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或 采取分期提 高的办法。 第 条 排涝标准的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根据排水地区具体条件决定。 对于旱田作物一般采用 1~ 3 日暴雨在 1~ 3 日排完。 对于水稻一般采用 1~ 3 日暴雨在 3~ 5 日内排至耐淹水深。 对于具有蓄涝容积的排水系统,则应考虑采用较长历时的暴雨,有的还须采用具有一定 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 第 条 排渍标准:在降雨成渍的地区,一般采用三日暴雨 5~ 7 日将地下水位排至 耐渍以至排渍设计深度;在灌水成渍的旱作地区,一般采用灌水后一日内将齐地面 的地下水 位降低 米。 第 条 旱田作物的耐渍深度的最小值(幼苗期)一般可取 米。 排渍设计深度为作物生长旺盛阶段适宜的地下水埋深。 旱田作物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 为 ~ 米;水稻田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 ~ 米。 第 条 改良和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标准,除执行 、 、 条有关规定 外,还必须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第 条 适宜于机械耕作的可通性的排渍设计深度,可根据各地机耕具体要 求确定, 一般采用 米左右。 第 条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标准,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一般采用与排水区设计暴雨同频率的洪水位,或用排水历时内的多 年平均高水位值,也可采用实际年洪水位。 第二节 排水模数 第 条 排水模数系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地表(涝)或地下(渍)排水径流量。 设计排水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取定。 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设计 要求用公式计算。 第 条 设计地面排涝模数应根据排涝地区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大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根据各地的经验公式计算。 小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计算。 第 条 设计地下排渍模数可根据地下水补给类型的动态,具体分析确定。 排渍 模数计算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 第 条 盐碱化地区的冲洗排水模数,可根据冲洗要求,具体分析计算确定。 第 条 地下水位达到设计控制深度要求后的地下日常排水模数,应根据实际测验 或调查资料确定。 无资料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 ~。 范围内选定。 第六章 灌排渠系布置 第一节 灌排渠系的组成、分级、名称及任务 第 条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泄(退)水渠道组成。 排水沟系由各级排水沟、 截水沟和承泄区组成。 第 条 灌溉渠道一般包 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 排水沟包括干、支、斗、 农四级固定沟道。 农渠、农沟以下按需要设毛渠、毛沟等临时灌溉渠及排水沟。 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可设总干、分干、分支、分斗等渠、沟,其设计原则和要求与同级 渠、沟相同。 灌区面积较小时,可酌情减少渠道或沟道级数。 第 条 灌溉干渠从水源引水,主要起输水作用,并配水给支渠。 支渠从干渠引水,配水给斗渠。 斗渠从支渠引水,配水给农渠。 农渠配水给临时毛渠。 为了便于管理应尽量不越级配水。 第 条 排水系统自田间排水网起,逐级汇流,直至承泄区。 第 条 田间工程系指斗渠、沟以下的渠、沟及其建筑物,包括平整土地、园、林、 路等工程。 第 条 灌溉与排水系统应互相配合,在一般情况下,要求灌溉与排水分开自成系统。 灌溉排水系统的一般形式如图 所示。 第二节 灌排渠系布置的基本原则 第 条 灌溉渠系应在灌区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排水系统的规划合理 布置。 第 条 灌 溉渠系主要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布置,并尽量照顾行政区划。 必要时 应考虑综合利用。 第 条 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供水,便于管理运用。 二、在水土资源允许条件下,灌溉面积大,占地少。 三、渠系及其建筑物的工程费用和管理费用合理。 四、渠系水利用系数高。 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 六、便于农业耕作。 七、有利于道路网、林带、居发点、城乡用水、环境保护等建设。 图 灌排系统布置示意图 第 条 灌溉干、支渠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干、支渠的布置应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二、干、支渠应布置在较高地带,一般多沿等高线布置或沿分水岭布置。 大型渠道最好 不直接通过库塘。 