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郑州市某办公楼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I(mm4) L(mm) i=ECI/L(kNmm) 相对刚度 B(mm) H(mm) 边框架梁 1 300 600 30 10 9 10 9 6000 10 7 边框架梁 2 200 400 30 10 9 10 9 2400 10 7 中框架梁 1 300 600 30 10 9 10 9 6000 10 7 中框架梁 2 200 400 30 10 9 10 9 2400 10 7 中层框架柱 600 600 30 10 9 3900 10 7 底层框架柱 600 600 30 10 9 6300 10 7 (底层 ) 2+K)(底层 ) 2~6 层 边框架边柱 4 边框架中柱 4 中框架边柱 14 中框架中柱 14 底层 边框架边柱 4 边框架中柱 4 中框架边柱 14 中框架中柱 14 底层: ∑D=( +)4+( +)1 4= kN/mm 2~6 层: ∑D=( +)4+( +)1 4= kN/mm 框架自振 周期的计算 : 框架顶点假象水平位移 Δ 计算表 (表 ) 层 Gi(kN) ∑G i(kN) ∑D(kN/mm) 层间相对位移 总位移Δ(mm) 6 5 4 3 2 1 则自振周期为: 1 1 . 7 1 . 7 0 . 6 0 . 3 8 4 0 . 6 3TTT u s     对于框架,考虑结构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T 取。 地震作用计算 本工程设防烈度 7度、 Ⅱ 类场地土,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特征周期 Tg=, α max=。 1 m a x1 T      结构等效总重 力荷载 : 0 . 8 5 0 . 8 5 5 4 6 7 8 . 9 4 6 4 7 7 . 0 7e q EG G k N    1 0 . 6 3 1 . 4 1 . 4 0 . 3 5 0 . 4 9gT s T s    , 还要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10. 08 0. 07 0. 12 04n T    框架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结构底部: 1 0 . 0 7 1 4 6 4 7 7 . 0 7 3 2 9 9 . 8 7E K e qF G k N     1iii E K niiGHFFGH  楼层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标准值计算表 (表 ) 层 Hi(m) Gi(kN) GiHi Fi 楼层剪力 Vi(kN) 6 5 4 3 2 1 图 地震作用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表 ) 层 Vi( kN) ∑ D( kN/mm) Δ ui(mm) hi(m) Qc=Δ ui/hi [θ ] 6 1/3715 1/550 5 1/1860 1/550 4 1/1320 1/550 3 1/1076 1/550 2 1/948 1/550 1 1/648 1/550 第 4 章 内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弯矩分配系数 框架为对称结构,取一半框架进行简化计算。 图 竖向荷载内力计算简图 各节点的分配系数(表 ) 层次 节点 相对线刚度 相对线刚度总和 分配系数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屋顶 A B 3~6 层 A B 2 层 A B 横梁固端弯矩 1)屋顶横梁 g边 =g6AB1+g6AB2=+= kN/m g中 =g6BC1= kN/m 22222211 1 9 .9 7 6 5 9 .9 11 2 1 211 2 .1 9 1 .2 1 .0 53311 2 .1 9 1 .2 0 .5 366A B B ABCCBM M g l k N mM g l k N mM g l k N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6 层横梁 g边 =gAB1+gAB2=+= kN/m g中 =gBC1= kN/m 22222211 2 5 . 6 9 6 7 7 . 0 71 2 1 211 2 . 1 9 1 . 2 1 . 0 53311 2 . 1 9 1 . 2 0 . 