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doc28页(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鼓励城市交通发达、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联合建设、共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按照无害化的要求自行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接纳处置周边地区同类型的危险废物。 鼓励依托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建设区域性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鼓励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统筹建设。 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所在的城市,原则上不得再另行择址新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 可在同一场址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选择能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统筹处置的工艺设备。 坚持“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原则上要求新建省级危险废 物处置中心项目必须在同一地点同时配备综合利用、焚烧和安全填埋等工艺装置。 采用焚烧工艺处置医疗废物的城市,可以考虑焚烧当地适宜焚烧的危险废物,并在设计上应进行充 分考虑。 三、选址复核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场址具有较高的社会敏感性,必须在环境、社会、经济上充分可行,符合有关要求。 应综合考虑处置设施的服务半径、防护距离、运输距离、交通、土地利用状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公众意见等因素 ,在综合比选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选址,经比选后推荐首选场址。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附项目选址位置图(包括各个备选地 址),并同时标识周围水域、主导风向、交通干道、居(村)民区、饮用水源地、工业区、危险废物重点产生源等与选址有关的情况。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还要在可研中确定各中转站的选址。 首先复核项目材料是否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国家环保总局(或省局)的批复意见。 二是复核环境影响评价所提出的环保措施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是否落实。 三是复核场址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 危险废物填埋场应附有地质勘探报告,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有关参数。 四是复核是否有当地规划、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许可证明材料(如征地批复文件、报批文件等 )。 五是复核水、电、路等配套条件落实情况,包括水量水质、用电负荷、供电等级、供电协议、变配电方案等。 四、建设规模复核 (一)废物产生量调查 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提交项目覆盖区域内危险废物产生量的详细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 应将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除医院临床废物以外的 45 种废物和列入《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的医疗废物纳入相应的产生量统计范围,并要求70%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产生量落实到具体的产生源,在报告中附主要产生源清单,分地区、行业、处置途径、现状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给出目前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基本流向和 对应数量。 医疗废物产生量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医疗机构实际调查,区分病床和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参考国内外经验数据,综合分析得到全部医疗废物产生量,并将医疗废物产生量全部折算到病床上。 应给出各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病床使用率、门诊量数据,尤其需要对传染病院床位数情况予以单独说明。 除分析正常情况下的产生量外,还要兼顾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等特殊情况下的医疗废物产生量。 (二)废物性质调查 在进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调查时,应通过实测情况进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特性分析。 主要包括物化性质分析和生物毒性分析,如热值 (高 位热值和低位热值 )、成分(水分、灰分、挥发分、可燃成分)、固态碳、容重(密度)、有机和无机成分、元素分析(尤其是氯、汞、钙和铅)、 pH值等。 对于医疗废物,还需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数、沙门氏菌等生物毒理指标分析。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应基于废物性质进行设计和建设,并尽可能考虑废物来源和性质的不确定性,应使处置设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建设规模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需处置量应按照处置工艺的不同,分类汇总。 充分考虑项目初期收缴率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因素,建设规模的确定不应以预测期期末的规模确定,防止规 模过大。 