三、干渠输水段主要考虑行水安全要求,一般布置成挖方,并应尽量避免深挖、高填、 地质条件差、隐患和穿越村庄。 四、支渠以方便配水为主,一般可布置成半挖半填,以节省土方。 五、平原地区支渠长度最好不超过 15 公里。 支渠间距根据斗渠的长度确定,一侧控制时 为 3~ 5 公里,两侧控制时可增大一倍。 六、土质干、支渠弯道半径应大于水面宽的 5 倍,当土渠弯道半径必须小于水面宽度的 5 倍时,应考虑防护措施,石渠或衬砌渠道的弯道半径应大于其水面宽度的 倍。 第 条 排水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排水、工程费用最省,便于管理。 二、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 规划、道路网、林带、行政区划及承泄区的选定相 协调。 三、各级排水沟都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贯彻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 排出以及自排为主、抽排为辅的原则。 四、为适应灌、排、滞、蓄的有机结合,和照顾城镇等排水需要,在沿江、河、湖、海 平原地区及地下水面接近地面的低平地区,田间排水系统必须和灌溉系统分开,河网、圩烷 地区应按具体情况布置。 五、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河床稳定的地方,干沟布置应尽量利用天然河、 沟,并根据需要进行裁弯取直,扩宽挖深或 加固堤防。 六、支沟与干沟及干沟与承泄区的衔接处一般以锐角( 35176。 ~ 60176。 )联接,湖泊、海湾 等承泄区不受此限制。 七、在有外水侵入处,应布置截水沟将灌区外部地面水及地下水引入排水沟或直接排至 承泄区。 八、水早间作地区,在水、旱田之间应布置截渗排水沟。 九、排水干、支沟的弯道半径同灌溉渠道。 第三节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 第 条 斗渠以下各级灌溉渠道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便于配水和灌溉,提高灌溉效率。 二、适应农业生产和耕作的要求。 三、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和建筑物的工程量最少。 第 条 斗渠以下各级渠道根据不同地形和控制的灌溉面积可有三种布置: 一、斗、农、毛、顺、腰五级渠道。 二、斗、农、毛、腰四级渠道。 三、斗、农、毛三级渠道。 第 条 平原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一般为 3000~ 5000 亩,长度 3~ 5 公里,斗渠的 间距以便于灌溉管理并考虑机耕的要求确定,一般为 600~ 1200 米。 两侧控制时,间距可适 当增太。 丘陵地区斗渠 的控制面积、长度和间距应根据具体地形确定。 第 条 斗渠布置应根据支渠的布置情况而异,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平原地区斗渠宜垂直于支渠,斗渠以下各级渠道应布置成互相垂直的渠道。 二、丘陵地区地面天然坡度在 1/ 10~ 1/ 200 之间,当支(干)渠与等高线平行,且坡 面较长时,斗渠可垂直等高线布置,每条毛渠负担一级梯田,或在斗渠上直接开设临时的渠 道 ──顺渠。 当支(干)渠一侧或两侧为窄长的斜坡时,斗渠可以平行于支渠布置。 三、原、坡结合地区斗渠一般垂直等 高线布置。 第 条 斗渠布置应考虑人、畜用水。 必要时可布置专门的供水渠道与蓄水池相通。 第 条 农渠一般垂直斗渠布置,平原地区农渠的长度通常为 500~ 1000 米,间距 为 200~ 400 米,灌溉面积为 200~ 700 亩,丘陵地区可以适当减小。 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 的地区,农渠间距应按农沟间距确定。 第 条 农渠以下的临时渠道的布置取决于下列条件: 一、作物配置和播种方向。 二、灌水方法与沟畦规格。 三、上级渠道的布置形式。 四、地形和地面坡降。 五、土地利用边界。 六、土地平整工作量。 第 条 灌水沟、畦的长度与土地平整后地面纵坡、流量、土壤渗透性、持水率、 上下游受水均匀度、灌水定额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专门试验或自然条件相似的灌区经验确 定。 无试验或实践资料时,在地面坡度为 1/ 400~ 1/ 1000 时,沟、畦长度一般采用 30~50 米。 畦宽应为播种机宽度的整倍数,一般可采用 2~ 4 米。 第 条 为了便于耕作,灌排农渠、沟和毛渠、沟应尽量布置成直线,或折角不小 于 120176。 的折线,同级渠道间应尽量平行布置。 第 条 在灌区应选择几个典型地段作出平整土地规划及沟、畦和格田的典型布 置,并以此估算灌区土地平整的工作量。 第 条 丘陵地区渠系布置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便于灌区内塘堰的引蓄,又要便 于农田排、灌。 南方丘陵地区的田间渠系,可按地形分为冲垄田、塝田、岗田三种情况进行布置。 一、冲垄田是位于丘岗之间的低槽田。 以排为主,排灌结合。 较小的冲垄田,采取冲上 灌,冲下排;较大的冲垄田,灌溉渠道可布置在冲垄两侧,来水 面积较大的一侧布置排水 沟,另一侧布置灌排结合的渠道。 二、塝田是低槽两侧山坡上的田。 以灌为主,灌排结合。 斗渠沿等高线布置,农毛渠 垂直等高线布置,渠尾排入塘内或泄入排水沟。 渠线一般顺着穿塝田的人行路边布置为宜。 三、岗田是丘岗顶上的田。 以灌为主,引蓄结合。 渠道应顺分水岭布置,田间渠道可 因地制宜地布置。 第 条 在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了节省占地,节约水量、便于耕作,提高灌 溉效益,使农作物获得更高的产量,田间灌溉渠道可用地下管道或地面移动式管取代。 第 条 在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地区,应以排为主布置田间灌溉渠系。 