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产方式发展出口蔬菜法国豆 600 亩、蜜本南瓜 1000 亩、加工辣椒 2500 余亩等 7个订单共 万亩,实现产值 2200 万元。 这些订单接踵而来,为我市蔬菜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固的原材料供应,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刺激了蔬菜加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我市的蔬菜资源优势逐渐 凸显出来。 4.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无公害蔬菜蓬勃发展 目前,我市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 4 万亩,通过重庆市验收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了 9000 亩,其中 “ 太和 ” 牌无公害蔬菜产品顺利通过了重庆市的认定并授牌,结束了我市没有无公害农产品的历史,开启了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应用的先河。 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我市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有力地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显端倪 蔬菜生产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关键要上规模、上档次,延 伸产业链条。 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十分注重蔬菜的加工增值问题,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采用了 “ 公司 +基地 +农户 ” 的模式,使企业与基地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截止 20xx 年,全市共引进壮大蔬菜加工企业 8 家,年消化鲜菜 8 万吨,加工产品 万吨,出口产品 ,出口交货值达 100 万美元。 主要加工企业和产品有:德佳食品(集团)、永生食品公司的榨菜系列;爱洋公司的大头菜系列;全成公司的海椒系列。 其中德佳、永生两家食品企业的产品远销欧盟、日本、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 6.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扩大,优势产区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在合川市蔬菜营销协会引导下,发展分会 6 个,蔬菜专业合作社 1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 1071 余个,培养营销大户 120 余户,年交易量达 万吨,年成交额近 2 亿元。 20xx 年成功建立了合川市三绿无公害食品超市(配送中心),发展配送单位 10 余家,年配送蔬菜达 2800 余吨。 20xx 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人员达 3000 余人,外销蔬菜 4 万余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我市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7.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蔬菜与粮食相比,有着极为可观的比较效益。 从种菜户粮、菜两者的成本核算看,粮食每亩的生产成本 310 元,露地蔬菜 800 元;净收入粮食每亩 250 元,蔬菜 2200元。 露地蔬菜稻谷的近 10 倍。 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0xx 年,邓招守在钱塘镇租地 100 亩,投资 20 多万元种植辣椒,总收入达 50 多万元,净收入 20多万元,草街镇枫木村三社叶正寿种植蔬菜 30 亩,年收入达 万元。 小沔镇种植的 1500 亩海椒,每亩收入达 3000 元,比调整种植结构前每亩增收 20xx 余元。 蔬菜生产的高效益,为我市展现了种植 业结构调整的广阔前景,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一个新的亮点。 四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1.生产大大超前,加工、营销环节滞后 近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的步伐大大加快,产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但加工企业少,蔬菜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蔬菜出售多为 “ 原 ” 字号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 一是加工率低,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极少;二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是加工链条不长,以重庆金州食品 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也是从近年来才开始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加工领域,逐步形成领舞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3.部分蔬菜基础配套设施差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基地 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几乎属于 “ 太阳路 ” ,成为蔬菜发展的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