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招待所景观改造工程施组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 高聚物改性沥青油毡防水卷材规格 表 36 厚度 (mm) 宽度 (mm) 长度 (m) ≥ 1000 20 ≥ 1000 10 ≥ 1000 10 ≥ 1000 10 技术性能:见表 37。 高 聚物改性沥青油毡防水卷材技术性能表 37 指 标 聚酯胎 麻布胎 聚乙烯胎 坡纤胎 拉 力 N ≥ 400 ≥ 500 ≥ 50 ≥ 200 延伸率 % ≥ 30 ≥ 5 ≥ 200 ≥ 50 耐 热 度 85℃受热 2h 不流淌 , 涂盖层无滑动 低温柔性 15℃绕规定直径圆棒,无裂纹 不透水性 压力 /保持时间 配套材料: 氯丁橡胶沥青胶粘剂:氯丁橡胶加入沥青及溶剂配制而成的黑色液体。 用于油毡接缝的粘结。 橡胶沥青乳液:用于卷材粘结。 橡胶沥青嵌缝膏:用于特殊部位、管根、变形缝等处的嵌固密封。 汽油、二甲苯等:用于清洗工具及污染部位。 主要用具: 清理用具:高压吹风机、小平铲、笤帚。 操作工具、电动搅拌器、油毛刷、铁桶、汽油喷灯或专用火焰喷枪、压子、手持压滚、铁辊、剪刀、量尺、 1500mm� 30 管(铁、塑料)、划(放)线 用品。 作业条件: 施工前审核图纸,编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 地下防水工程必须由专业队施工,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铺贴防水层的基层必须按设计施工完毕,并经养护后干燥,含水率不大于 9%;基层应平整、牢固、不空鼓开裂、不起砂。 防水层施工涂底胶前(冷底子油),应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 施工用材料均为易燃,因而应准备好相应的消防器材。 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 → 涂刷基层处理剂 → 铺贴附加层 → 热熔铺贴卷材 → 热熔封边 →做保护层 基层清理:施工前将验收合格的基层清理干净。 涂刷基层处理剂:在基层表面满刷一道用汽油稀释的氯丁橡胶沥青胶粘剂,涂刷应均匀,不透底。 铺贴附加层:管根、阴阳角部位加铺一层卷材。 按规范及设计要求将卷材裁成相应的形状进行铺贴。 铺贴卷材:将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按铺贴长度进行裁剪并卷好备用,操作时将已卷好的卷材,用 � 30 的管穿入卷心,卷材端头比齐开始铺的起点,点燃汽油喷灯或专用火焰喷枪,加热基层与卷材交接处,喷枪距加热面保持 300mm 左右的距离,往返喷烤、 观察当卷材的沥青刚刚熔化时,手扶管心两端向前缓缓滚动铺设,要求用力均匀、不窝气,铺设压边宽度应掌握好,满贴法搭接宽度为 80mm,条粘法搭接宽度为 100mm。 热熔封边:卷材搭接缝处用喷枪加热,压合至边缘挤出沥青粘牢。 卷材末端收头用沥青嵌缝膏嵌固填实。 保护层施工:平面做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立面防水层施工完,应及时稀撒石碴后抹水泥砂浆保护层。 保证项目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胶粘剂的规格、性能、配合 比必须按设计和有关标准采用,应有合格的出 厂证明。 卷材防水层特殊部位的细部作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防水层严禁有破损和渗漏现象。 基本项目: 基层应平整,无空鼓、起砂,阴阳角应呈圆弧形或钝角。 改性沥青胶粘剂涂刷应均匀,不得有漏刷、透底和麻点等现象。 卷材防水铺附加层的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分层的接头搭接宽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收头应嵌牢固。 卷材粘结应牢固,无空鼓、损伤、滑移翘边、起泡、皱折等缺陷。 地下卷材防 水层部位预埋的管道,在施工中不得碰损和堵塞杂物。 卷材防水层铺贴完成后,应及时做好保护层,防止结构施工碰损防水层;外贴防水层施工完后,应按设计砌好防护墙。 卷材平面防水层施工,不得在防水层上放置材料及作为施工运输车道。 卷材搭接不良:接头搭接形式以及长边、短边的搭接宽度偏小,接头处的粘结不密实,接槎损坏、空鼓;施工操作中应按程序弹标准线,使与卷材规格相符,操作中齐线铺贴,使卷材接长边不小于 100mm,短边不小于 150mm。 空鼓:铺贴卷材的基层 潮湿,不平整、不洁净、产生基层与卷材间窝气、空鼓;铺设时排气不彻底,窝住空气,也可使卷材间空鼓;施工时基层应充分干燥,卷材铺设应均匀压实。 管根处防水层粘贴不良:清理不洁净、裁剪卷材与根部形状不符、压边不实等造成粘贴不良;施工时清理应彻底干净,注意操作,将卷材压实,不得有张嘴、翘边、折皱等现象。 渗漏:转角、管根、变形缝处不易操作而渗漏。 施工时附加层应仔细操作;保护好接槎卷材,搭接应满足宽度要求,保证特殊部位的质量。 五、现场拌制混凝土施工工艺 1. 施工准备 材料及主要机具: 水泥:水泥的品种、标号、厂别及牌号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报告。 砂:砂的粒径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 砂中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含泥量≤ 3%;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含泥量≤ 5%,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含泥量应≤ 3%。 