排水农沟, 以下必要时可以加设排水毛沟或排水暗管。 第 条 田间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应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一、斗沟以下的沟道最好布置成相互垂直;斗、农沟的布置要与灌溉系统、道路网、林 带相结合,尽量使沟道顺直。 二、当末级固定灌溉渠道是单向分水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邻排列;当末级灌溉渠 道呈双向分水或地形中间低洼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间排列。 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尽 可能地采用两面控制 的相间排列形式。 三、沟(管)道要相互平行沟(管)道间距可根据排水要求,结合沟(管)的深度, 合理确定。 四、为了节省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埋设暗管。 五、末级沟(管)应与地形等高线和地下水等高线平行或成锐角。 第 条 排水农沟的间距,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在缺乏资料时,可参照临近灌区 的资料或选用附录七的公式计算确定。 第四节 泄(退)水渠道的布置 第 条 泄(退)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 主要作用 是排沙、调节流量、退泄灌溉余水,和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行水。 第 条 干、支、斗渠的末端应考虑退水设施。 第 条 在干渠渠首段需要调节流量和排沙的适当地点、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 上游,应设置泄水渠。 第五节 渠系防沙及防洪 第 条 干、支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洪水灾害情况及 政治、经济影响,结合防洪的具体条件。 参考下表选定。 渠道设计流量( /秒)洪水重现期(年) < 10 5~ 10 10~ 50 10~ 20 50~ 100 20~ 50 > 100 50~ 100 第 条 灌溉渠道跨越天然河、沟时均应设置立体交叉排洪建筑物,保证设计洪水。名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x 得方程 10x=9+x 解得 x=1,等等。 ( 4)运用不同视角的不同结论形成对比情境 虚数的引入就可用下一问题提出:已知方程 x2+x+1=0 的一个解为 ,求1414 1 的值。 解:由条件知( x1) (x2+x+1)=0,即 x31=0,x3=1,故 3=1,1414 1 = 2+ =1。 怎么两个数的偶次方之和是负数呢。 又由 3=1, 应该为
淀作用。 用 Na2S 处理的沉渣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便于处置。 总之,在 PH值 910 条件下,加入适量 FeSO4 用过量 Na2S 理论值 12倍,处理含汞废水不仅排放达标,且沉渣不易二次污染,便于处置。 综上所述,我厂以水碱洗碱液( PH 值 1011)含汞打至搅拌器与N a2S FeSO4 搅拌至澄清 桶沉淀达到处理汞的目的。 除汞项目配置设施明细表 设备名称 型号 单位
街道中心系统,要求社区中心提供服务。 社区热线呼叫中心由若干话务员座席、号码识别系统、自动呼叫分配系统、DB市中心网站中央数据库主 机 交换机座席 1市中心呼叫系统( )呼叫器 遥控器PSTN电话机 扩展紧急按钮座席 n市中心网站PC用户WAP手机互联网座席街道热线呼叫系统人工座席自动语音应答首信 Call Center 业务需求分析报告 第 15 页 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服务器、数据库
. A normal course load is four or five courses per term, although many students take extra courses. Residences Princeton provides housing for al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eshmen and secondyear
起作用,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包括。 ② 霍乱弧菌的可遗传变异来源是 ____________,其细胞内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 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个即可) 30.( 12 分)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 10mL 含活性酵母菌的营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 O2扎紧气球,置于装有
家认证的 GAP道地药材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但由于后续宣传及配套政策不到位,其提高本省道地药材使用率的作用和影响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四是 GLP等 新药创制公共服务 配套体系建设不足,优秀新药的创制 能力 弱 ,缺少 能够快速做大、 疗效确切的拳头产品。 一方面,受企业规模小、投入能力弱、新药研发成 本高等因素的影响,我省企业自身的新药创制能力普遍较低。 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