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目区的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等,基本达到了高优农业所要求的标准,土地产出率较高。 生产现状 项目所选择的蔬菜和水产 两个产业是惠安县农业的二大支柱产业,其中蔬菜种播种面积达 万亩 ,占农作物面积的 10%左右。 水产业产值 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 %。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惠安县通 过各种渠道每年投入 900 万元,扶助蔬菜、水产业的发展,政策效益发挥了作用,并有资金投入具体项目,基地达 227 个,示范基地的产值达 5 亿元,为全县农业产值的 %,公司 +农户、村委会 +农户的生产模式已显现生命力。 项目区在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培植蔬菜、水产两大主导产业,是目前惠安县的高优蔬菜 和水产生产示范区,现建有近 4000 亩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年出口创汇近 7000 万元;水产示范片净峰镇的养殖面积已达 19015 亩, 主要养殖缢蛏、牡蛎、花蛤、紫菜和海带,尚可利用的浅海滩涂有 17 万亩,渔业产值达 亿元,目前养殖业年产量为 43520 吨,给当地渔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 项目区目前有中绿、大明、泉峰和惠丰等四家从事蔬菜生产与加工、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在这四家龙头企业的协作下,进行产、加、销一条龙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已引进试验、示范成功的蔬菜、水产品种有数十个,采用种(养)先进科技,使生产有明 显提高。 示范区蔬菜年均亩产值 由 1300 元提高到 13500 万元以上,比建设前增加近 10 倍。 目前,示范区的蔬菜和水产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少部分进入国内市场和一些蔬菜水产品经营公司。 基础设施 自 1997 年至今,项目区进行了 持续的农田 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新建排灌渠 58 条,总长 ,埋输水管 6KM,建节水闸 23座;新修机耕道 25 条、 12KM,建桥梁 21 座;架输电线路 1000M。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通畅、田间电气配套,大大改善了示范区的生产条件。 项目区目前种植业的 耕作、灌溉、植保、运输机械化作业率为 70%,收获、种植机械化作业率为 40%以上;水产业的饲养、水保、捕涝、运输、贮藏机械化作业率为 60%。 在农业服务方面,项目区培养和引进 810 名有关作物、生物、电脑、农经、农机、环保等专业的技术骨干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每镇建立功能齐全的农技服务站,配备 68 名工作热心、责任心强、技术扎实的农业技术人员,每个行政村配备 2 名专职农技干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 1 个农业科技示范小组,抓 23 户重点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以项目区为中心,镇为基础,组为重点,上下连接配套的现代化 农技推广网络。 从加工能力看,目前,有中绿公司、大明公司两家加工企业,具备了蔬菜保鲜、冷藏和净菜加工的一系列先进设备和技术,从事蔬菜保鲜加工出口业务,农产品对外市场畅通,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销往国内的福州、厦门、上海、北京等市场。 人力技术资源 项目区涉及农村劳动力 ,其中农业劳动力 3865人,占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 3265 人,占项目区农村劳动力的 %。 其中,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达 200 人。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项目区培育和引进了中绿、大明、惠丰、泉峰等四家农业公司 ,并以其为龙头负责示范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工作,这些公司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近 100 人,其中具有 高级职称者 8 人,中级职称者 40 人,初级职称者 50 人,同时聘请了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农科院、福建师范大学、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从事作物、园艺、植保、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等方面的专家教授 17 人,承担技术指导工作。 因此示范区的整体人员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前,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是全县最高的。 项目区所在县乡财政及农民收入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惠安县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已连续六年获得福建省经济“十佳县”和“十强县”称号。 据20xx 年统计,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农业总产值 亿元。 三资企业 372 家,年产值 27 亿元,出口总额 亿美元。 从项目区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0xx 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 4650 元,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1 倍以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见附表 1)。 