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 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 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 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 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 三)忠贞冠绝 、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历代文人作品中 ,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 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 “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 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 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 “义”本作“宜” 、“谊” ,“谊”从宜 ,故《礼记•中庸》说 :“义者宜也。 ”宜即适宜 ,不上不下 ,不左不右 ,一切做法 , 3 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 ,故做得恰如其分 ,就是义 ,否则 ,即是不义。 因此 ,就有君臣之义 ,老幼之义 ,贤愚之义 ,尊卑之义。 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 “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 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 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 “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 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 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 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 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 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 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 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 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 ”关羽得书后很高 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 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 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 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 4 不与老兵同烈。 ”不肯接受印绥。 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 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 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 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 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 岂与诸人等哉。 ”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 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汉语言文学本科--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