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腾讯: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三章讨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 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 它 的主题正逐渐从科技本身延伸到人的生活。 社交网络的兴起源自互联网的生态革 新 ,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赋能创造条件。 在对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之 前,有 必 要互 联 网的 发 展历程 进 行简 单 地梳 理。 本章 介 绍 了 社 交网 络 的新生态、 我国互联 网 的发展与趋势,以及社交网络相关的产业集群。 第四章关注宏观层面互联网政策的演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各国相继出台 互联网政策。 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国民经济 , 同时避免负面的社会影响 , 成为其 政策的应有之义与权衡标准。 近年来 , 针对 新 兴社交网络的治理不仅仅聚焦于大 众舆论的讨论 , 还涉及了政府的角色转变与政策权衡。 互联网政策演变 , 对本研 究而言,构成了一个宏观的制度性背景。 第五章选择了老年人 、 都市白领 、 青年农民工和大学生青年四个不同的社会 经济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 探讨他们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过程中接触互联网 的机会和所拥有互联网使用资源方面的情况。 从第六 章 开始 为 调查 数 据的研 究 发现 , 整体 上 以老年 、 中年 、 青年 为 结构, 第六和第七章关注老年人 , 第八和第九章关注中年人 , 第十和第十一章关注青年。 第十二章为互联网金融的专题研究。 第六章主要讨论社交网络对老年人的生活机会和主观福利的影响。 第七 章 将 调查中的老年样本区分为三类群体 , 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 、 使用互联网但不使 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以及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 , 通过对比三类群体在生活机会、 网络消费 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 更清晰展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老年人的多维 度赋能。 第八章探讨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职业生涯与家庭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则从家 庭的层次探讨中年子女与父母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结构的连接 , 如何对父 母 接 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 父母获取信息和生活消费产生影响 , 以及这种亲子的连接 如何促进 了 代际交流。 第十章揭示互联 网 和社交网络如 何 为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创 造 了新的空间和 可能 性 , 在与主流文化和权力博弈的过程中 , 青年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社会空 间 —— 一个 “ 想象的共同体 ”。 第十一章关注青年子女与父母的连接。 连同第九 章 , 在这里 , 不仅将看到社交网络作为重要的结构如何影响代际关系与赋能 , 也 将看到社会结构 , 即子女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社交网络的赋能 , 这两 种结构的交织与挑战也是本报告的重要分析框架。 附录: 附录 1 从工具性 、 社 会 参与和情感赋能三个方面 , 利用访谈资料 , 考察老年 人的日常生活中 , 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 社交网络在赋予他们更多生活内容和可 能性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困扰。 附录 2 是线下调查数据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使用部分的数据分析报告。 受到分 析目的限制 , 正文中往往只能呈现部分数据分析 , 附录 2 则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老 年、中年和青年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特征和模式。 第二 章 生活在此处:互联网赋能的理论与 方法论 互联网赋能是近年较多受到关注的概念 , 日益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 学界 在不同领域中亦有不少研究以此为主题。 但是 , 相关研究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和 边缘群体 , 潜在地将他们当作亟需互联网赋能的对象 , 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却缺 少足够的关注。 本研究计划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赋能 , 并侧重从日 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解读。 