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核审计部业务流程优化方案doc(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位只对其直接上级负责 根据上述思路,我部近期已对组织架构做了初步的调整:将原来六个业务室合并为三个,将项目管理职能与日常行政职能分开,强化了统计分析与研究的功能。 明确了部门总经理与各个副总经理的职责分工,初步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设置与岗位责任。 下一步,我部将在充分授权的基础上,明确岗位设置与岗位责任,进而在部门内部形成责任明确、层次分明的管理架构。 组织架构调整完成后,部门内部将形成两个稳定的管理层次,即部门领导层与职能部室层。 部门领导将主要负责战略决策、例外管理及部门层面的资源调配与协调,职能部室负责人承担日常的管理职能。 三个业务室 负责承担审计工作的执行,按地域(五个分公司)和部门(证券投资、资产管理、固定受益证券、国际业务、企业融资、收购兼并及其他经营活动及公司管理活动)切块划分审计任务,在具体的业务内容方面各有侧重。 业务室内部按工作性质、服务对象等等做进一步分工,鼓励员工深入钻研相关证券业务,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强化职能部室的功能,充分授 权,发挥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 部门的日常工作组织较为松散,不利于内部交流及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强化职能部室的功能,以职能部室为日常运作的基本单位,将审计项目管理与人员的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总经理、副总经理应对职能部室负责人充分授权,赋予其项目安排、人员调配、人员考评等全方位的权限,推动职能部室的自主运作。 逐步完善业绩考评与奖惩机制 考评体系将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衡量相结合、量的衡量与质的评价相统一、个人述职与民 主评议及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考评的结果将与员工个人的职级升降、收入增减直接挂钩。 通过考评为人才的选拔、收入的分配及人员的优胜劣汰提供科学的依据, 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健全作业标准及质量监督标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 标准制定 部门近期将组织作业标准的制定,主要包括重要科目及重要经济业务的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及审计发现披露标准,其中审计步骤考虑采用审计程序表的方式,以利于审计人员的利用。 作业标准不仅将规范审计工作质的方面,而且将对审计的时效性做出明确的要求,每一审计阶段的耗时数将有严格的限制。 质量监督标准也将于近期开始酝酿,拟主要规范各个层次审理的要点及审理标准。 —— 调整项目审理结构 审理的重心前移,将以往的三级审理(项目负责人 —— 审理室(分管副总经理) —— 总经理)调整为新的三级审理(项目负责人 —— 业务室主任 —— 总经理或经总经理授权的副总经理)。 项目负责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直接负责人承担作业责任,对其他项目人员的底稿进行复核,并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在部门内部承担第一责任;业务室负责人对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审计结论的适当性等进行全面审查,在部门内部承担主要审理责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审查审计结论的适当性等方面,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最后把关。 优化作业流程与管理流程 改进“审计事实确认书”的使用方式,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加强沟通,同时,考虑在制度上对确认时间作出相应规定,若被审计单位对相关内容有异议,允许其在一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提交或作出说明。 对公司领导意见与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反馈,综合室收到后,应在第一时间报送部门总经理,同时将有关内容抄送原审计项目负责人。 原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就有关内容出具意见,并及时反馈给部门总经理。 对整改情况反馈还要组织后续审计。 强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 —— 加强与公司领导层的沟通 部门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与公司领导进行沟通,汇报部门工作,聆听领导对稽核审计工作的意见与要求,明确部门的发展方向。 —— 加强与公司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 部门与公司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应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彼此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协调和协作。 加强业务研究与业务交流 研究工作应坚持专业分工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全体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除设立专职的研究岗位外,各业务室也要组织人员积极开展业务研究,在整个部门形成一种学习的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