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对区域内已建成或在建的其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包括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回收企业)有明确的处置方案,否则不应将区域内所有需要集中处置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量作为确定建设规模的依据。 对于可以被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统筹处置的易焚烧类危险废物,不能在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规模确定上双重计算。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安全填埋场的规模需要根据区域危险废物的调查,综合考虑需直接填埋的危险废物、需经过预处理后填埋的危险废物以及区域内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后的残渣,并考虑填 埋废物的初始密度、上覆压力作用下的最终压实密度,以及覆盖层物质的体积、固化处理添加物的体积等因素后确定。 安全填埋场应当保证建成后具有 10 年或更长的使用期。 填埋场应合理确定分期建设 规模。 医疗废物建设规模一般不应高于规划中确定的规模。 原则上不容许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主体设备配备备用能力。 危险废物系统配置上应满足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在检修期间的贮存需要。 对于医疗废物,可以采取冷藏、利用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处置、临时委托相邻城市医疗废物处置等途径解决设施检修期间的处置需要。 若采用回转窑焚烧炉,一般不应配备 2 个以上(含 2 个)的同类型生产线。 确需配备的,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详细说明多个生产线之间的工艺组合关系、与尾气处理系统的匹配性等问题。 确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模要充分考虑规格化因素,可以按照 1 5 吨 /日进行设计。 五、收集运输系统复核 危险废物收集运输系统包括危险废物中转站设置 (中转站数量、选址、占地面积、主要配置、收运范围 )、收运时间和频次、收集容器、贮存设施。 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路线、车辆配置、周转箱规格和个数、收运时间和频次,一般情况下不宜建设中转站。 收集运输系统应提出全过程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应急措施等管理要求。 (一)危险废物中转站 危险废物中转站可按照“一市一站”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运输距离、交通等因素,同时满足环评要求,合理设置,配备必要的收运车辆,明确中转站贮存时间。 (二)收运方式 危险废物: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应采用不同的运送车。 所配备的运送车辆应与运送周期内的废物产生量相适应,并合理地备用应急车辆。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结合废物调查,确定各类运输车辆的规格、数量、要求。 医疗废物:周转箱(桶)配备数量应根据产生数量和医疗废物密度(无实测数据时一般可采用 200kg/ m3)计算得出,同时考虑到周转箱互换情况,保证一定的富余数量。 医疗废物运输一般应采用陆路方式运输。 一般情况下,转运车的有效载重为 1 吨。 对于传染病医院产生的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使用固定车辆转运,并且不得再混运其它医疗废物。 (三)收运路线和频次 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的废物运送路线图应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应明确收集频次和运输路线,并落实到各产生量大的企业或医疗机构。 运送路线要求要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 (四)贮存设施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进场贮存操作程序 、贮存设施要求。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设计包括不同危险废物贮存容器的选择、形状、材质;贮存库设计面积、分区情况;附属设施(隔离设施、报警装置、防风防晒防雨设施、消防设施、警示标志)的设计;防水设计;污水收集设施设计;贮存设施示意图等。 医疗废物贮存设施设计包括面积、分区情况(冷藏库与普通库、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和一般医疗废物等);附属设施(隔离设施、报警装置、防风防晒防雨设施、警示标志)的设计;防水设计;污水收集设施设计;贮存设施示意图等。 填埋场应设暂存库,暂存库内应分区设置,以便将已经检测和未经检测的废物分区 存放,经过检测的废物按物理化学性质分区存放。 省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贮存库应有不少于 100 平方米的贮存面积专供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使用。 六、高温热处理系统复核 (一)进料配伍 接受鉴别 危险废物接收系统包括自动计量设施、卸料设施、卸料场地。 自动计量设施应具有称重、记录、传输、打印与数据处理功能。 其中地磅的规格应按运输车最大满载重量的 倍设置。 卸料设施、卸料场地应满足危险废物运输车顺畅作业的要求,同时卸载区应设置必备的消防设施。 处置设施应设置化验室 ,配备危险废物特性鉴别的仪器设备。 化验室仪器的规 格、数量及化验室的面积应根据处置设施的运行参数、规模等条件确定。 进料系统 应针对不同形态、特征的废物确定不同的进料方式和装置。 在焚烧炉炉体结构设计上应体现出不同的进料口设计。 同一焚烧设备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时,医疗废物应有单独的进料路线、装置和系统配置要求。 危险废物入炉前可酌情进行破碎和搅拌等处理。 进料系统实现自动进料,进料口应配制保持气密性的装置(可采用双闸门密闭连锁控制);进料路径畅通,防止堵塞;进料系统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有害气体溢出;液体废物输送时,充分考虑防腐和防堵塞。 医疗废物进料口的尺 寸应与采用的包装袋和利器盒的尺寸相配套,保证包装物完好、顺利地进入焚烧炉。 