目前,项目区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45%,日常消费结构支出趋于合理。 近年来,项目区围绕“政策倾斜、政府推动、龙头带路、农户参与”的方针,不断加大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使全区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现行经营管理情况 项目区目前由惠安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经营管理。 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机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中绿公司、大明公司、泉峰公司、惠丰公司负责项目区的生产经营。 项目区内农民通过出租耕地、参与生产和投资入股的办法获得收入和报酬。 在探索现代农业组织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 项目实施保证条件 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好 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优越,其土壤、水资源、气候均有利于项 目的实施。 惠安县是个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在确保“农民增收保供给”的指导思想下,十分重视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自 1997 年以来,在 4 年的时间里为示范区投资累计 20xx多万元。 其中,“沃土计划”的实施为提高项目区土壤质量做出了很大贡献, 经过几年改土工程的实施,目前项目区的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等,基本达到了高优农业所要求的标准,土地产出率较高。 项目区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交通、能源、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条件已基本完备。 技术力量雄厚 项目区选择福建农林农林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该大学与项目区所在 县、镇、村等三级政府的多个部门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福建农林大学是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省级农业教学科研单位,在园艺作物栽培、植物保护、资源开发、农产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该大学与技术协作单位关系密切,省水产研究所和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参与了水产养殖,加工菜项目的工作。 本项目实施后,福建农 林大学和技术协作单位将派出以张春霞副校长为组长的具有蔬菜、水产技术优势的专家指导小组,为本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 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合理 惠安县委、县政府 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组织有关专家实地勘察、论证、规划,项目区镇村两级领导也把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工作纳入发展目标,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予以推进,真正做到精力、人员、资金和责任的四落实。 县政府还成立了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组织健全,部门配合密切,有关涉农部门和项目区镇村两级干部能够协同攻关。 领导和各级成员事业心强,高度负责,技术推广力量雄厚,将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产品方案设计 市场分 析 产品市场供需现状 无公害蔬菜产品市场供需分析 自 1988 年国务院批准组织实施以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大中城市副食品供应为基本目标的“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20xx 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 万hm2,比 1990 年增加 万 hm2,增长 %,蔬菜总产量达 亿吨,比 1990 年增加 亿吨,增长 %,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 公斤,大大超过世界人均 102 公斤的水平 ,我国人均蔬菜消费量已达 180 公斤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商品蔬菜的总需求量将有所上升,但升幅将趋于平缓,考虑到我国已是WTO 成员国,与国外蔬菜相比,我国蔬菜具有价格比较优势,因此,预计今后我国蔬菜消费量增长缓慢,但蔬菜消费结构将继续改变,出口量增加,人们对净菜和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增长,然而我国目前的无公害蔬菜产量只占蔬菜总产量的很小比例,与社会需求和出口创汇要求相差甚远。 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大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致力于蔬菜的种植和加 工, 20xx 年建立基地 27000 亩,其中项目区内 3500 亩,厂房 3 万 m2,现代化标准车间 1760 m2,冷库 3000m2,主要蔬菜品种有: 大葱 、洋葱、青葱、 小香葱、青花菜、芋头、甜豌豆、菜用大 豆、蚕豆、青豌豆、秋葵、茄子、幼黄瓜、甜玉米、马铃薯、牛蒡、红萝卜、菠菜、西芹、生菜等二十多种,按照进口国合同订单组织生产, 产品 80%出口, 20%内销。 面对WTO 的挑战,两大公司已采取了从无公害到绿色蔬菜最终实现有机蔬菜的发展对策,加强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建设,以满足国内外的需要。 