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试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高中阶段学校。 100%的高中成为优质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00%的公办中职学校达到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训条件要求,建设 1 所以上国家级示范中职 学校。 建有数量足够,普职结构合理,条件达标规范的高中阶段学校。 80%以上 高中成为优质普通高中,创建 1 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90%以上的公办中职学校达到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训条件要求,建设 1 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 A ( 12) 社会教育机构 成人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学院)等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良好,运作规范,能高质量地满足区域常住人口的教育需求。 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体育中心等机构健全,设施完备,公 共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根据需要设置了成人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学院)等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较好,能承担成人职业培训、休闲教育等职责。 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体育中心等机构健全,设施较完备,公共教育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A 教育体系 ( 13) 国民教育体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整、衔接合理、运行灵活,不断巩固、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质量。 国民教育的 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合理,小学、初中、高中的规模彼此衔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求。 公立、民 办学校的比例和结构合理,能有效激发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实现职业教育战略性调整,职业教育规模每年增长 15%以上。 不断优化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 能满足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 60 万以上人口 的县(市、区) 原则上 建 立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或特殊教育中心。 基本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教育 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比较合理,小学、初中、高中的规模基本衔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公立、民办学校之间的比例和结构比较 合理。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比较适当, 中职学校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完成省下达的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任务, 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 残疾儿童少年 受教育的需要能够通过随班就读、进入独立设置的特殊学校等方式基本得到满足, 弱智、聋哑、盲人等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逐步得到提高。 A A ( 14) 终身教 育体系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教育机构齐全,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经费保障有力。 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善。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 等教育机构基本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管理较规范,社会信誉较好,经费有保障。 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A — 11—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等 级 标 准 评价等级 A C 自评 复评 自评 复评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教育信息化 ( 15) 信息技术普及 中小学按照课时标准开足上好信息技术课。 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 95%达到《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 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 员教育技术能力 80%达到《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 A A ( 16) 信息化建设 财政投入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成本地教育专网。 学校 100%实现与省基础教育 网络互联 ,95%以上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县 资源库建设卓有成效,教师教学用资源库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库比较丰富。 中小学的人机比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低于 6∶ 1;初中不低于 8∶ 1;小学不低于 12∶ 1。 积极采用信息教育新技术,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财政投入比较充足,基本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 90%以上实 现与省基础教育 网络互联 ,80%以上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 高度重视学校数据资源库建设,并且具有成效。 中小学的人机比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低于 8∶ 1;初中不低于 9∶ 1;小学不低于14∶ 1。 A ( 17) 教育 信息化成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程度高,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达到 85%以上。 10%以上的学校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高,广泛实行电子政务。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达到 100%。 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校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预防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能将根据学科、课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较好地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使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即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课堂比例)达到 70%以上。 5%以上的学校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推行电子政务。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达到 85%以上。 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学校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并开展相关教育,努力预防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A — 12—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等 级 标 准 评价等级 A C 自评 复评 自评 复评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教育国际化 ( 18)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成效明显。 跨国(境)教育科研交流和合作活动的成效明显。 根据区域实际需要 , 与境外 友好省 ( 州 ) 、友好城市建立多层次 、多形式 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依法积极引进和 利用 包括名校、外籍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及技术等在内的国际 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 跨国(境) 教育科研交流和合作活动。 A A ( 19) 跨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跨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得到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比较开阔,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能力、民族包容意识较强,学会共处的素质较高。 学生在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环境好,教育质量高。 开展跨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并在教学计划中有体现。 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 积极解决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问题。 A — 13—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等 级 标 准 评价等级 A C 自评 复评 自评 复评 B、教育现代化实践 学生培养★ ( 20) 培养 模式 县域教育主管部门与有关教育机构制订的人才培养政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且实施措施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县域教育主管部门与有关教育机构围绕人才培养问题制订系列政策,并有相应的落实措施。 逐步建立比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A A ( 21) 素质 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 律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成效明显。 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成效明显,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创新意识 强,具有较高的 自主学习 能力和 实践能力。 学校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 高标准地保持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所规定的水平。 按教育部中学、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配足、配齐学校体育所需物质。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 95%、 95%和 30%以上。 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水平高,每天 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得到切实保证。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全面开设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全面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各年级艺术(音、美)考核合格率达 95%以上。 80%以上中小学成立 3 种以上艺术活动小组(或团队),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体育或艺术活动小组。 劳动课、劳动技能课得到高度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卓有成效,学生 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方面表现良好。 中小学全面开展国防教育,高中阶段全面开展军训工作。 学校德育全员参与、教育教学全程进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较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逐渐形成。 小学生、中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 80%以上,犯罪率低于万分之零点三。 智育受到重视。 能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方法比较科学。 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 较高,学会学习的能力较强, 自主学习能力 、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较强。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试行(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