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技术基础。 在实用技术方面以科技引进为主,推动出口导向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 70 年代是发展改良型技术,配合重工业的优点发展。 为此,韩国设立了许多研究机械、冶金、资源、化学、造船、电子、通讯等领域的研究 机构,一方面研究引进消化技术和开发新技术,另一方面加紧与此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建立适合国情的科研队伍。 80 年代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促进产业科技改造和技术嫁接,逐步发展到研究开发与创新的阶段,把高技术工业列为重点,进入“创新型”的技术发展时期。 新加坡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更为密切,互相协调,形成两个较明显的时期特点:一是相互促进。 即以新工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 从 50 年代开始,政府就颁布“新兴工业(减免所得税)法令”,鼓励新兴工业和新产品的发展,使新工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 融合一体。 二是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80 年代前后,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发展力度,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地位,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口号,设立技能基金会,推行“发展咨询计划”,对聘请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进行资助,并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 1984 年技能基金会开始推行“资助新科技工业计划”,发展尖端技术,进入高科技发展时期。 台湾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当局于 1959 年制定“长期发展科学计划”,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持台湾的科技发展事业。 进入 60 年代,随着出口导向工业迅速 发展,对科技需求剧增,很快带动了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 60 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进入全盛时期,工业结构孕育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为科技队伍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 1969 年推出《 12 年科学发展计划》,以推动科技迈向新的高度。 这项计划规定三个目标:一是改进科学教育,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以满足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的需要,补充师资并提高教师素质;二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谋求科技工业的自主发展;三是支持工业、农业、交通通讯、医药卫生、原子能运用、促进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发展。 1979 年又提出“科技升级”的口号,将科技升级作为 80 年代科技发展的主方向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 1982 年通过《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从强化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为防止人才外流和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1983 年又公布“培养和招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吸收科技人员,加大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大批科研力量,保持经济高速度的增长。 香港对科技的重视始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此之前的港督对科技不很重视,科技发展的速度不快。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第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把科技、教 育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发达国家及大陆加强科技合作,科技水平在迅速提高。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根源是把科技与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它们发展经济的共同做法。 韩国从 70 年代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计划和教育法规,严格实行在职技术培训制度,企业规模在 200 人以上的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对其 15%的职工进行强制性职业培训。 在普及方面, 1988 年小学入学率达到 100%, 1993 年中学入学率为 91%,大学入学率 46%。 政府认为,要达到工业化水平,科学家 应占 5%,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占 10%,其余 85% 人应具有相应的技能。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技术培训,现在职业高中招生人数达 100 万人。 从 1987 年开始,政府每年培养 50 200 名工科博士,计划派出 10000 名博士生出国留学进修,到 20xx 年每年从世界各地召回韩籍科学家 200 人,届时将拥有 3000名世界水平的科技人才。 新加坡教育费占财政支出的 10%, 1984 年 1985 年增至 1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重视教育普及和电脑教育普及工作,培养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 台湾教育经费的增长率 快于经济增长率。 1952 1981 年国民生产总值从 千亿美元增加到 亿美元,增长了 倍,同期教育经济经费都增长了 90 多倍。 其中 19531968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 19731981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电脑教育受到较高重视。 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看,每年的教育投资都是处在不断增加状态,而且增长幅度较大,为知识经济时代积累大量人才。 香港教育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实现了科技 由“改良型”为重点向“创新型”为主的转变,“创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具备了科技人才的条件,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中,占有较大的主动权,属于国际上少有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和教育的发展,以教育为基础,给科技研究开发提供大批科技人才,科技与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经济增长不断加快,这是现代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科教体制改革是激发科技活力的关键 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二者协调、有效地配合,是提高科技产出、实现科技价值的 重要途径和方式。 改革与科教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建立新的动力机制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科技创新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的同步改革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体制决定了宏观目标、发展政策、投资导向、内部机制、人事制度、奖惩办法、产权关系。 1.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的相互关系 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于科技体制。 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科技体制,它们的改革和发展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但二者具有横向的协作性、同步性、一体性的特征,这种连带关系要求发展目标的合作性,从整体利益出发在不同的岗位上体 现出应有的价值。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力因素与生产活动规律的要求。 所以,教育体制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科技改革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直接服务于科技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人才本身就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即高校的机制运作要反映出科技与教育双方面规律的特点。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教育体制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体现科技体制的变革要求。 教育体制同科技体制建立互动关系的前提是国家首先要搞好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僵化,与生产实践脱节,投入与产出效果差, 那么教育体制的改革就容易走上两难境地,花大力气解决好科技体制改革关系重大。 2.