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双联拱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衬砌台车进行二次衬砌,泵送砼浇筑。 洞内开挖采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隧道拱部Ⅱ、Ⅲ类围岩每循环进尺控制在 —。 左右洞掌子面前后间距不小于 35m。 隧道出碴采用无轨运输,用侧卸式装载机装碴, 8t 自卸汽车运输。 初期支护紧跟,软弱围岩地段先护后挖,严格按 ―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 ‖十八字方针组织施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防止塌方。 本隧道喷射砼采用湿喷工艺,超前支护 II 类围岩采用Ф 89 和Ф 50 超前长管棚, III 类围岩采用Ф 50 超前小导管支护。 初期支护均采用中空注浆锚杆和Ф 22 砂浆锚杆Ф 6 钢筋网、钢拱钢架支撑以及湿喷砼。 二次衬砌采用中、边墙砼衬砼,采用大块钢模板、型钢支架,泵送砼浇注,拱部砼衬砌采用液压模板台车,泵送砼浇筑。 隧道防排水按照 ―以排为主、防排结合、因地制 宜、综合治理 ‖的原则实施。 采用先进量测仪器和分析软件,规范实施监控量测,采用钻孔台车超前水平孔和地质雷达,超前探明地质,以信息化、数据化指导施工。 实施大风机、大风筒管道通风,严格按《隧道降尘净毒工法》(我局获铁道部一级工法)搞好洞内降尘,做好综合治理。 洞口布置为了利用永久配电房征地面积,减少材料运距,生产设施拟设在洞口右侧。 洞口设施布置应能保证安全、顺利、正常施工,其主要设施如下: 洞口设置 2 台 20m3/min 电动空压机,提供洞内施工的高压风,用Ф 150 无缝钢管送至掌子面。 每个导洞口设置一台 28KW 的轴流式通风机,用Ф 600 软质风管,软质风管,采用压入式送风,提供隧道作业所需的新鲜空气。 在山坡高出洞口 50m 左右,用浆砌片石砌筑一 200m3 的高山水池,用高压水泵抽水至水;从水池至洞内掌子面用Ф 100 钢管。 将 10KV 高压线路接至洞口,在洞口设一台 500KVA 变压器;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系统,在变压器输出端设总动力箱,施工点设分动力箱。 另设一台 200KW 发电机备用。 洞内动力供电线路采用三相五线橡皮套电缆线。 照明供电系统采取铅芯橡皮绝缘线。 洞内每20m 设置 一盏 200W 照明灯,未衬砌地段采用 36V 低压电。 施工步骤 双联拱隧道施工顺序详见隧道施工方案设计图如下。 导洞施工 开挖前认真检查仰坡截排水和拱形骨架设置情况,保证仰坡稳定无落石、坍塌迹象,施打锁 口锚杆、管棚、挂网喷射砼,确保进洞安全。 ⑪ 开挖运输 各类围岩开挖方法,除Ⅱ类围岩地段以镐铲为主外,Ⅲ类围岩均采用钻爆法施工。 由于隧道导洞断面较小,故计划采用台阶法施工,自制凿岩台车钻孔,楔形掏槽,光面预裂爆破。 明洞及进洞初期,采用装载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出碴;后期采用前翻斗车运输。 ⑫ 支护方式 ① 初喷:初喷一般起到封闭工作面,防止风化,提高围岩稳定能力,一般喷层厚度为 3-5cm,在开挖后立即进行。 ② 安装锚杆:锚杆根据围岩自稳情况选取和布置,采用凿岩机钻孔,钻孔时确保孔口岩面平整,使岩面与钻孔方向垂直。 行灌入砂浆后,再插入锚杆。 锚杆安装程序如下。 ③ 挂网:钢筋网均绑扎在锚杆上,挂靠必须牢固,在喷射砼时钢筋网不得晃动。 钢筋网使用前除去锈蚀,随受喷面的起伏铺设。 ④ 型钢拱架安装:Ⅱ、Ⅲ类围岩段型钢拱架挂网安装在每步开挖后及时进行。 型钢拱架定点预制,分段安装。 型钢拱架分段之间除 A 联 结采用螺栓联结,纵向联结采用插接外,其余均采用双面焊接,焊缝厚度不得小于 4mm。 型钢拱架架立中心和垂直度,采用垂球吊线的方法控制,扭曲度用拉线测量控制。 ⑤ 喷砼:喷砼由下向上分段、分片、分层螺旋式喷射。 每段长度按循环进尺,每层控制在5- 6cm,墙部 7- 10cm。 砼配合比,喷射方法按设计参数及施工规范进行,尤其是仰搭喷射砼必须可靠,必要时提高一个等级。 喷射砼采用 TK- 961 喷射机,湿式喷射工艺。 喷射砼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中墙施工 中墙分墙脚和墙身两步灌注,纵向每 30 米做一灌注段,采用建 筑钢模配型钢支架支立模板,泵送砼入模,人工捣固棒振捣。 施工时,中墙内每间隔 10 米设置一竖向 PVC 排水管,并与中央排水系统连接,竖向管与连接管相接处用三通联接,并注意预留与正洞拱圈、仰拱的连接钢筋。 