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设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上寒武系娄山关组(∈ 2~ 3ls),岩性简述如下: 第四系( Q):岸坡、槽谷以残坡积黄色粘土为主,厚度 0~ 3m,河床以冲洪积砂卵石为主,厚度 0~ 2m。 娄山关组(∈ 2~ 3ls):灰色薄至中层白云质灰岩,分布于整个库区、坝区,出露厚度大于 200m。 库区所处构造单元为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 I1A3)中部,构造线沿北东向展布。 库盆为∈ 2~ 3ls 白云质灰岩,未发现重大断裂通过。 坝址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下游,岩层产状: 130~ 140∠ 28~ 35,坝址基岩裸露(筑坝取土所致),主要发育裂隙有二组: ①产状: N60W/NE∠ 80裂隙面 较平整,浅部张开 ~ 1cm,有泥质充填,深部闭合,地表可见延伸长度 ~ ,发育频率 10 条 /m。 ②产状: N60E/SE∠ 65裂隙面较平整,浅部张开 ~ 1cm,有泥质充填,深部闭合,地表可见延伸长度 ~ ,发育频率 7 条 /m。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基本地震烈度小于Ⅵ度,查《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20xx)》,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 3)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据此次地表调查,库区、坝址∈ 2~ 3ls 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较弱,未见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系统,岩溶 形态以地表小型溶沟、溶槽为主。 地下水类型以岩溶裂隙水为主。 据水库、渗漏水取水样简分析结果:该水质类型为 [C]CaⅡ型,即碳酸盐钙质水,碱度大于硬度,属较低矿化度的微硬水,水质已达到碳酸盐溶解平衡状态,水质稳定。 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评价,水样中 SO42 含量为 ~ ,判定对水泥无硫酸盐型结晶性侵蚀; PH值 ~ ,侵蚀性 CO2 含量为 0,HCO3含量为 ~ ,判定对水泥无分解性侵蚀。 枢纽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 价 ( 1)挡水坝现状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长 85m,顶宽 4~ 5m,最大坝高约。 正常蓄水位 959m,放水涵洞设臵于坝左端。 坝体以 ~ 954m 为界线分二期筑成,上游坝坡坡比为 1: 2,下游坝坡呈阶坎状,下段坡比为1: ,上段坡比 1:。 水库经过三十多年运行,发现 954m 高程以上(二期)坝体有轻微沉陷、变形现象。 由于缺乏必要的勘察手段,仅根据现在库水位( 957m)坝体渗漏情况推测浸润线的埋深:坝顶位臵预计浸润线埋深 5~ 7m,坝后坡 950m 高程以下部分坡面潮湿,坝体有渗水现象, 950m 以上坡面相对干燥。 此次勘察工作在大坝上、下游面共计挖试坑 4 个,试验结果见附件,从表中可知:①大坝主要在坝肩位臵就地取土填筑,均为黄色粘土夹少量碎石,试验中部分土样无法取剪力环刀,土体渗透系数为 105~ 106,均较大;②坝体填土容重( ~ )较大,二期填土及右坝脚填土空隙比( ~ )较大,迎水面 4# 样及右坝脚填土天然含水量( %~ %)相对较大外,其余土样天然含水量( %~ %)较小;③饱和快剪:Φ= ~ 度, c= ~,饱和慢剪:Φ= ~ 度, c= ~ ;④坝体填土在纵向、横向上力学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二期填土质量较一期差。 溢洪道布臵于坝右端,由于设计溢洪能力不足,导致库水数次漫坝。 经调查溢洪道施工质量差,特别是侧墙浆砌石以及底板砼浇筑质量较差(标号偏低、填筑不密实等),局部清基不够彻底,目前侧墙、底板基本已被冲毁,导致溢流库水改道直接冲刷右坝脚,长期淘刷对大坝安全不利。 1987 年 6 月,该水库发生严重管道型渗漏,库水几乎漏完,库内坝左端陷洞深 3 米、宽 米、长 15 米 ,漏水沿放水涵洞左侧流出,将涵洞出口处坝体冲成缺口,冲走坝填土约 400m3,直接影响大坝稳定,后经封堵,基本把陷洞堵实。 