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导教育,高校教师是跟大学生直接接触的人群,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最为了解,也是大学生心理直接指导者,所以高校教师要充当就业心理辅 导员的角色。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心理学方面并不十分专业,只是凭借教学经验和以往人际交往经验,来判断大学生心理状态,而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越来越复杂,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只是学习、工作,出现心理状态多元化,对生活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越来越关注。 所以,高校教师应积极为自己补上心理课,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压力,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正确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 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 职业生涯科学地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高校应针对毕业生普遍表 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 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 同时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就业困难的学生,主要是指那些来自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来自偏远山区,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以及心理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实施一对一的重点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其心理障 碍和自卑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勇于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学生生源地政府、团委、妇联、残联以及社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最大程度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20xx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xx 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 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 失业 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 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 据统计 20xx 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 212万人, 20xx 年将达到 280 万人。 据预测,在 20xx 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 340 万人。 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 700 万至 800 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 300 万左右。 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 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 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 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 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 亿人口,大学近 4000 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 20xx0 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 10000 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 1000 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 3000 多所,大学在 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 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 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 20xx 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 56%)人的选择集中在 1000 元到 3000 元之间,其中只有 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 10001500 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 150020xx 元, 认为 20xx3000 元比较合理的占 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有一项对 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 %,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 2%。 这些毕业 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 20xx 至 4000 元,低于月薪20xx 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 %。 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 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 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 难这一现象。 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 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 2400 万人,可安排约 1000 万,缺口 1400 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