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聚氯乙烯发展现状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0 致谢 11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1 第 1 章 概述 聚氯乙烯的性质 聚氯乙烯 ( PVC) 本色为一种微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 随助剂用量不同,分为软、硬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 是一种使用一个氯原子取代聚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的高分子材 料。 聚氯乙烯具有阻燃(阻燃值为 40 以上)、耐化学药品性高(耐浓盐酸、浓度为 90% 的硫酸、浓度为 60% 的硝酸和浓度 20% 的氢氧化钠)、机械强度及电绝缘性良好的优点。 但其耐热性较差,软化点为 80℃ ,于 130℃ 开始分解变色,并析出 HCI。 具有稳定的物理 化学性质,不溶于水、酒精、汽油,气体、水汽渗漏性低;在常温下可耐任何浓度的盐酸、 90%以下的硫酸、 50— 60%的硝酸和20%以下的烧碱溶液,具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对盐类相当稳定,但能够溶解于醚、酮、氯化脂肪烃和芳香烃等有机溶剂。 此外, PVC 的光、热稳定性较差,在 100℃ 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暴晒,就会分解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变色,物理机械性能迅速下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稳定剂以提高对热和光的稳定性。 聚氯乙烯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塑料,它是由聚氯乙烯树脂、增塑剂和防老剂组成的树脂,本身并无毒性。 但所添加的增塑剂、防老剂等主要辅料有毒性,日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主要使用对苯二甲酸 二 丁酯、邻苯二甲酸 二 辛酯等,这些化学品都有毒性,聚氯乙烯的防老剂硬脂酸铅盐也是有毒的。 含铅盐防老剂的聚氯乙烯 (PVC)制品和乙醇、乙醚及其他溶剂接触会析出铅。 含铅盐的聚氯乙烯用作食品包装与油条、炸糕、炸鱼、熟肉类制品、蛋糕点心类食品相遇,就会使铅分子扩散到油脂中去,所以不能使用聚氯乙烯塑料袋盛装食品,尤其不能盛装含油类的食品。 聚氯乙烯的分类 按照合成工艺不同,聚氯乙烯可以分为四类:悬浮法、本体法、乳液法及微悬浮法。 悬浮法和本体法属通用树脂,乳液法和微悬浮法主要用作糊树脂。 按照聚合中的分散剂的不同分为:紧密型及疏松型。 按照用途,聚氯乙烯又可以分为普通级(有毒 PVC)和卫生级(无毒 PVC)。 卫生级要求氯乙烯 (VCM)含量很低,可用于食品及医学。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 近年来,又研制成功了一些特种聚氯乙烯树脂,例如:高聚合度树脂、高假比重树脂及 TK—400 球型树脂等等。 高聚合度 PVC 树脂广泛用于汽车零部件、门窗的密封条、电线、电缆、器软管及其它管类,还可以用于制作体育用品等。 高假比重 PVC 树脂,是用于加工大口径 PVC 管材的专用树脂。 TK— 400 球型树脂 ,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可部分替代 ABS塑料,广泛用于建筑、电子、工业等领域。 第 2 章 聚氯乙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 PVC 发展现状产量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巨大的内需促进 r 国内 Pvc 飞速发展, 2020 年全国 Pvc 生产能力 ltq29 万吨,产量达到 972 万吨。 我国历年聚氯乙烯产量发展趋势与特点我国 Pvc 景气周期峰年 2020 年过后,连续出现高达 3096 以上的过快扩能, 2020 年预计产能增至 1665 万吨。 产能增长过快,致使国内 PvclH 场严晕供大于求。 近几年,因国际油价持续卜扬,使得石油乙烯法 Pvc牛产成本居高不下,而电石法 Pvc 凭借着成本优势,相对获利较大。 电石法 PvcN 于发展主流, 2020 年以来新增的 Pvc 产能中电石法 da39。 60% .以上,并且还在不断上升,目前电石法 Pvc 产能、产量均占到。 70% .以上。 进入 2l 世纪,我国扩建和新建了一批 20 万吨/年以上规模的 PvC 项目,如沧州化工、齐鲁石化、大沽化工、上海氯碱、上海天原、天津 LG、四川金路、新疆天业、宜宾天原、湖南株化、宁波台塑等。 规模大者已达 60 万吨/年以上,有的建成 Pvc 生 产基地。 遵循原料导向规律,使氯碱Pvc 企业靠近原料资源产地,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域发展,对于减少运费、降低劳动和产品成本、缓解环保压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 Pvc产能大幅增长, Pvc 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使自给率逐年提高,大大减少了进口量,使进口量与消费量的比例由 20 世纪 90 年代自 ~J50%下降至日前自 ~910%左右,同时出口量增加。 2020 年 10 月以来,国内聚氯乙烯市场风云突变,价格急转下调,从最高时每吨9100 多元,下滑至目前的每吨 6500 元至 7000 元左右,最低甚至仅为每吨 5500 元至6000 元左右,已逼近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