边墙施工 边墙二次衬砌分墙脚和墙身两步浇筑。 纵向每 8 米做一灌注段,采用建筑钢模配型钢钢拱架支立模板。 砼泵送入模,人工捣固棒振捣。 二次衬砌施工时要按照设计要求预埋件排水管,钉设防水板。 并在纵、环向施工缝设置 WB96Ⅱ缓膨胀型橡胶止水条,在沉降缝处设置中埋式橡胶上下水带,同时预留配电、灭火器洞室。 正洞施工 正洞按照先左洞后右洞的顺序施工。 左洞施工前将中隔墙右侧用硬质木材加千斤顶支护,以平衡拱水平推力。 中墙一侧空洞支护,以 10m 为一循环。 ⑪ 超前支护 ① 超前长管棚:设于两端洞口,进出口长管棚入土深度为 20 米,当长管棚 钢管已深入微风化岩层时可以适当缩短长管棚长度。 钢管设置于衬砌拱部,管心与衬砌设计外轮廓线间距大于 20 cm,平行路面中线布置,要求钢管偏离设计位置的施工误差不大于20cm,沿隧道纵向同一横断面内接头数不大于 50%,相邻钢管接头数至少须错开。 为 增强钢管的刚度,注浆完成后 管内应以 30 号水泥砂浆填充。 为了保证钻孔方向,在明洞衬砌外设 60cm 厚 C25 钢架砼,纵向长。 考虑钻进中的下垂,钻孔方向应较钢管设计方向上偏 1 度。 钻孔位置,方向均应用测量仪器测定。 在钻进过程中也必须用测斜仪测定钢管偏斜度,发现偏斜有可能超限,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开挖和支护。 ② 超前管棚: 超前支护 II 类围岩采用Ф 89 和Ф 50 超前长管棚, III 类围岩采用Ф 50 超前小导管支护。 初期支护均采用中空注浆锚杆和Ф 22 砂浆锚杆Ф 6 钢筋网。 超前导管 ③超前自进式注浆锚杆: 采用注浆锚杆,环向间距约 40cm,实际施作时锚杆方向应根据岩体结构面产状确定,以尽量使锚杆穿透更多的结构面为原则,外插角可采用 5- 15 度不等,每排锚杆的纵向搭接长度要求为 左右 . ④加固注浆:分长管棚注浆,超前注浆和周边加固注浆,以通过注浆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对结构的弹性抗力,改善结构受力条件。 ⑫ 开挖、支护 采用自制凿岩台车钻孔,按台阶法光面预裂微震动爆破技术开挖,侧翻式装载机装碴, 8t 东风自卸汽车出碴。 出碴完成后,立即初喷砼,施打拱部系统锚杆,挂网,安装型钢支架,喷射砼。 ⑬ 拱部 初期支护完成后,对洞室的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进行监控量测,当量测结果反映洞室的周边收敛趋于稳定或拱顶的下沉速率小于 ,即可施做拱部二次衬砌。 拱部二次衬砌施做前,利用工作台架,钉设拱部防水层,完善环向排水盲沟和纵向排水管。 拱部二次衬砌利用自制的液压衬砌台车施工,砼采用泵送,附着式振捣器配合人工捣固棒振捣。 每循环浇筑长度 8 米。 ⑭主洞施工前中导洞单侧支护设计 围岩主洞室开挖前,中导洞中墙支护方案:隧道左侧主室先开挖支护时,先做好中端右侧空洞的支护,以防止中墙受力抗弯破坏,隧道中墙右侧空洞的支护 用硬质木材加千斤顶支护,隧道左侧主洞室初期支护时,先施给中墙一定预应力,其力的大小视施工实际情况确定。 中墙一侧空洞支护,以 10m 为一循环,支护材料应循环利用。 主洞施工前中导洞单侧支护设计图如下页所示。 ⑮仰拱、洞内路面施工 二次衬砌超前 30m 左右时,及时施做仰拱,使二次衬砌闭合成环。 仰拱每轮施工长度 6-8m。 当洞身衬砌完成后施做洞内调平层和水泥砼路面以及洞内的照明、消防、装饰等。 洞身施工 左洞二次衬砌完成 30 米左右(仰拱已闭合),开始右洞施工,施工顺序同左洞。 洞内开挖采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 隧道拱部Ⅱ、Ⅲ类围岩每循环进尺控制在 —。 左右洞掌子面前后间距不小于 35m。 围岩分段爆破炮眼布置示意图如下: 台阶掘进循环图表 控制测量 洞外控制测量 洞外控制测量由公司工程部协助经理部联合组织成立专门测量小组,对中线、水平控制测量进行测量设计,测量完成后编制测量成果书,经监理批准后交付隧道施工项目经理部作为开工和施工的依据。 洞外水准测量使用 S1 级水准仪,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按177。 20(R)1/2 或177。 20(L) 1/2 的较小值为限差( R 为测段长度, L 为线路长度,均以 km 计)。 洞外中线测量采用二等三角网测量,边长不小于 600m,采用 J1 级全站仪,测量角中误差177。 , 测回数为 9 个,各测回同一方向值互差小于 6,距离及竖直角应往返测量各2 测回,距离每测回读数三次,测距限差为同一测回各项读数 互差小于 6mm, 测回间读数较差 7mm, 往返测平距较差 2mD( mD 为标段精度、 D 为测距),使用光电测距时,测边两端高差不宜大于按公式计算的值。 