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竞争力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 积极参与创新。 五是加强人才定期和不定期培训。 六是根据创新型员工具有的较强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和开发新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对员工实行分散分层管理,激励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报告之二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与自主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关分析 中国网 |时间: 20xx0123|文章来源:中国网 人力资源是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了解、掌握其存量水平和结构,对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从而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员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 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从业人员数已经由 20xx 年的 931 人增加到 20xx年末的 1273 人,增长了 37%;民营企业平均科技人员从 20xx 年的 106 人增加到 20xx 年的130 人,增长了 23%;民营企业平均研发人员数从 20xx 年的 53 人增加到 59 人,增长了 11%。 此项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分别对 20xx 年、 20xx 年和 20xx 年民营企业调查的相关数据。 可以看出,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科技人员数量以及研发人员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效的人 力支持。 但是,企业科技人员,尤其是研究开发人员数量增长还比较缓慢,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也较低。 (二)人才学历状况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从我们对 20xx 年民营企业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人才在民营企业中的比例不高于 1%,具有硕士学历的人才占员工的比例只有 4%,两项相加不足 5%,这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很少,这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作用。 在学历分布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占员工比例为 12%,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才所占比例为 32%,这两项相加所占 的比例达到 44%,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中具有一般学历的人才已接近一半,这为今后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较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的学历在中专及中专以下,大约占员工总数的 51%,表明人才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民营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三)人员职称结构 中国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结构分布情况与人才学历分布情况类似。 从同一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员工仅占 3%,这一部分是自主创新的带头人,但数量较少;中级职称的员工比例只有 9%,这一部分是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也存在储备不足的问题; 具有初级职称的员工比例有 25%左右(见图 3),这一部分是自主创新的后备和补充力量,但可以看出这一力量还显不够雄厚,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主创新后劲不足。 另外,除了具有技术职称的员工之外,还有 63%的员工没有职称。 可以看出,中国民营企业内的高级、中级、初级以及普通员工等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这些都将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四)人员年龄结构分布 科技人员做出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在 25~45岁之间,创新的高峰期是在 35~45岁之间,这是做出代表性重大科学发现时的年龄。 因此,中青年始终是自 主创新的生力军。 从同一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状态。 企业从业人员中, 29 岁以下的员工占 42%,接近一半; 30~39 岁的员工占 34%,即 40 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占到 76%(见图 4),这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人员基础。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民营企业主管人员必须认真培养和激励这些人员,让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活动强的特点,鼓励他们提高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为企业自主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五)人员流动率状况 人才流动是民营企业保持人员更新、技术及管理经验能够有效交流的方式之一。 根 据我们对同一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看,当前,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在一个企业工作 1~3年的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例 33%,是员工中最大的群体;工作 3~5 年的占 27%,为第二大员工群体;工作 1 年以内的也较多,所占比例为 25%;工作 5 年以上的员工所占比例最小在 15%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在 3 年内调换工作的跳跃性和自由度很大。 在与民营企业主管人员的座谈中,民营企业主管人员一个很大的担忧,就是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差,担心企业的技术或商业秘密因这些员工的流动而丧失,但从反方面来看,人员的流动也为民营企业 吸收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可能。 (六)人才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人才是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依托力量。 从同一调研的情况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在使用国际人才时,外籍人员占绝大多数,一般占到国际人才总量的 76%。 外籍人才是中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的特色人群,也是民营企业人才交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除外籍人员外,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占国际人才的 17%(见图 6),应该说发展空间还很大,民营企业可以更多地提供机会和信息给这些留学归国人员。 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港澳台人员比例较少。 但是,从国际人才的数量来看,他们在所有从 业人员中的比例很低,企业平均国际人员不到 1 个,这些都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方面还比较落后。 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为民营企业引进、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民营企业与海外人才及其项目交流与洽谈提供平台服务,推动民营企业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要自己下大力气培养出本土的国际化人才,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七)研发人员情况 研发人员占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比例是衡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一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规模大的民营企业和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其研发人员的比 重相对较高,如技工贸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民营企业其研发人员比例为 %;技工贸收入为 1 亿 ~10 亿元的民营企业其研发人员比例为 %;技工贸收入 500 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研发人员比例为 %。 而那些企业规模处于中间水平的民营企业,包括技工贸收入为500 万 ~1 亿元的民营企业其研发人员比例只处在 8%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20xx 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 105 家数据库。