名优珍海产品市场供需分 析 鲍鱼其肉肥美,为海产中的珍品,多供应高级宾馆和出口。 除鲜食外,亦可加工成罐头或鲍鱼干,售价均昂贵,鲍鱼壳即有名的中药石决明,又是制作贝雕画的重要材料。 20 世纪九十年代,鲍鱼的国际市场缺口 5000 吨 /年,每公斤价格稳定在 5070美元。 这种情况刺激了世界鲍鱼业的发展,但到目前,鲍鱼的国际市场缺口仍在 20xx 吨 /年。 随着鲍鱼养殖技术的改进,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单位成本下降,鲍鱼产品已由只供应高级宾馆和出口,向消费群体多元化发展,除供应高级宾馆和出口外,鲍鱼已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因此发展鲍鱼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青石斑鱼、 魳 鱼等名优珍海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食品,营养价值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日本以及西欧诸发达国家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都在 100 公斤 /年左右,而福建省农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仅 10 公斤 /年左右,全国平均消费量更低。 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 污染,极大地制约了石斑鱼、 魳 鱼等名优珍海产品的发展,青石斑鱼每公斤价格已由 90 年代初的 100120 元增至 1998 年的150160 元, 20xx 年价格有所回落,但国际市场价格仍稳定在100 元 /公斤以上。 目前,青石斑鱼、 魳 鱼等名 优珍海产品主要供应日本、韩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产品供不应求。 因此,发展青石斑鱼、 魳 鱼等名优珍海产品国内外市场前景均看好。 紫海胆是新兴养殖项目, 1996 年盐渍海胆黄出口日本每吨60 万元人民币, 20xx 年国内广东市场收购价 400 元 /公斤。 项目区发展紫海胆养殖具有良好的前景。 泉峰水产综合开发公司自 20xx 年以来,已筹集资金 110 万元,主要从事鲍鱼和贝藻养殖,已建有蓄水池、育苗池、孵化池、催产池、饲料池等 131 个,先后购买黑鲍亲种 1300 粒,至目前,已培育出鲍鱼苗 380 万粒,为本地和外地养殖户提供鲍鱼苗种365 万粒。 泉丰深海养殖有限公司也于 20xx 年落户项目区,是闽台合资企业,主要从事名优珍海产养殖。 首期投资 600 万元人民币,引进台湾高科技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 8 座,从事青石斑鱼等名优珍海产品养殖,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 产品市场预测及前景分析 无公害蔬菜产品市场预测及前景分析 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发展,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蔬菜产需基本相对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蔬菜的消费已由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要求蔬菜商品“优质、卫 生、营养、保健、方便”。 根据农业 部市场信息司提供信息,我国蔬菜的产需正在发生以下几方面转变: 一是向营养保健型转变。 主要表现为营养价值高、风味好的豆类、瓜类、食用菌类、茄果类蔬菜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营养价值高的蔬菜销势看好;一些具有保健医疗功能的野生蔬菜、特色菜等身价倍增,成为菜中精品。 二是向“绿色食品型”转变。 90 年代,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实行“绿色食品”的证书制,把优质、安全、营养型的食品称“绿色食品”,从产地生态环境、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到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和细菌含量等方面对“绿色食品”的标准做了界定,但由于种种 原因,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及其加工产品仍占相当小的比例,远远无法满足国内外的需求。 据羊城晚报报道, 20xx 年 11 月 21 日,在深圳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推出的第一天,在获准推出无公害蔬菜专柜的万佳、岁宝、天虹、沃尔玛等大商场,都出现了抢购蔬菜的热潮,无公害蔬菜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这说明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市场潜力巨大。 三是向净菜方便型转变。 福建省的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近年来在一些超市进行净菜上市试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近几年所有出口蔬菜产品都采用净菜小包装,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净菜销售会成为蔬菜销售的重要方向。 四是向蔬菜工业食品型转变。 “蔬菜工业食品”已不仅是一般的加工,而是包括原料贮存、半成品加工和营养成分分离、提纯、重组等。 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在食品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一般达 80%,有的高达 90%,而我国只占 25%。 可见,我国在蔬菜工业食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是向名特稀优型转变。 主要表现为人们购买趋向时令菜、反季节菜方向发展;在淡季,花椰菜、西洋芹、韭菜等更加畅销;在冬季北方市场上,喜温蔬菜如黄瓜、番茄、西葫芦等颇受欢迎;大路菜销售正逐渐减少,细菜 消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