5 366A B B ABCCBM M g l k N mM g l k N mM g l k N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力计算 采用分层法计算内力 屋顶: 3~6 层: 2 层: 将各层分层法得到的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结构在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叠加后框架结构各节点弯矩并不一定达到平衡,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 调整后弯矩 图: 图 恒载作用下弯矩图 (kN m) 恒载作用下 BC 跨梁端剪力( kN)(表 ) 层 q(kN/m) l(m) VB=ql/2 Vc=ql/2 屋顶 6 5 4 3 2 恒载作用下 AB 跨跨中弯矩( kNm )(表 ) 层 q(kN/m) l(m) VA MAB(kNm) Mm=VAl/2+MABql2/8 屋顶 6 6 6 5 6 4 6 3 6 2 6 恒载作用下柱轴力( kN)(表 ) 恒载作用下 AB 跨梁端剪力( kN)(表 ) 层 q(kN/m) l(m) MAB(kNm) MBA(kNm) ∑ Mik/l VA=ql/2∑Mik/l VB=(ql/2+∑Mik/l) 屋顶 6 6 6 5 6 4 6 3 6 2 6 层 边柱( A 轴) 中柱( B 轴) 横梁 纵向 柱重 柱轴力 横梁 纵向 柱重 柱轴力 端部剪力 荷载 端部剪力 荷载 6 柱顶 柱底 5 柱顶 柱底 4 柱顶 柱底 3 柱顶 柱底 2 柱顶 柱底 1 柱顶 柱底 图 恒载作用下梁剪力、柱轴力图 (kN) 活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图 竖向荷载内力计算简图 固端弯矩 1)屋顶横梁 g边 = kN/m 2211 1 . 3 4 6 4 . 0 21 2 1 2A B B AM M g l k N m           1) 2~6 层横梁 g边 kN/m 2211 5 . 3 4 6 1 6 . 0 21 2 1 2A B B AM M g l k N m           内力计算 采用分层法计算内力 屋顶: 3~6 层 2 层: 将各层分层法得到的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结构在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叠加后框架结构各节点弯矩并不一定达到平衡,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 调整后弯矩图: 图 活载作用下弯矩图 (kN m) 活载作用下 AB 跨梁端剪力( kN) (表 ) 层 q(kN/m) l(m) MAB(kN m) MBA(kN m) ∑ Mik/l VA=ql/2∑ Mik/l VB=(ql/2+∑ Mik/l) 屋顶 6 6 6 5 6 4 6 3 6 2 6 活载作用下 BC 跨梁端剪力(表 ) 层 q(kN/m) l(m) VB=ql/2 Vc=ql/2 屋顶 0 0 0 6 0 0 0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活载作用下 AB 跨跨中弯矩( kNm )(表 ) 层 q(kN/m) l(m) VA MAB(kNm) Mm=VAl/2+MABql2/8 屋顶 6 6 6 5 6 4 6 3 6 2 6 活载作用下柱轴力( kN)(表 ) 层 边柱( A 轴) 中柱( B 轴) 横梁 端部剪力 纵向 荷载 柱轴力 横梁 端部剪力 纵向 荷载 柱轴力 6 5 4 3 2 1 图 活载作用下梁剪力 、柱轴力图 (kN)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高度按均布水平力考虑。 各层柱反弯点位置(表 ) 层次 柱别 K y0 y1 α 2 y2 α 3 y3 y 6 边柱 0 0 1 0 中柱 0 0 1 0 5 边柱 0 1 0 1 0 中柱 0 1 0 1 0 4 边柱 0 1 0 1 0 中 柱 0 1 0 1 0 3 边柱 0 1 0 1 0 中柱 0 1 0 1 0 2 边柱 0 1 0 中柱 0 1 0 1 边柱 0 0 中柱 0 0 风荷载作 用下框架柱剪力及柱端弯矩(表 ) 层次 h(m) Vik(kN) Σ D(kN/mm) 柱别 Di Vi Y M 下 ( kN) M 上 ( kN) 6 边柱 中柱 5 边柱 中柱 4 边柱 中柱 3 边柱 中柱 2 边柱 中柱 1 边柱 中柱 风荷载作用下梁端、跨中弯矩和剪力(表 ) 层次 柱别 M 下( ) M 上( ) 边跨梁 端弯矩 M( ) 中跨梁端弯矩 M( ) 风荷载下梁端剪力 边 跨 梁跨 中弯 矩 M( ) 左梁 右梁 VA VB左 VB右 6 边柱 中柱 5 边柱 中柱 4 边柱 中柱 3 边柱 中柱 2 边柱 中柱 1 边柱 中柱 风荷载作用下柱轴力(表 ) 层次 柱别 M 下 ( ) M 上 ( ) 风荷载下梁端剪力 柱轴力 VA VB左 VB右 NA NB 6 边柱 中柱 5 边柱 中柱 4 边柱 中柱 3 边柱 中柱 2 边柱 中柱 1 边柱 中柱 图 风荷载作用下弯矩图 (kN m) 图 风荷载作用下梁剪力、柱轴力图( kN) 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横向框架的内力计算 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剪力及柱端弯矩(表 ) 层次 h(m) Vik(kN) Σ D(kN/mm) 柱别 Di Vi y M 下 M 上 6 边柱 中柱 5 边柱 中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