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其技术创新活跃程度较高,它们是中国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群体。 如果按照行业对调查企业的研发人员所占比例进行分类,如图 8 所示,可明显观察到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环保设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比例明显大于传统制造业,这些企业的研发人员平均占到从业人员的 %,而传统制造业的这一比例只有 %。 其中,新材料行业的研发人员比例最高,达到了 %,其次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行业。 分报告之三 影响民营企业 Ramp。 D 投入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与克鲁格曼预言 中国网 |时间: 20xx0205|文章来源:中国网 经济增长是一个由要素 投入推动和需求拉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资本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和技术的进步。 1994 年,克鲁格曼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称蓬勃发展的东南亚经济实际上是一只纸老虎。 尽管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完全是一种投入型增长,依靠高储蓄、高投资和增加劳动力来增长经济。 这些国家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实现以科技进步带动的增长。 甚至这一地区经济最强大的日本也是这样。 投入型增长迟早会引起收益递减,这些国家的经济必定发生危机。 克鲁格曼等人对亚洲的研究,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定理提供了证据:依 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197820xx 年,长达 28 年,按照旧的统计口径,中国 GDP 年平均增长 %;按照国家统计局 20xx 年调整后的统计方法, 199320xx 年,中国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这就是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式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在结构上类似,都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投入推动的经济,技术进步的含量较低。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重消耗大宗商品”模式。 这一模 式由两个板块推动,即固定投资和出口,两者产出共占中国 GDP 的 75%以上。 20xx 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铜、镍和锌耗用国,它的大宗商品 Delta 值(工业原材料消耗增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增长)更是令人吃惊。 以 20xx 年为例,中国的铝用量增长占了全球铝用量增长的 50%、铁矿石占了 84%、钢材占 108%、水泥占 115%、锌占 120%、而铜用量增长更是惊人,达到了 307%。 在经过了 20 多年的高资源消耗的发展之路之后,中国再继续维系高资源投入强度已经出现了困难。 自 20xx 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明显的资源供给不足现象。 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土地短缺在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广泛存在,即便是以往被公认的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民工荒”。 从需求方面来看,在中国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频繁发生国际贸易摩擦也为中国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设置了障碍,而国内市场需求多年来也持续不振。 持续了 20 多年的“中国奇迹”式的经济增长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以往的“高资本消耗+大规模劳动投入+低技术进步”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陷阱。 摒弃旧的增长模式,通过创新延续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分报告之七 自主创新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中国网 |时间: 20xx0205|文章来源:中国网 民营经济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化发展的生力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0xx 年底公布的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民营经济已经占到 GDP 总量的 66%,上缴税收占到总额的 71%,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已经超过全社会就业人口的 75%。 2 20xx 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大约占出口总 额的 1/9,到 20xx 年上半年已经占到 1/6。 同时,私营企业进口增长速度也很快,同比增长率大大高于进口总额的同比增长率,私营企业进口比重日益增加。 不过民营企业技术引进规模较小。 20xx 年中国引进技术 8605 项,合同金额 亿美元,技术费 亿美。 其中,民营企业引进技术合同数目 425 项,合同金额 亿美元,技术费 亿美元,金额占比只有 %, 比 20xx 年增长 %。 20xx 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引进技术 302 项,合同金额 亿美元,技术费用 亿美元,金额占比 %,金额同比增长 %。 3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 20xx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 亿美元,比 20xx 年增长 %。 其中,私营企业(除国有、集体、外资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约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额比重的 47%。 20xx 年私营企业约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额比重的 56%,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448 亿美元。 20xx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2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 38 亿美元,当期利润再投资 32 亿美元 ,其他投资 亿美元;国有企业占投资比重由 20xx 年的 35%降至 29%,非国有企业比重持续提高。 海外上市融资上,民营企业也担当起了重要角色。 20xx 年国内共有 84 家公司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证券市场上市,总筹资额高达 亿美元。 盛大、百度、搜狐、侨兴、无锡尚德、上海四方等一批民营企业越洋到海外成功上市。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总体来说国际化水平较低,依然主要在低成本、低附加值层面上谋求粗放型和数量型出口扩张,缺乏技术创新和世界品牌,没有大规模进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领域。 当然,也有少数民营企业积极寻求与海外厂商的合作,或直接选择海外兼并收购,就是为了获取 技术及其他资源,以求摆脱价值链低端制造者的角色,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自由配置,加速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各国企业之间合作。 同时,也加剧了竞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价值链条某些环节上拥有相对优势的民营企业也日益卷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展跨国 投资、生产、销售、服务等国际经济活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只有实现国际化才能发展。 第一,民营企业只有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和引进人才,及时掌握外部信息,才能更好地寻找获利市场;使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做强、做大。 第二,民营企业只有融入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大潮,逐步走出国门,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条,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才能从过去那种“机会导 向”和“成本导向”转向“战略导向”和“价值导向”上来,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只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和经营,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近 30 年的飞速发展,一批企业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