整个系统最简单的 20%中产生,最后 20%的好处,则来自系统中最复杂的 80%.” 麦金塔在发展麦金塔牛顿掌上型计算机时,就运用了 80/20 法则。 设计牛顿掌上型计算机的工程师,正是运用了稍微修正过的 80/20 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