一、赋能与互 联 网:概念与理 论 在 MerriamWebster 词 典中,动词形式的赋能( empower)有三层意思。 首 先是给 予 官方 权 威或 者 合法权 利 ;其 次 是使 能 够 ( enable) ;最 后则 是促进自我 实现 ( selfactualization)或者影响。 在世界 银 行的 赋 能和 减 少贫困 报 告中 , 赋能 意 味着选 择 与行 动 自由 的 拓展, 以塑形生活。 对贫困人口而言 , 赋能意味着他们资产和能力的扩张。 但是 , 对互 联网而言 , 这也提出一系列问题。 针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赋能 , 与互联网存 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互联网的存在 , 可以为什么样的人赋能 , 并带来什么样的积 极结果呢。 首先 , 作为硬件和基础设施的互联网 , 终端或者机器的连接 , 本身并没有赋 能的功能和意义。 但是 , 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载体与途径 ,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和工作中 , 越来越不可或缺。 为此 , 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获取 , 通过互 联网的接入和使用 , 对个体或者组织而言 , 互联网具有了赋能的意义。 其次 , 互 联网的连接属性所带来的能力和能量 , 尤其是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个体 、 群 体和社会组织的连接 , 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的社会意义。 孤立的个体或者弱势的 群体,在互联网的连接中开启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二 、 “ 互联网 ” 与 “ +” :中国情 境 下的互联网赋 能 中国情境下的互联网赋能,明显不同于 20 世 纪末对互联网的认识。 在各行 各业中 , 与互 联 网的 结 合成为 有 潜力 和 创新 的 增长点。 “ 互 联 网 +” 作 为赋能者, “ +” 作 为一 个 符号 , 本身也 具 有连 接 的象 征 意义。 但 是, 它 所连 接 并不是狭隘 的个体或者群体 , 而是行业 、 产业与社会领域。 对个体而言 , 这可能是宏观和抽 象的系统性概念。 但是我们亦不能否认这种连接背后蕴含的巨大潜能 , 在各个环 节最终会使得个体受益。 三、科技与社 会 :互联网赋能 研 究的社会学 探 索 互联网的发展及实践 , 呈现了科技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在这种复杂 的关系中 , 对互联网的理解表现为技术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维度。 对互联网赋能的 考察,亦不能回避这两个维度的共同在场。 社会学文献中的互联网赋能研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类 : 一方面 , 相 关互联 网赋能研究侧重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 , 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在信息 、 机会和选 择上为 前 者提 供 的赋 能。 另一 方 面, 因 为互 联 网和社 交 网络 固 有的 连 接性特征, 以及信息传播和连接过程中蕴含的巨大社会能量。 前者包括男权社会中受压制的女性 、 贫困人口和少数族裔这样的对象。 在质 性研究 中 ,指 出 赋能 使 一个情 境 性的 概 念, 在 不同社 会 文化 和 价值 信 仰背景下, 赋能的内容和意义也不尽相同。 后者包括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在社会运动中作用的 研究。 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通信基础 , 在信息传播和动员 机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有时候,惊人的社会力量,亦形成在这一过程中。 四、回到网络 与 连接 : 科学社 会 学 的 启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诸种二元论的批判和消解 , 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的互联网 和社交网络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在社会学的互联网赋能研究中 , 强调互联网 对生活世界带来的变革和诸多可能性。 事实上 , 我们无法简单地将互联网看作由 有线和无线所连接的机器终端 , 缺少了作为行动者的个人 , 这种机器之间的连接 并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 , 又必须承认 ,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存在创造了更多的连 接可 能 ,亦为 不 同人 提 供了更 多 的选 择 和机 会。 为此 , 我们 的 研究 关 注互联网和 社交网络的赋能,既是向网络与连接的回归,亦是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回 归。 五、生活在此 处 : 转向日常生活 的 互联网研 究 在社会 科 学关 注 的赋 能 研究中 , 不同 社会 的 边 缘群体 成 为重 点 研究 的 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对普通人没有意义。 在 21 世纪的今天, 恐 怕没有人会否 认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 早期 对 互 联 网 的 看法 , 尤其 是 对 虚 拟 社 区 ( virtual munity)的 认识, 存在一种二元论的假设 , 认为它和真实的社区存在本质的差异。 