洞内控制测量 洞外控制在进出口各设 4 个平面控制点和两个水准控制点,作为洞内控制 测量的起测依据。 洞内控制测量由项目经理部组织测量,公司工程部测量组定期复核,每次控制测量和复核均必须编制测量成果书。 洞内中线使用 J2 级全站仪,二等导线测量。 导线布置形式为主副导线闭合环,每期测量的洞内导线根据角度闭合条件以供检核和评定测角精度,平导的测设方法和精度与正洞相同,洞内直线段,测边长度不小于 400m,曲线段不小于 70m,同时两相邻边长不能相差太大。 洞内的水准控制测量使用 S3 级水准仪,控制等级为四级,以洞口的 2 个水准控制基点为基准,往返观测误差为177。 20(L) 1/2。 每隔 500m 左右在洞 内设水准控制基点,各洞内控制基点到洞口的水准控制基点的往返观测误差均不大于177。 20(L) 1/2,防止误差累积,以保证隧道贯通后的水平误差不超限。 洞内施工测量 洞内施工中线测量由项目队负责,采用 J2 经纬仪配光电测距仪依据洞口中线平面控制点向洞内引入,直线上每隔 150m 左右,曲线上每隔 60~80m 设 1 个正式中线测点(正式中线测点用砼包铁蕊桩),由项目经理部进行复核。 在洞内设有导线控制点后,正式中线测点必须与导线控制联测并调整,水平测量采用 S3 水准仪自洞口引入,每 100m 设 1 个临时水准点并在洞内有水准控制基点时联测并调整。 在洞内各桩位两侧墙壁上必须将点编号,里程标注清楚,以利保护和使用。 拟投入本工程的测量仪器见表 中线、水准测量仪器表 序号 名称 仪器等级 单位 数量 型号 1 全站仪 J2 台 1 尼康 2 水准仪 /3m 铟钢尺 S1 台 1/2 蔡司 3 水准仪 S3 台 3 苏光 4 经纬仪 J2 台 4 苏光 、洞口、明洞工程 该隧道进口为端墙式洞门,进口明洞长 65 米;出口为削竹式洞门,出口明洞长 20 米。 隧道进 口穿越 104 国道,为保障 104 国道畅通,在隧道施工期间不受太大影响,隧道穿越 104 国道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施工步骤如下: 在 104 国道南侧适当开挖山体修筑临时便道,将 104 国道上的车流引至便道上,修筑第一节进口明洞约 25~30m; 等明洞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北侧修筑临时便道,将 104 国道上的车流引 至便道上,再修筑后一段明洞; 等后一段明洞达到设计强度后,铺设 104 国道,恢复 104 国道交通。 施工期间实行交通管制,严格控制爆破量,以免危及行车安全。 恢复后的的 104 国道路面结 构为 4cm SMA13I 沥青玛脂蹄脂碎石 +6cmAC20I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32cm 厚水泥稳定碎石 +32cm 二级灰土,长度约 100m。 临时支护参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和 104 国道畅通。 隧道穿越 104 国道掌子面临时支护设计图如下: 进洞施工 隧道进洞前先做好洞口边、仰坡截排水沟。 由于洞口段围岩为软弱围岩,先根据设计文件完成洞身围岩预加固。 进洞采用短台阶法掘进,循环进尺控制在 米以内。 凡能用十字镐、风镐挖动者,不允许爆破。 需爆破时,采用由隧 中向外分段起爆的浅眼松动爆破,严格控制装药量,控制超欠挖,人工风镐修边,尽量减小对围岩的扰动。 进洞前进行地表加固,施工支护采用超前锚杆配合型钢钢架及锚、喷、网综合加固方式,喷锚支护进洞。 进洞完成 8~10 米即进行全断面灌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施工安全。 对于本隧道浅埋段暗洞洞口,采用管棚支护,具体方法如下页图所示。 洞门施工 该隧道进口为端墙式洞门,出口为削竹式洞门,洞口开挖仰坡采用护面墙外,辅以喷、锚、网等防护措施。 洞门施工前,首先疏通水系。 其次是施工洞门部分的截水沟及拱形骨架和必要的临时喷锚支 护,以保证洞门施工时仰坡稳定、安全。 洞门施工早进行,并安排在冬季或雨季前施工。 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做好防排水工作,不得被水浸泡。 洞门拱墙要与洞内相邻的搭墙衬砌同时施工,连成整体。 洞门端墙与隧道衬砌要紧密相连。 洞门端墙的砌筑与墙背回填要同时进行,防止对衬砌产生偏压。 洞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