配伍系统 应根据产生量调查,确定入炉掺配的原则,根据废物的状态、产生量和燃烧热值进行入炉的搭配,明确废物的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设计合理的废物配伍方案,给出严禁入炉废物、可以直接入炉的废物以及可以进行组合后入炉的废物,提出配伍和入炉的基本要求。 (二)焚烧工艺设备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进行炉型比选,确定焚烧炉工艺、设备设计参数、结构、尺寸 ,以及焚烧系统关键设备的技术性能 ,列出焚烧系统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材质、规格、型号、数量、国产 或进口)。 需详细阐明工艺技术来源和特点,附清楚表达设备的系统组成、构造、性能、特点的图纸和说明。 热工计算 采用高温热处理系统(包括焚烧、热解工艺等)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基于物料性质,论述焚烧系统的热工平衡,为工艺控制选择奠定基础,同时提交沿程的温度平衡、热平衡和物料平衡数据。 在温度平衡中,应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同时兼顾各装置的适应性和考虑物料含氯量的露点温度,给出焚烧系统中各控制点的温度控制值和控制幅度,其中包括第一、二燃烧室出口中心温度,余热回收 系统、急冷室、除酸装置、布袋除尘装置和烟囱的出口温度等。 根据热力学原理和温度平衡值计算得出焚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等热量数据。 给出第一、二燃烧室的燃料补充量,理论空气量、过量空气系数,理论 /实际需要烟气量和产生烟气量 ,余热回收系统和急冷塔用水量(或产生蒸汽量)。 应给出工艺各段(包括尾气处理等)关键元素(如氯等)和物质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以及各类消耗物质,如消石灰、活性炭等的使用量,得到污染物排放的源强,同时应考虑事故排放量的计算。 炉型选择 危险废物焚烧炉型应优先采用对废物种类适应性强的回转窑焚烧炉。 医疗废物焚烧炉型选择时,单台处理能力在 10吨 /日以上的焚烧炉应优先采用回转窑焚烧炉,鼓励采用连续热解焚烧炉;小于 10 吨 /日,优先采用连续热解焚烧炉、高温蒸煮等工艺,严禁采用单燃烧室焚烧炉和炉排炉。 积极发展和鼓励其他新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建设。 设备性能 焚烧处理系统包括进料系统、焚烧炉、燃烧空气系统、辅助燃烧装置、残渣处理系统、紧急排放烟囱等。 进料系统主要设备包括加料器、料仓、传输带、液压推料器。 焚烧炉必须配备一燃室和二燃室,燃烧室后设置紧急排放烟囱。 燃烧空气装置一般由一次风机、二次风机、空气加热器、其他辅 助系统组成。 辅助燃烧装置包括储油箱、油泵、减压阀、阻火器、截门、过滤器、放空阀和燃烧器等。 焚烧炉应选择技术成熟、自动化水平高、运行稳定的焚烧炉。 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 10 年;具备一定超负荷处理能力。 实现连续、自动的投料和清灰。 配备有运行工况(温度、炉压、一氧化碳、氧气等)的在线监测装置、自控连锁装置、记录装置;焚烧炉应设置防爆门或其他防爆设施,燃烧室后应设置紧急排放烟囱,并设置联动装置使其只能在事故或紧急状态时才可启动。 燃烧器具有自动点火、大小火自动调节、灭火保护、故障报警等功能以及良好的燃料分配和合理配风 的性能。 风机的最大风量应为最大设计风量的 110%120%,风量调节宜采取连续方式。 供油泵不宜少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doc28页(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见。 同时根据规定指明属于大 (中、小 )型 仓库储存 单位 的哪一个。 作为重大危险源监控单位是否已遵守《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是否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作为重大危险源监控单位是否已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危化字[20xx]43 号《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34 一、区域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 .......................................................................... 34 二、区内企业结构分析 ..................................................................
顶棚有下垂感: 主要是没有按规定要求起拱或起拱高度不够引起视觉误差,应按规定起拱。 缝隙不直: 应该弹线钉板,并用扫槽刨修直。 板的颜色不匀 : 应事先选板,板面颜色不同者分别用于各个房间。 面不平: 分块规格大于 40 厘米时,应在方块中间横向加 4 厘米的卡档龙骨。 棚四周沿墙离缝: 龙骨收缩造成,应四周钉压缝条。 4. 门窗工程 木门窗 施工工艺流程 弹水平控制线→门窗框固定→检查校正
比如汇丰家园虽然也处于金榜公园边上,不过由于小区规模大,配套齐,所以售价比同处金榜公园附近的美新广场高出近 1000 元一平米。 厦门高层的单体数量较多,基本不部臵社区环境,即使有也很简单。 较突出的是汇丰家园,内部设立了运动场、游泳池等。 而这种社区环境和配套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增加了楼盘的卖点。 说明高层住宅同样需要高档次的配套来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 的需求。 叁、 产品篇
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 4 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H5N1 亚型病毒感染者可出 现肺部浸润。 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 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四)预后 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 H9N H7NH7N H7N3 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 H5N1
图 9. 行业累计主营业务利润率及相关指标发展趋势 ................................................................... 4 图 10. 行业累计资产收益率及相关指标发展趋势 .......................................................................... 4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