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需求报告和顺德区交通信息化建设情况-附件1-(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件和交通设计缺陷、交通峰值造成的交通流量大、道路施工、客货运站场和商贸市场及学校等的区域效应、桥梁的瓶颈效应、停车场建设滞后等都是造成我区道路交通严重拥堵的直接原因。 公共交通分担率低。 由于顺德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市民出行方式复杂、线路长且繁琐,公共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公交数量不多且运行线路较少,公共交通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顺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公共交通建设相对滞后,— 8— 造成市民 自助出行的比例偏高,摩托车的保有量很大,私人机动车成为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对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压力增大,造成恶性循环。 静态交通管理硬件严重不足。 顺德区机动车辆保有量增长迅速,而 目前我区 现有的停车场和停车位已经严重不能满足机动车增长的要求,停车难直接导致机动车停放挤占道路资源,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 中心城区行人二次过街没有行人二次过街的安全岛,也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受资金投入限制,导致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顾此失彼。 从我区道路交通 管理系统建设现状来看,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在: ( 1)建设的监控点偏少。 目前我区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建成的监控点按信号灯路口计算建设率为25%。 而且已经建设的点主要集中在国道、省道以及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外的镇(街道)显得尤其较弱,有的镇甚至是空白。 ( 2)监控点本身对路面覆盖面低。 在已经安装系统的路口,闯红灯抓拍监控点一般是双向 4 车道,或四向八车道建设,超速抓拍监控点一般按单向 2车道建设。 因此,— 9— 只要超过三车道(包括三车道)的路口路面就无法全面进行 监控,从而存在监控盲区。 调查发现,很多机动车驾驶员往往采用通过盲区违法行使来逃避监控,也导致各种大小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然而对这种机动车违法行为却无法抓拍,发生事故后又无法取证,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 3)已经建好监控点的功能也显得比较片面。 主要以闯红灯抓拍、超速抓拍、闯单行抓拍为主,而对当前经常影响交通秩序的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交叉路口提前变线、机动车违法掉头、机动车超载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还不能实施控制。 ( 4)监控设备相对落后,还是采用普通标准工业摄像机,图像分辨率低,跟不上业务需求发展。 已经建设好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前端路口使用的监控视频设备都是采用普通工业摄像机,分辨率低,导致拍摄出来的视频图像不够清晰,夜晚无灯光路面表现更为突出。 也因为分辨率低,更无法拍摄清楚机动车内驾驶员情况,造成很多违法行为无法取证。 ( 5)在后台视频存储方面,存储空间相对较小。 因路口路面的车辆视频信息量大,需要视频存储容量也大,目前对视频的保存只能保留 15 天,还缺乏这类数据的安全备份,当过了 15 天期限还需要这类视频信息取证时,— 10— 就无法获取。 交通控制模式与方法落后,自适应交通控制功能无法实现。 顺德区目前有灯控 路口 260 个,全部采用的是单点信号控制机,没有交通大队监控室的信号中心控制软件实现联网。 ( 1)设备老化、维修困难,需要更新信号设备。 顺德区内的交通信号机设备功能简单、设备老化,由于信号机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设备,对维护要求较高,而目前顺德区信号机的后期维护跟不能上。 目前区内大部分信号机需要升级换代。 ( 2)信号周期固定,不能根据流量变化调节周期。 目前的使用的交通信号机都处于单点控制状况,没有和指挥中心实现区域内的联网控制。 单纯的固定周期信号控制,不能根据交通流量变化动态的改变信号周期,减少等待时间,提高通 行效率,造成道路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在交通流量高峰期时,由于目前的路口信号机依然采用固定周期,不能根据交通拥堵的具体情况,通过交通需求控制调节交通流量,造成局部区域交通压力加大,甚至会造成局部路段交通瘫痪。 ( 3)不具备 “绿波 ”功能。 当机动车经过间距不大的连续路口时,信号设备不能进行合理配时,无法实现机动车无障碍的一路绿灯通过路口。 以华盖步行街和凤山中路和清晖— 11— 路路口为例,两个路口间距较短,当上游华盖步行街的信号是绿灯时,下游的清晖路路口还是还有一段时间的红灯,车辆从上游路口到达下游路口后,还要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