该坝坝面无护坡措施,下游坝脚还未设滤水层,坝坡淘刷、冲刷严重,尤其二期坝体后坡冲刷沟遍布。 ( 2)坝基、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根据调查资料,坝基(肩)持力层为∈ 2~ 3ls 白云质灰岩,岩层倾向下游,倾角 28~ 35,属硬质岩类,强度较高,坝体基本臵于中等风化岩体上部,风化带内裂隙较发育,浅部多张开。 坝址 975m 高程以下因取土筑坝基岩裸露,地表岩溶发育较弱,基岩无危害性的临空面存在,坝肩岸坡稳定,大坝加高地质条件较好。 参照其它工程类比,建议坝基(肩)岩体力学指标 : ∈ 2~ 3ls 中等风化白云质灰岩 : f= 层 面: f=~ 裂隙面: f=~ 建议坝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2。 表 坝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表 含 水 量 (%) 孔 隙 比 容 重 g/cm3 比 重 抗剪强度 压缩 系数 (Mpa1) 压缩 模量 (MPa) 渗透 系数 饱和 Φ (度) C (KPa) 岩性 参数 粘土夹碎石 12 30 105 原溢洪道基础基本臵于中等风化白云质灰岩上,底板现已破裂,覆盖层零星分部,厚 0~ 1m,侧墙以斜向岩质边坡为主,溢洪道地基、边坡稳定等地质条件均较好。 ( 3)坝体、坝基(肩)渗漏及渗漏评价 经地表地质调查两岔河水库库区无低邻谷渗漏和远距离渗漏,主要渗漏问题集中在坝区,渗漏统计见表。 表 大坝渗漏点分布情况表 编号 渗漏部位及 方式 渗漏点数 (处) 渗漏量( L/s) 渗漏点高程 ( m) S1 坝脚坝基接合部位 1 S2 坝左端坝体渗漏 1 ① 坝体渗漏 据地表调访,两岔河水库大坝无专门防渗设施,迎水面未作防水处理,沿两期坝体接合部位(高程约 954m)及以上坝体渗漏严重, 950m高程以下坝左端存在较大渗水点 S2( 1987 年 6 月坝体冲缺口部位),坡面较潮湿, 950m 高程以上一期坝体其它部位未发现明显渗漏,坡面相对干燥,说明坝体自身防渗性能较好。 ② 坝基(肩)渗漏 水库建成三十多年,未进行过防渗处理,沿建基面及坝基浅部风化裂隙存在裂隙性渗漏,较明显的 S1 渗漏点位于坝脚位臵。 鉴于一期坝左端及二期坝体渗漏较严重,建议采取加固、灌浆等手段进行全面处理,坝基建议采取帷幕灌浆,封闭强风化带及弱风化带上部,孔深一般以进入岩体 15m 为控制,两坝肩延伸 10~ 15m。 天然建筑材料 大坝加高所需天然建材主要为土料、石料。 石料用量较小,建议在附近砂石料场就地购买。 土料场选择主要依据地形、开采条件、运距等,初步选定 2 个土料场。 料场编号“土 - 1~ 2”,分别位于下游左干渠上部缓坡、高龙(水库下游右岸),总储量 15 万 m3,运距 ~。 均为黄色粘土,质纯、结构致密,厚度 2~ 4m,无效层厚。 土- 1 大部分为开垦荒地,运距 600m,有效储量 8 万 m3;土- 2 大部分为耕地、良田,运距 300m,有效储量 7 万 m3。 结论建议 ⑴ 、坝区区域稳定性好,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基本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⑵ 、坝基(肩)岩体为硬质岩,处于中等风化 上部,风化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 ⑶ 、坝体(尤其是二期坝体)填土质量不佳,密实度差,透水性偏大,强度低,需进行稳定验算,然后考虑是否处理。 ⑷ 、坝体、坝基均有渗漏,主要漏水部位为 954m 高程以上二期坝体及坝左端 S2 渗漏点,沿建基面及坝基浅部风化裂隙存在裂隙性渗漏,建议对坝体、坝基进行全面防渗处理。 ⑸ 、本阶段勘察工作由于勘探手段有限,施工中若发现特殊工程地 质问题,另作专门性研究。 渗流及稳定分析 渗流计算 ( 1)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DJ 21884)的规定,土坝渗流计算的任务是: ① 确定坝体浸润线及其下游出逸点的位臵,供坝体稳定计算之用; ② 计算坝体和地基渗漏量; ③ 确定水库水位降落时上游坝壳内自由水面的位臵,供上游坝坡稳定分析之用。 结合两岔河水库大坝的现状,渗流复核计算考虑下列两种水位组合情况: 工况 1:上游正常蓄水位( 959m)与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 ); 工 况 2:水库水位从正常蓄水位( 959m)降至放水涵洞取水高程( 951m)情况。 计算方法为有限元数值分析法,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渗流分析软件》( 版)计算。 计算时分两个区域:坝体为 1 区、坝基为2 区。 