砂中泥块的含量(大于 5mm 的纯泥),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其泥块含量应≤ l%;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其泥块含量应≤ 2%,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其泥块含量应≤ l%。 砂应有试验报告单。 石子(碎石或卵石):石子的粒径、级配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 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应≤ 1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C15 时,应≤ 25%。 石子的含泥量(小于 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应≤ 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C15 时,应≤ 2%;当对混凝土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应≤ 1%。 石子的泥块含量(大于 5mm 的纯泥):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应≤ 0 5%;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时,应≤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C10 时,应≤ l%。 水:宜采用饮用水。 其它水,其水质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63 一 89)的规定。 外加剂:所用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生产厂家及牌号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 外加剂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使用说明,并应有有关指标的进场试验报告。 国家规定要求认证的产品,还应有准用证件。 外加剂必须有掺量试验。 主要机具:混凝土搅拌机采用自落式搅拌机。 计量设备采用磅秤。 水计量可采用流量计、时间继电器控制的流量计或水箱水位管标志计量器。 上料设备采用双轮手推车、砂石输料斗等,以及配套的其它设备。 现场试验器具,如坍落度测试设备、试模等。 作业条件: 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通知单,并将其转换为每盘实际使用的施工配合比,并公布于搅拌配料地点的标牌上。 所有的原材料经检查,全部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所提出的要求。 搅拌机及其配套的设备应运转灵活、安全可靠。 电源及配电系统符合要求, 安全可靠。 所有计量器具必须有检定的有效期标识。 地磅下面及周围的砂、石清理干净,计量器具灵敏可靠,并按施工配合比设专人定磅。 管理人员向作业班组进行配合比、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需浇筑混凝土的工程部位已办理隐检、预检手续、混凝土浇筑的申请单已经有关管理人员批准。 新下达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 开盘鉴定的工作已进行并符合要求。 2. 操作工艺 每台班开始前,对搅拌机及上料设备进行检查并试运转;对所用计量器具进行检查并定磅;校对施工配 合比;对所用原材料的规格、品种、产地、牌号及质量进行检查,并与施工配合比进行核对;对砂、石的含水率进行检查,如有变化,及时通知试验人员调整用水量。 一切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开盘拌制混凝土。 计量: 砂、石计量:用手推车上料时,必须车车过磅,卸多补少。 有贮料斗及配套的计量设备,采用自动或半自动上料时,需调整好斗门关闭的提前量,以保证计量准确。 砂、石计量的允许偏差应≤177。 3%。 水泥计量:搅拌时采用袋装水泥时,对每批进场的水泥应抽查 10 袋的重量,并计量每 袋的平均实际重量。 小于标 定重量的要开袋补足,或以每袋的实际水泥重量为准,调整砂、石、水及其它材料用量,按配合比的 *比例重新确定每盘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搅拌时采用散装水泥的,应每盘精确计量。 水泥计量的允许偏差应≤177。 2%。 外加剂及混合料计量:对于粉状的外加剂和混合料,应按施工配合比每盘的用料,预先在外加剂和混合料存放的仓库中进行计量,并以小包装运到搅拌地点备用。 液态外加剂要随用随搅拌,并用比重计检查其浓度,用量桶计量。 外加剂、混合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177。 2%。 水计量:水必须盘盘计量,其允许偏差应≤177。 2%。 上料:现场拌制混凝土,一般是计量好的原材料先汇集在上料斗中,经上料斗进入搅拌筒。 水及液态外加剂经计量后,在往搅拌筒中进料的同时,直接进入搅拌筒。 原材料汇集入上料斗的顺序如下: 当无外加剂、混合料时,依次进入上料斗的顺序为石子、水泥、砂。 