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及其深加工产品七大系列产品。 形成飞机维修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 物流:依托厦门现有的海、陆、空主体交通优势,开发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设施平台,进一步完善配套体系,建立开放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周边省份和本省实力强的货运,货 代公司来厦设立“物流配送中心”。 扶持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配送网络,通过信息化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 推进厦门区域性金融市场建设,引进境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公司、建立和完善辐射对周边地区的资金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证券保险服务等金融市场,增强资本运作融资能力、帮助引导企业上市,创新融资品种,拓展融资渠道。 力争组建我市本土的金融控股公司,筹建本土保险、证券和风险投资公司。 利用对台优势,引进台资银行或组建台资合作银行。 构筑厦台直接通汇,在部分外资银行开办台币业务。 努力使厦门成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的中心。 商贸:构建多元化商贸经营格局。 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外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周边地区企业来厦经营国际贸易。 扩大一般贸易、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 积极发展内资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的商业流通企业,扶持一批本地商品名店做强做大。 构建中心商务区,合理进行商业布局。 旅游:突出“海洋、侨乡、文化、生态”四大特色,把厦门建设成亚太知名的国际性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 注重商旅结合、文体旅结合,会展旅结合,准旅游概念渗透副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建立厦门旅游四个亮点,即鼓浪 屿艺术岛、环岛路东海岸休闲度假观光带、集美学村、对台旅游。 形成三个旅游圈: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圈,郊野休闲旅游圈,山海协作旅游圈,这指漳州、泉州、三明、龙岩、莆田、武夷山等旅游腹地。 会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利用厦门的知名度、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会展设施,加强市场化运作,注重包装、宣传和组织,争取一些常年或定期召开的大型综合性、专业性会展活动定点厦门。 吸引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跨国公司年会等各类学术论坛、专业培训和品牌展会等等,努力使厦门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的会务中心。 教育:利用特色教育资源,发挥名校效应,积极推进非 义务教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鼓励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小学在城市新区和岛外地区设立分校。 重点开发两个高等教育文教区。 其一是:“厦大 —— 曾厝安文教区”其二是“集美杏林文教区”。 前者依托厦大、加快国家会计学院、厦门成人高校、厦大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扶持华夏学院等民办高校,建成“学科齐全、高品位、高档次”的文教区,并与厦门软件园形成互动。 后者在办好集美大学的基础上、创办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 中介服务:大力培植和引进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关的中介服务业。 鼓励物流中介、船代货代、检测检验、产权交易、技术市场 、经纪市场、人才中介,评估机构、情报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金融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 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卫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争取尽快将厦门建成闽南金三角,闽西南五方的“医疗”,“急救”,“疾病预防控制和康复”中心。 房地产:在调整、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我市房地产业。 多渠道分流人口,提高城市品位。 合理布局: 厦门本岛以第三产业为主,承担城市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研发中心功能。 同安集美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西海域继续壮大支柱产业。 东海域成为产业新区。 ① 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中心城市。 完善现有的信息、金融、医疗卫生、保险、商贸、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高层次的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业。 以孵化器、工程中心及研发基地为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本岛所配置的功能区为:湖滨北路行政金融中心;火炬高科技园(含软件园、路桥高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北大生物园);自由港(航空工业城、象屿保税区);万石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环岛路旅游观光带,浮屿 —— 鹭江道中心 商务区、轮渡 —— 象屿 —— 航空港物流园区。 鼓浪屿艺术岛,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 ② 西海域。 海沧城区、马銮湾城区、集美 —— 杏林湾文教区。 西部产业带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其中海沧产业区其他功能区:包括集美文教区、海沧物流园区、未来海岸居住区、马銮湾商住环、杏林湾水上运动中心、中州岛温泉旅游度假区。 ③ 同集路沿线及大同城区。 重点发展电子、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轻工食品、石材等。 建立汽车、水产、化工批发市场。 ④ 东海域。 重点发展民营工业。 巷南工业区主要发展电子,光电一体化、新能源、巷北工业区主要发展轻型加工区。 重点建立大嶝特色中心镇、发展旅游和对台贸易。 ⑤ 生态产业区。 重点以“公司 +农户”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厦门岛外的山地作为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生态旅游开发用地。 提升素质 ① 通过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推动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三产行业的主导创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提升我市主要服务业的国际化 服务水平;吸引国内外高校及大专院校来厦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我市科技研发水平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 推动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形成具有技术优势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 鼓励民营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特别是科技型民营经济。 把民营经济培育成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规划民营经济园区。 充分利用资源,使民营经济向区域化发展。 吸引农民进镇发展民营经济。 加强与泉州和金门地区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厦门协作区产业化布 局 以厦门特区为中心,创建区域性流量经济的新格局。 厦门区域性产业化大协作,就是要继续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通过发展流量经济,进一步对漳州、泉州、龙岩、三明和粤东、赣南起带头、辐射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 厦门流量经济的率先发展,将为协作区的资金、技术、物资、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增流提建和融合分汇,拓宽与闽粤赣的对内连接提升区域产业化协作层次,形成区域性流量经济协作发展的新格局。 以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协作配套为重点,促进厦 门协作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本区域各地市无论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方面都各有优势和劣势,通过发展区域产业大协作,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化劣势为优势,充分挖掘协作区各种资源的产业一体化综合效益。 厦门特区在“增创新优势,更上有一层楼 ”的同时,大力推进自身产业转型,促进适合内陆发展的机电、轻纺、建材、农业等产业向龙岩、三明和赣南等地市转移,充分发挥特区大中型企业的作用,促进配套产业在全区域的合理扩散,而且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大力开展农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互动发展。 龙岩、三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明 显。 