各区采用的渗透系数如下: 1 区(按各向同性考虑): Kx=Ky=105cm/s; 2 区(按各向同性考虑): Kx=Ky=105cm/s; ( 2)工况 1 计算结果 经计算,稳定渗流期单位坝长渗漏量 q=m.,浸润线位臵见下图: 大坝土料为粘性土,其渗透破坏形式 为流土,破坏坡降: J 破坏 =( rs/rw1)( 1n) = J 允许 =J 破坏 /K=按坝体浸润线复核,最大渗透比降 J=J 允许 ,因此不会产生渗透破坏。 由于坝体下游未采取排水措施,坝体浸润线过高,故坝体应采取相应的排水设施,增设坝脚堆石棱体,以降低坝体浸润线。 ( 3)工况 2 计算结果 放水涵洞进口双向转动闸门的尺寸为 Φ300mm,洞身断面尺寸(城门型),校核洪水位 959m 至放水涵洞取水高程 951m 之间的库容差为 万 m3,考虑 ,经计算,水库水位由 959m 降至 951m 所需的时间为 天。 经计算,水库降落期单位坝长渗漏量 q=m.,计算的浸润线位臵见下图: 按坝体浸润线复核,最大渗透比降 J=J 允许 ,因此不会产生渗透破坏。 坝坡稳定计算 ( 1)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 稳定计算的目的是保证土石坝在自重、各种情况下的孔隙压力和外荷载的作用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不致发生通过坝体或坝体和坝基的整体剪切破坏。 两岔河水库大坝现状的坝坡稳定计算考虑了下列两种情况: 工况 1(正常 运用):稳定渗流期的下游坝坡(上游正常蓄水位 959m与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 ); 工况 2(非常运用):水库水位降落期的上游坝坡(水库水位从正常 蓄水位 959m 降至放水涵洞取水高程 951m)。 计算方法为刚体极限平衡法,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边坡稳定设计软件》( 版)计算。 坝体强度计算方法为有效应力法,设计抗剪强度指标按饱和慢剪试验指标的 倍取用。 表 稳定计算采用参数表 部位 试验强度指标 设计强度指标 湿容重 饱和容重 C(kPa) φ (度 ) C(kPa) φ (度 ) γ w(t/m3) γ s(t/m3) 坝 体 25 坝 基 500 500 ( 2)工况 1:稳定渗流期下游坝坡稳定计算结果 通过程序自动收索,最不利滑动面的圆心坐标为: x=、y=,滑弧半径 R=。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见表 : 表 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表 计算方法 计算安全系数K 最小安全系数允许值K 瑞典条分法 Bishop 法 Janbu 法 由表 可知,稳定渗流期的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 3)工况 2:水库水位降落期上游坝坡稳定计算结果 通过程序自动收索,最不利滑动面的圆心坐标为: x=、y=,滑弧半径 R=。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见表 : 表 上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表 计算方法 计算安全系数K 最小安全系数允许值K 瑞典条分法 Bishop 法 Janbu 法 由表 可知,水库水位降落期的上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复核结论 主要存在问题 ⑴ 、大坝坝顶高程达不到规范要求,溢洪道过水断面不够。 1971年发生洪水漫顶造成溃坝,坝体被冲毁三分之一,修复后的坝段发生明显沉陷。 ⑵ 、 1979 年除险加固时修建的溢洪道衬砌施工质量差,溢洪道底板和侧墙发 生多处断裂,整个墙体随时都可能倒塌。 一旦侧墙倒塌,洪水将直接冲击右坝肩,危及坝身安全。 ⑶ 、现有溢洪道出口正处右坝脚,未与河道连接,洪水迂回冲击、淘刷坝体,影响坝体稳定。 ⑷ 、放水涵洞施工质量差,进口未设截流设施。 1987 年 6 月,放水涵洞消力池发生陷洞,库水几乎漏完。 ⑸ 、大坝坝身及坝基存在两处明显渗漏,总渗漏量。 ⑹ 、大坝上、下游坝面均无护坡,下游坝坡与两岸岸坡连接处未设排水 沟,坝坡受雨水冲刷严重。 下游坝脚未设排水棱体,坝内浸润线较高。 ⑺ 、放水涵洞进口双向转动闸门已损坏,需更换,进口消力池需改 建。 ⑻ 、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够,需疏浚扩宽。 ⑼ 、两岔河 未按有关规范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