我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1956 年国务院编制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规划,即《 19561967 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一年统计显示,全国共有独立的科研机构 410 个,职工 万人,其中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19603 人。 中国科学院有研究机构 66 个,研究人员 5115 人。 1958 年成立国家科委,负责制定全国科技发展政策,协调科研任务,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合作等项工作。 从 19671977 年间,科技工作几乎停止。 1978 年 3 月 18 日,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1985 年 3 月 18 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科技拨款体制,开拓技术市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协作,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基础研究实行科学基金制,由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公益性研究,实行政府拨款,经费包干;技术开发推行技术合同制, 35 年内实现事业费自给。 在技术市场方面,开展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贸易活动,转让成果收入近期一律免税。 1987 年 国务院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主要将技术开发机构推向企业,或以种种形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为扩大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转让提供法律保障。 1992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这是国家面向 21 世纪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为确保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确定了科技工作的三个层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科研。 面向经济过度主战场的科技计划由五个计划构成;一是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计划。 集中优秀科技人员和财政科技经费,解决在国 家发展中具有方向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关键科技问题,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 该项目计划包括 179 个项目, 4000 多个专题,经费投入 6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 35 亿元,投入人员 万人次。 二是重点工业性实验项目计划。 通过工业性试验,促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其中 75%为工业性示范项目, 25%为工业性试验基地。 到 1993 年经费总投入达 30亿元。 三是星火计划。 这是 1986 年国务院以推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为目的的科研计划,制定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技术密集区,利用技术开发示范项目,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 加快农村和乡镇企业发展。 到 1993 年底累计立项 50700 项,投资 亿元,培训农村管理和实用技术人才 2070 万人次,建立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 67 个。 四是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自 1990 年开始实施,项目大都是通过省部级鉴定科技成果,具有水平先进、覆盖面大、推广效益显著等特点。 计划立项 430 个,提供贷款 亿元。 五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首先开发适合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组建国际级研究中心。 到 1993 年底已组建 67 个工程中心,投资 亿元。 第二层次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计划,包括两个 计划:一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选择高技术领域的 7 个方面 15 个项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火炬计划。 在全国建立一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抓好效率高的高技术产品开发,促进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自 19881993 年底累计立项 5041 个,建成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52 个。 19911993 年实现利税 亿元。 第三层次是基础研究。 包括两大计划: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自 1984 年启动,在大学、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有国际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机制,吸引国内 外研究人员,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到 1993 年底全国建成 156 个重点实验室,投入人民币 亿元,外汇 亿美元。 二是攀登计划。 国家选择经济建设急需的有重要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于 1992 年启动,截止 1995 年底安排了 30 项,国家每年投入几千万元。 我国自 80 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从科技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科研领域立项、科研经费、科研管理机制等多种层面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以及国际科技管理的发展情况比较,我国科技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科 技体制存在的不妥之处表现在: 第一,科研与生产脱节。 由于传统的科研体制统得过死,科研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队伍对企业的实际需要了解较少,不知企业需要什么技术,企业也不知该与哪些科研部门结合,造成客观上科技开发与生产实际脱离。 传统的观念意识束缚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有不少人把科研与职称评定联系的比较紧密,应用开发往往周期长,这里有几种因素在产生影响,一是企业对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实用性和开发前景的认识;二是科研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商品的问题;三是企业投资实力问题,科研成果开发投资和成果转化的技术设备投资,以及新产品市场的开拓费用等。 所以,作为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性承担能力脆弱。 科研人员往往不愿陷入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也就是不愿深入到企业领域内部,多数科技人员漂浮在表层化的科研项目上。 第二,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求生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主体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属于“生产工人”的范畴,应当靠自己的劳动成果 科技产品去换取劳动报酬,尤其是应用型的开发研究,必须走上这种运行机制。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仍然靠政府发工资,靠政府拨款搞项目,政府科研机构的这种特点最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 下惯性的延续,国家科技投资的 55%左右分配给直属科研机构,只有 30%左右分配给企业。 经济发达国家仅有 10%左右的经费分配给政府科研机构。 第三,对科技成果保护软弱。 知识产权问题我们已从法律上进行了保护;但在现实生活和企业运行、市场流通、知识开发等过程中,侵权、变相侵权现象严重,被侵权者往往也法制意识淡漠,滋长了知识侵权现象的普遍性和猖獗性。 政府在打击科研成果侵权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软弱性。 第四,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平均主义、攀比嫉妒现象的潜在因素,直接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政策上 的规定和落实到位的差距,都给人以很大的束缚力。 转变人们的观念意识,大胆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并实施较大的奖励措施,是拉动科研亟待推进的普遍问题。 科技市场的构建,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第五,科研结构不合理。 企业研究与开发实力不足,全国每年企业获省部级的专利数只占国内总数的 15%左右,科研与开发主体本应是企业,而企业又恰恰缺乏实力,科研人员和资金投入没有得到重视。 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造成应用研究后劲不足。 3.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 科技 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首先要强化观念意识,观念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