前者是一个匿名 的 、 互动形式有限的领域 , 而后者却是真实与丰富的有机生活。 在那些有哲学批 判思维的学者看来 , 虚拟社区的扩张 , 将疏远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 其无限 制的壮大甚至会吞噬创造它的主体。 但是 ,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 , 不仅对互联网的理解越来越侧重其社会性 , 虚 拟社 区的这种二元论假设也越来越受到挑战。 事实上 , 现实社会的关系并没有萎 缩为虚拟社会关系 , 现实社区亦没有被虚拟社区所取代。 勿宁说 , 虚拟社区或许 变得越来越像现实社区。 本研究对普通人日常生活互联网实践的考察 , 涉及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职业群 体 , 会在不同的章节中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 但是 , 对于生活在 此处 的 “ 社会 ” 或者展开行动的空间场域而言 , 我们尝试用四个字 母 ( HERE)来 概括它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 H, Hybridity,混 合。 在 这 里 强 调 现 实与 虚 拟社 会 的 混 合 性 ,首先 在认识论上摒弃绝对主义的二元划分。 其次是 E, Entanglement, 交织。 因为互联网对时空局限的突破,以及社交 网络所衍生的社会关系之发展 , 传统的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正越来越受到挑战。 E 在这里强调生活与工作的日常交织。 再次是 R, Resilience,弹性。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汇聚了不同的群 体、文化和话语,这也意味着这是一个存在文化与权力博弈的张力领域。 最后是 E, Empowerment, 赋 能。 对 作 为 行 动 者的 普 通人 而 言 , 互 联 网和社 交网络在日常生活中重构了机会与选择的能力。 赋能并不在于硬件设施上的接入, 而在于连接之后的可能。 HERE 一词 在 英 文 中 有 此时、 此 地 和 此处 的意 思。 事 实 上 , 互联 网的 在场, 并不是一个外在 的 “ 在那里 ” (over there)的生活世界 , 我们切切实实地生活在 此处。 六、互联网赋 能 的类型学划 分 在对赋能的认识中 , 赋能的对象决定了赋能者所采取的手段和结果。 不同的 群体存在不同的赋能需求 , 互联网虽然开启了一个潜在的赋能空间 , 但是大家的 实践方 式 显然 也 存在 区 别。 本 研 究对 不 同代 际 群体的 考 察, 亦 会发 现 不同群体, 在互联网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不同的特征。 在这里 , 我们尝试对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赋能进行一个类型学意义上的划分。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开启的空间 , 为不同代际群体创造了机会和可能。 但是 , 行动 者的能力和需求 , 往往会影响行动的可能性和结果。 为此 , 在这项互联网和社交 网络的研究中 , 我们将赋能分为四种类型 : (1)工 具 性赋 能 ; ( 2) 情 感 赋 能 ; ( 3) 社 会参 与赋 能 ; ( 4)身 份 赋 能。 一般而言 , 在为了达 到 某种目的而展开的社会行动中 , 工具 性赋 能 是 最普遍 的形式。 行动者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和资源 , 构成了选择与行动的 依据。 行动者借助网络 , 寻求目标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 事实上 ,“ 使用互联网 ” , 这一短语表达了最直接的工具性理解。 另一方面,行动者在能力 ( capability)和需 求 ( needs)上的差异 , 亦决 定 了赋能 目 标的 区 别。 因 为生理 和 心理 状 态的 差 异,这 点 在代 际 群体 间 尤为明显。 工具性赋能之外 , 在社交网络中 , 情 感 赋 能 和 社 会 参 与赋 能 是两个 基 本内容。 不 同的代际群体 , 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与交流的需要 , 对社会参与的需求亦存 在区别。 作为客观条件 , 行动者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会决定了情感表达与社会参 与的实现程度。 互联网或者社交网络赋能的意义便在于 , 它是否能够打破客观条 件所构成的障碍,使得情感和社会参与的需求得到实现。 最后 , 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生活 世 界中 , 自我和身体成为一个流动的概念, 传统的 社 会角 色 可以 在 这个空 间 中完 成 再造 与 重 构 , 甚 至向 主 流文 化 发起挑 战。 这 种 身 份 赋能 意味 着 , 对于代际群体中的年轻人而言 , 他们在互联网上有更大的 空间来表现和展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认同。 第三 章 从互联网到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 全球互 联 网的 发 展日 新 月异, 它 的主 题 正逐 渐 从科技 本 身延 伸 到人 的 生活。 社交网络的兴起源自互联网的生态革新 , 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赋能 创造条件。 在对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之前 , 有必要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