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42 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北齐时,尚书省长官是真正的宰相。 《资治通鉴》记载 “高德政与杨愔同为相。 ”此时,高德政、杨愔是作为尚书省长官,都是宰相。 高德政是尚书省右仆射,杨愔是尚书令。 录尚书事的地位、权力甚至超过尚书令、仆射,同为宰相。 杨坚建立隋朝后, 在中央 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门下省、内 史 省。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左、右仆射。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内 史 省长官为内 史 令。 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新唐书 •百官志》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 “门下省„„侍中„„隋曰纳言„„侍中之职„„所谓佑天 子而统大政者也。 ”“中书省„„中书令„„隋曰内史令„„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 ” 《隋书 •百官》记载“尚书省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 隋朝虽然确立了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的群相制,但是分工还不是很明确。 李渊建立唐朝,唐因隋制 ,宰相分工更加明确 ,实行群相制。 唐朝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制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左、右仆射。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因此尚书令不设,左、右仆射实际上是尚书省长官。 唐朝初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唐太宗时,“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都是宰相之职。 唐高宗以后,三省长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三品”“同平章事”等衔才是宰相,不加衔的三省长官不是宰相。 唐玄宗时,政事堂改名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们集中处理国家政事的专门机构,中书门下成员皆为宰相。 唐朝中后期,存在首席宰相,即执笔宰相。 唐肃宗实行轮流执笔的制度,每人执笔十日,其后执笔天数略有不同。 五代基本沿袭唐制 ,宰相制度依旧是群相制 ,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办公机构。 五代时期虽然是宰相群相制度,但是枢密使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枢密代 政。 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权行中书事,成了代理宰相。 ① 五代时 ①戴显群:《唐五代政治史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版,第 85页。 第 6 页 (共 10 页) 期,枢密使多兼相职,而宰相不兼枢密者,是徒有相名而无实权。 赵匡胤建立北宋, 在中央 实行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 中书门下是沿用唐制,是宰相们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书门下的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是正宰相。 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正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丞相。 南宋高宗时,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平章事为正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三省合而为一。 南宋孝宗时,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 两宋实 行宰相群相制。 辽朝 在中央 实行双轨制,即北、南面官制。 北、南宰相府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左、右丞相。 金熙宗采用宋制,尚书省设尚书令,为 百官之长、 正宰相,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副宰相。 金海陵王完颜亮废中书省、门下省二省,只保留尚书省,确立一省制。 辽金宰相人数众多,为群相制。 元朝 在中央实行 实行一省制。 《元史 •百官》记载 “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兼任。 是虚衔。 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各一名,以右丞相为尊。 左右丞相下又有平章政事 ,右、左丞,参知政事 ,是副宰相。 “右丞相、左丞 相„„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平章政事„„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 元朝实行群相制。 (四)终结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承元制。 设中书省,设左、右丞。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