在产业协作上,应与厦门和泉州沿海开展农业产业协作,并积极吸纳厦门、泉州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带动山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在自身产业布局上,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一批粮、果、茶、菌、花卉和经济林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改造老工业基地,发展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充分发挥闽西土楼、古田会址、冠豸山、大金湖、玉华洞等精品旅游景区的效应,积极开拓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全面提高山区的综合效益。 泉州要继续依托晋江的制鞋业,石狮的服装纺织业、南安的建材业、惠安的石雕业、德化的日用陶瓷业等龙头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 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漳州要打好对台农业合作的牌,继续办好闽台农业和试验区“为构筑闽粤赣与台湾的两岸农业合作开发实验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厦门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 (一)近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 厦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加快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步伐,对科技工作、对区域创新提出更切实的任务。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薄弱,需要扩大软硬环境的建设。 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全国 53 个高新区中,面积最小,虽然实施“一区多园”,但总面积不到 平方公里,而且存在布局零散,发展空间不大, 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为此,要求加大规划范围,加强“一区多园”软硬件建设。 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完善。 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政策力度还不足,例如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和扶持政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创业资本政策,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创新性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比较少等问题;区域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政策等尚未制定;已制定的科技创新政策还存在落实问题等。 为此,迫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创新的配套环境建设。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独立开展科技创新的复盖面较低, 20xx 年有六成左右的企业尚未开展 Ramp。 D 活动;不少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水平不高, Ramp。 D 经费总量为 5 亿元左右,与其他省级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占厦门工业总产值绝对大头的三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厦门设立研发机构的还较少。 为此,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迫切要求之一。 为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已成立的机构不多,从业人员少,规模小,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质量偏低,服务能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技术创新服务要求,缺乏竞争力等。 “产学研”脱节严重。 厦门区域虽然有厦门大学 等多所高等院校,有国家海洋三所等省、部级科研院所,以及外地科研机构在厦门设立的研发机构。 但是,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师资研究力量配套,与厦门市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大部分科研机构也游离于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之外;另一方面,企业决策者“产学研”意识不浓厚,并缺乏鼓励“产学研”联合的优惠政策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产学研”活动中,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 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具有丰富的人才优胜,是区域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竞争力较弱。 据 20xx 年统计,厦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为 13781 人,而且专业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常规专业多,特殊人才少,企业缺乏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高智力人才。 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特别没有形成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投资发展的人才群体。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对中国 200 个城市涉及竞争力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估,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 位,其中,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厦门在前 10 位之外,竞争力较差。 (二)厦门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主要任务。 科技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厦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到 20xx 年,主要发展目标是: ①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65%。 ②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21%。 ③ 全市研究与开发( R& D)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例达 2%以上,其中企业 R& D 经费投入占总 R& D 投入的比例 超过 70%。 ④ 要形成具有都市型农业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农业良种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 85%、 70%和 58%,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达到 万元 /人年;支柱产业 80%的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二十世纪末的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上等水平;社会领域科技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⑤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并充分利用厦门市的环 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和引进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科技型企业家、知名学者、 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和工作。 ⑥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完成土地开发面积 5 平方公里,加快软件园、生物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建成 10 个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创业提供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条件齐全、服务手段先进的科研和创业基地。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xx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0% 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500 亿元, R& D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达 2. 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 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飞机维修等。 A、电子信息产业 —— 信息港建设: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络和高 速信息交换平台,到 20xx 年完成信息港网络建设,实现电信、有线电视网和城域网络平台相融合的统一语音、数据、图像网;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结算与 IC 卡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化税务系统、公众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和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教育与科技信息系统、特区产业与流通信息系统、口岸人物流综合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