当掺混合料时,其顺序为石子、水泥、混合料、砂。 当掺干粉状外加剂时,其顺序为石子、外加剂、水泥、砂成顺序为石子、水泥、砂子、外加剂。 第一盘混凝土拌制的操作: 每次上班拌制第一盘混凝土时,先加水使搅拌筒 空转数分钟, 搅拌筒被充分湿润后,将剩余积水倒净。 搅拌第一盘时,由于砂浆粘筒壁而损失,因此,石子的用量应按配合比减半。 从第二盘开始,按给定的配合比投料。 搅拌时间控制: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按表 428 控制。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 (s) 表 428 搅拌机出料量 (L) 250 250~ 500 500 自落式 90 120 150 注: l.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系指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中起,到开始卸料止 的时间; 2. 当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出料:出料时,先少许出料,目测拌合物的外观质量,如目测合格方可出料。 每盘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出尽。 混凝土拌制的质量检查: 检查拌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用量,每一个工作班至少两次。 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 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不泌水、不离析。 不符合要求时,应查找原因,及时调整。 在每一工作班内,当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外界 影响有变动时(如下雨或原材料有变化),应及时检查。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随时检查。 按以下规定留置试块: 每拌制 100 盘且不超过 100m3 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 盘时,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对现浇混凝土结构,每一现浇楼层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按规定留置抗渗试块。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 组数。 可根据技术交底的要求确定。 为保证留置的试块有代表性,应在第三盘以后至搅拌结束前 30min 之间取样。 混凝土所用水泥、骨料、外加剂、混合料的规格、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方法:检查原材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单。 混凝土的强度评定应符合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试块强度试压报告及强度评定资料。 基本项目: 混凝土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应符合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测定及检查施工记录。 混凝土强度不足或强度不均匀,强度离差大,是常发生的质量问题,是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 防止这一质量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除了在混凝土运输、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外,在混凝土拌制阶段要特别注意。 要控制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 要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原材料的配料计量。 混凝土裂缝是常发生的质量问题。 造成的原因很多。 在拌制阶段,如果砂、石含泥量大、用水量大、使用过期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收缩裂缝。 因此在拌制阶段,仍要严 格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计量。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差,坍落度不符合要求。 造成这类质量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水灰比影响最大;第二是石子的级配差,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第三是搅拌时间过短或太长等。 解决的办法应从以上三方面着手。 要注意水泥、外加剂、混合料的存放保管。 水泥应有水泥库,防止雨淋和受潮;出厂超过三个月的水泥应复试。 外加剂、混合料要防止受潮和变质,要分规格、品种分别存放,以防止错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