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网络流行语刍议(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 图 [3] Perspiring. 说明:汗,表示害怕、无语心情。 I support 说明:这是聊天室中常用的 表示支持某种观点的图 片。 图 圣诞快乐 [3] 图 人物惊诧表情 [3] The people surprised expression Marry Chrismas 说明:这是圣诞节的祝福图片。 说明:这是经过网友处理过的电影截屏图片。 (六)混杂类 这类网络流行语以字母、符号、汉字等混合组成,如: +U—— 鼓励、加油。 = = 我 —— 等等我。 发呆 ing—— 正在发呆。 牛 B —— 又作 NB/NX/牛 X,厉害的意思。 三、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 )创造性 网络流行语中的奇思妙想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无数网民在线聚集。 网民们在网络中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随心所欲、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 (二)简洁性 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 网络流行语大量采用字母、数字,通过谐音、缩略等方法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转化为简便的字母、数字和符号,提高了打字交流的速度。 如道别时用 “88” ,鼓励时用 “+U” 等。 (三)形象性 网络流行语的形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网民们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特殊字符,以人脸为轮廓,形象地创造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二是把一些抽象的网络词语所指的内容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述。 如: *^ˍ ^* 笑, (● ●) 太阳眼镜等的形象符号摹拟人或物的状态,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形象化。 “ 灌水 ” 、 “ 造砖 ” 在网络上 都是只写文章,但 “ 灌水 ” 是指随意写写, “ 造砖 ” 则指潜心写一些有深度的东西,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 (四)直观性 一些网络流行语由于受交际条件的限制,网民要想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表现丰富的感 情、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在形式上有变通、有创新。 如使用表情符号、图像的使用比汉字的表达方式更为直观,交谈的双方立刻就能清楚对方的状态,了解对方的心情,从而给双方带来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与满足。 (五)诙谐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是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 如:黑旺财 ——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 驴友 —— 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 菜鸟 —— 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以上都是用风趣幽默 的语言来命名平淡的事物,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诙谐性的特点。 (六)混杂性 网络流行语,中外词汇被大量使用,数字、字母、符号大兴其道,为的是方便快捷。 如 “== 我 ” (等等我)。 (七)受限性 网络流行语做为一种网络交际语,它的口语化和非正式化使其使用范围难免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纯属网络诞生的流行语,只限于在网络交际时使用,不能运用于正式场合。 (八)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同时还夹杂着方言谐音字,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 流行语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 “ 文字游戏 ”。 网络流行语由于受网民 “ 自我 ” 意识和追求新异思想的影响,在语法上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 如 “„„ 的说 ” 、 “ 我走先 ” 等。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网民独创 目前,网民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追求时尚,富有个性,喜欢创新,他们出于不同的心理,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情。 一些独创的语句一旦使网友产生共鸣,被大部分网民所接受,就会迅速流行开来。 如: 靠 —— 不满。 顶、狂顶 —— 支持、强烈支持。 陈水 —— 欠扁。 小 P 孩 —— 年轻人。 驴是的念来过倒 —— 倒过来念的是驴。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大师兄,你知道吗。 二师兄的肉现在比师父的都贵了。 —— 2020 年 5 月,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开始陆续上涨,这是网上流传的沙僧对孙悟空说的话。 (二)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与过去 “ 偶 ” 、 “ 稀饭 ” 、 “94” 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 2020年的网络流行语均是 “ 背后有故事 ” ,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 如 “ 打酱油 ” 、 “ 很黄很暴力 ” 、 “ 做人不要太 CNN” 、 “ 做俯卧撑 ” 、 “ 范跑跑 ” 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 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怎样的舆论 “ 切口 ” 与“ 暗号 ”。 值得玩味和思考。 打酱油 —— 完整句为 “ 关我 事啊,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 源 于一男子在街头接受广州电视台的随机采访而被问到对艳照门的看法时脱口而出,意为路过,表明事情和自己无关。 随后, “ 关我 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 立即成为网络热词。 这个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指不谈与自己无关的话题,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 “ 路过 ” ,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表示无奈的术语。 后来,人们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时,均使用 “ 打酱油 ” 代之,简单明了。 很黄很暴力 —— 《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国家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报道中,一名 13 岁的女孩在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 “ 上 网查资料时突然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 [4] 随后 “ 很 很 ” 也成为流行句式。 做人不要太 CNN—— 在报道 314 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美国 CNN 的新闻报道将一张反映拉萨街头多名暴徒袭击过往军车的照片剪裁为局部特写,故意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色彩,严重歪曲事实,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 CNN 道歉,并征集爱国律师起诉 CNN。 同期, CNN新闻主播卡弗蒂在北京奥运火炬在美传递期间发表侮华言论,称中国人是 “ 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徒。 ” 由此,网民们 发起了 “ 做人不能太 CNN” 的流行口头禅,表示对西 方媒体不实报导的极大不满。 “ 做人不能太 CNN” 一时风靡网络,甚者被网友编成 RAP 风格的歌谣。 范跑跑 —— “ 汶川震后 10天,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上发帖详述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一周内该帖在天涯社区上的浏览量达 14万余次,并被众多网友斥责,范美忠被网友讥讽为 ‘ 范跑跑 ’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 师德 ’ 的讨论。 ” [5] “ 范跑跑 ” 不仅用来形容那些溜之大吉的人,更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是那些不顾责任与道德的人的形象代言。 做俯卧撑 —— “ 俯卧撑 ” 一词源于贵州瓮安 “628” 事件。 “ 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 报事件真相时表示,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 ‘ 我走了 ’ ,便跳下河中。 ” [6]这一词语于 2020 年 7月 1日先在天涯论坛上呈井喷式爆发随后百度 ‘ 俯卧撑 ’ 贴吧里开始有很多网友谈论俯卧撑,并给原本单一注解的 ‘ 做俯卧撑 ’ 加入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表示对某事不便或不愿发表意见。 “ 俯卧撑 ”一词在网络走红,反映出政府信息披露的欠缺,也暴露出官民间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