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解决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切实的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 交通 等状况。 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7 第 2 章 农村经济与“三农” 农村经济与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 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 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经济与农民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创造者,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也能享受其成果。 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 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 富 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8 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 20 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这 20 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 ”的新型农民。 9 第 3 章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使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自己的特点。 独特的国情与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我国农业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 2)农业生态 逐渐 恶化 ( 3)粮食生产地域差异明显,粮食供需品种不平衡 4)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 1)自然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 3)环境保护面临挑战 农村金融体系相对城市来讲相对滞后, 农民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难以得到金融融资, 从而在机会成熟的情况下得不到发展, 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信贷投资结构失衡。 社会资金和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农业和农民贷款十分困难,尤其在家庭分散经营条件下的农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匮乏,还贷能力很不稳定,商业银行不愿将贷款投放给农民。 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难以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所应有的作用。 农发行 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尚未向农民开放。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 ,服务功能弱化。 近几年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和县域的机构逐步收缩 ,营业网点在近五年内减少了百分之四十 ,其中农村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五,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是支农信贷资金紧缺 ,难以满足农村信贷需求。 农村资金原本不足,但是每年又有大量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 ,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首先各国有商业银行 每年吸收的农村资金存款 ,主要集中投放于城市和中小型企业 ,每年新增的支农信贷投入几乎为零。 二是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全额上存 ,未回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农村信用社因多项歧视性政策限制 ,难以筹集到更多的低成本对公存10 款。 四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规模有限 ,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村信贷需求。 四是贷款方式不符合农村信贷实际。 目前 ,在贷款方式上 ,农村信用社的规定是逐步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份额 ,压缩保证担保贷款规模 ,逐步取消信用贷款。 这项政策的出台对防范信贷风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从农村具体情况考虑 ,设置过高的信贷准入条 件 ,会将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农村工商业者挡在信贷服务之外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 多年来 ,农村信用社始终延续春放秋收的传统信贷思维 ,贷款期限大多以短期为主 ,未根据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 ,加剧了清收和管理工作难度 ,助长了高利贷行为 ,加大了农户贷款成本。 六是社会信用环境差 ,加剧了农村信用社的“怕贷、惜贷”思想。 近年来 ,针对不良贷款规模较大 ,历史包袱沉重的实际 ,农村信用社建立了贷款责任追究制 ,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 此类政策的出台 ,一是源于内部监管的需要 ,二是针 对较差的社会信用环境的无奈之举。 社会信用观念淡漠 ,依法维权艰难 ,使农村信用社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造成一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